军事思想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

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及其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04 共3233字
摘要


  邓小平的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指 1975 年以来邓小平参加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工作后,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眼于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现代战争特点和中国军队建设结合后,对人民解放军建设所提出的科学地理论概括。它是中国新时期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建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

  1. 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1.1 精兵之路

  邓小平在 1975 年启动了一系列的军队改进工作,包括了减少军队人数,招募受到更好教育的军人和全面加强纪律、训练。为了建立专业化军队、完成逐渐配备现代装备的目标,邓小平和叶剑英决定首先要撤掉"软、散、娇、懒"的人,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提供科学合理的裁军框架。同时他们还大力加强军事训练和演习,以确保精简后的军队战斗力。[2]

  1980 年 3 月 12 日,邓小平在确立领导地位后,向中央军委常委提出了军队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第一、"消肿";第二、改革体制;第三、训练;第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减少军队人员,把省下的钱用于更新装备,这是我们的方针……我们这次精简,主要是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帅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3]

  当时的情形,作为中国的领导人,需要用一种智慧的方式来降低反对之声、重整军心。为了提高复原军人就业率,邓小平决定在军队建立职业培训,促进退役军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4]

  这样的做法既保障了复员军人温饱问题也重塑了他们的自身价值,同时他们也是国家建设的坚实保障。邓小平为消除军队臃肿做出了巨大贡献。1975 年,他着手启动消除军队臃肿工作,促使军队人数从 1975 年的 610 万下降到 1979 年的降为 520 万、1982 年的 420 万,直到到 1988 年只剩下了 320 万。[5]

  此外,邓小平十分清楚人才的重要性,他对军事领域的人才鉴定有独到的见解,军事单方面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强军之需。走出中国、接触世界,用新知识扩大眼界是强军之路需要的人才。在他的支持下,军队有才华的入伍青年开始学习外语,并随同国内第一批学生留学国外,他们学习的不只是军事专业科目,而是更广泛的课程,如管理、科技、国际关系等等。[6]

  1.2 内外方针

  邓小平的军事思想对外是要求合作,得以借鉴;对内是高度服从,得以控制。他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坚持中国在安全问题上的独立,绝不考虑与美国结盟,但为了获得更多现代军事技术,他主张中美合作以求双赢。

  事实上 1979 年 1 月邓小平会见卡特总统时,提到过从美国转移军事技术的可能性。从中国进行越战准备指导作战期间,卡特都显得并不愿意合作,但邓小平从越南撤军后,有关这种合作的会谈有所升温。邓小平没有用急迫的方式建立合作关系,他通过一系列会谈,以访美之行为契机,开启中美两国间的技术交流,更广泛地建立战略问题上的合作基础。

  对内,他认为军队由党指挥枪,枪不能指挥党,军队没有脱离党的领导是我们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制度问题是根本性问题,要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增强成员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军;同时,还要提高部队领导层的管理能力,切实把部队管理好,学会做人的工作、做思想工作。凡此种种都是推进军队正规化建设的紧迫要求。邓小平多次强调,"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改变。"因此,在主持军委工作以来,邓小平理论联系实际,细致分析了军队的实际情况,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有效的军队管理理念。

  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 1983年以后,我国军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取得了很大进展,规范化的制度使军队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得军队行为更加集中统一,规范有序。

  优化编制,大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以人为本,有效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以法为据,切实保障军队建设的效率,内外兼顾,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不得不说,邓小平的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大大改善了我国军队建设的现状,有效提升了我国军队建设的战斗力。

  2. 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对中国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邓小平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注重面向 21 世纪,面向现代化。首先,军队注重发展新科技,军队武器装备得到了改良,实现了现代化;其次,从军人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了素质现代化;最后,军队思想理论现代化,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外建军思想取长补短,继承创新。同时,他也注重军队建设方面的立法,使得军队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2 有利于落实质量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兵不厌多,而厌不精。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和军情,提出了走精兵强国之路。马克思曾指出:"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互相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邓小平认识到随着武器装备的日新月异,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提高军队战斗力、打造精简部队、实现精兵合成才是正确的强国之路。此外,邓小平不忘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确保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这些军队建设措施都有利于提升建军质量,真正实现了走精兵强国之路,符合国际军队建设发展趋势。

  3. 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指出,好的作风、优良的传统作风是中国军队的一大优点。他始终强调军队生活要艰苦奋斗,军队行事要实事求是,军队众人要走群众路线,要在"扬弃"中发展进步。恢复和发扬优良传统,就要求军队众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踏实苦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细心倾听群众、永远和群众心连心。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先锋榜样。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军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促进中国特色军队建设的不断发展。

  邓小平从毛泽东那里继承了人民战争和核武器相结合的国防战略,中国于 1964 年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试爆第一颗氢弹。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相信即使敌人有占优势的军事技术,人民战争和核武器可以降低中国受到攻击的可能性,但中国也要针对苏联的技术进步作出调整。邓指示中国军队要做好准备,打一场"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一概念由淮海战役的功臣粟裕于 1977 年提出。从这时开始,中国的军事领导人决定进行积极主动的防御而不是被动的诱敌深入。这里的积极防御与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人民战争"是紧密联系的,与必要的主动进攻也是密不可分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战争"在装备、手段、表现形式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武器装备与发达国家军队会有差距,中国要创新思维、拓展眼界,寻求以弱胜强的战略,而人民解放军则要对军队发展满怀信心,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为己任。

  此外,新知识的引入拓宽了邓小平等人的思路。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以人民战争和核武器为战略的基础上,新时期,更应该寻求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办法。此外,由于中国的能源要依靠海上通道,中国也开始发展海军,致力于成为一个全面的军事大国。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

  在新时期,军队建设要认清国际形势、中国国情、现代战争等历史条件;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将革命军队打造成现代化、正规化的新式军队;军队建设要注重质量提高,切实加强战斗力,走精兵强国之路;军队建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寻求完善,在继往开来中谋求不断发展。

  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用发展性的眼光与全局性的思维,提出科学的军队建设思想,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实践,将中国军队的建设引向光明之路。不断完善的军事思想、不断强大的军队实力,为中国圆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第一节。
  [2]《刘清华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