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心理学论文 >

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理念及方法探究

来源: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何毅;韩宜;陈立华
发布于:2018-09-19 共6185字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包括军事人员的现代化。大力加强官兵军事心理素质培育正是按照强军目标要求, 实现军事人员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 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目标应层次清晰、覆盖全面;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理念应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方法应多措并举、科学有效。

  关键词:军事心理素质; 培育目标; 培育理念; 培育方法;

军事心理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认为, 无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依然是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1], 首次将军事人员现代化并列其中, 充分体现了“人”这个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现代化的军事人员既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过硬的军事职业技能, 还应具备优秀的军事心理素质。为了实现我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 应该大力加强官兵军事心理素质培育。

  一、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目标应层次清晰、覆盖全面

  按照中央军委主席***“能打仗, 打胜仗”的要求及军事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开展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官兵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为基础, 以促进军事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为核心, 以培塑官兵优秀军人人格为最终目的的多层次、全方位目标系统。

  (一) 基础目标———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能打仗、打胜仗”的现代革命军人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 这是开展其他军事活动的前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确保官兵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是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基本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需要预防和应对官兵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纠正偏差行为, 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主要是通过知识普及教育使官兵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正确的认识, 增强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并掌握必要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 需要使官兵保持积极的自我发展状态, 适应军事环境和未来岗位的需要。我军官兵大部分处于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阶段, 再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多发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军地差异过大等因素, 都容易使青年官兵产生环境适应不良、角色意识混乱和婚恋障碍等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了官兵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因此, 需要培养官兵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有效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使其尽早适应环境, 达到岗位要求并能保持积极的自我发展状态。

  (二) 核心目标———促进军事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

  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运用心理学方法促进军事知识、技能学习和军事能力提升就是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核心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能打仗、打胜仗”的现代革命军人提供了完成军事活动的心理基础, 军事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中相关心理素质的培育则有效促进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在这方面, 应主要结合各种军事训练科目开展有关军事知识学习的特点及过程、军事技能的形成及发展、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影响学习绩效的相关因素分析等方面的心理学知识教育、活动体验和反省交流。目的是使官兵对军事学习和训练过程有科学的认识, 能更高效地学习和训练, 促进其迅速掌握各项军事技能并形成核心军事能力, 从而提高战斗力。开展这类心理素质培育需要结合军事训练项目, 要求部队训练和管理人员都应具备一定的军事心理学专业知识, 能从官兵能力结构和认知发展角度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和训练。

  (三) 最高目标———培塑优秀的现代军人人格

  现代革命军人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娴熟的军事技能, 更重要的是具备优秀的军人人格。健康的心态、娴熟的军事技能使军人“能打仗”, 而优秀的军人人格才能使其“打胜仗”。优秀军人人格的形成包括内心真正认同军人职业要求、内化的军人职业道德、形成明确的军人自我意识、能主动高效地履行职责使命, 这是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最高目标。

  心理学认为,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 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 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2]。只有具备了优秀的军人人格, 才能成为真正的军人, 才能有意识地、独立地、负责地承担各项职责使命。影响优秀军人人格形成的因素很多, 如宣传教育、形象塑造、环境熏陶等, 但最主要的是实际工作中的磨砺锻炼, 只有不断经历艰难困苦、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 才能真正在内心认同和内化军人的行为方式, 最终形成优秀的军人人格。

  二、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理念应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 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加速推进, 官兵的学习训练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心理活动也在发生明显的改变, 这些都对军事心理素质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指导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相关理念也应博采众长, 不断创新。

  (一) 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做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 这其实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在军事心理素质培育中属于基础性工作, 也是以往最为人们关注的一部分。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把工作定位在“防病、治病”的层面, 忽略了个体潜在的心理能量, 特别是正能量的激发。在这方面应该不断加大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作用。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念有两点。一是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 倡导用开放和欣赏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个人。对于个体而言, 积极品质的提升同时预示着相应消极品质的下降和消失。二是倡导积极的教育价值观、学生成长观、教学成效观, 主张通过教师的积极行动,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与学习软环境, 唤起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积极心理学认为, 教师首要的是鼓励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判断、选择和决策。通过这些锻炼, 促使学生提升自信和能力, 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要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现代革命军人, 需要关注和提升官兵自身的积极因素, 突出对官兵积极心态的培育和积极行为方式的引导, 使广大官兵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军事训练和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此外, 还应大力创设积极有效的工作生活设施, 充分发挥官兵的主动性、创造性, 为官兵提供学习成才的良好环境, 尽量使每一名官兵的潜能得到发掘, 个人价值得到体现[3]。

  (二) 用学习和认知发展理念做指导

  学习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和认知结构发展的心理学分支, 其很多理论对军事知识的学习、军事技能的形成及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有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可以对军事心理素质培育提供重要借鉴。军事心理学有很多研究内容就是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在军事领域和军事环境的应用。我军官兵军事心理素质培育工作要想取得较大进步, 不能闭门造车, 需要借鉴国际心理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

  在军事训练中, 要综合考虑影响学习训练效率的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 不断提高训练效果。从人的因素看, 既要运用学习和认知心理学方法提高指挥员的训练管理能力、指挥效率, 又要用其来激发官兵的学习训练动力, 提高训练绩效。从环境因素看, 既要考虑训练设施与信息化战争中实战环境是否接近和匹配, 以期最大化发挥模仿示范的功效, 又要不断提出挑战, 提高官兵对各种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总之, 学习并有效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 能为军事训练工作提供更加直接的推动力, 促进官兵军事心理素质的培育。

  (三) 用外围学科理论来完善

  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塑优秀的军人人格。军人人格的培养是全方位的, 需要军事训练、行政管理和环境熏陶共同完成, 除了上述心理学学科理论外, 还需要借鉴其他外围学科的理论来提供帮助。

  比如,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分析官兵人格障碍的成因时, 往往需要从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生活事件等方面分析, 并参考人格发展的长期过程, 这需要借助社会学、经济学甚至文化人类学的知识, 还需要教育者具有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领悟[4]。在促进官兵提高学习和训练效率方面, 需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组训方式, 这可以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和运筹学中获得启发。在锻炼官兵指挥和领导能力方面, 需要使官兵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 以及良好的上下衔接、相互沟通能力, 这可以参考人事管理学、组织经济学以及演讲和人际交往技巧等领域的知识。从军营环境对官兵人格塑造的影响来看, 还应该借鉴人-环境整体交互作用理论, 从人自身的各个子系统和客观环境内部各个子系统的交互作用, 到人与环境整个系统的交互作用, 整体地、联系地看待人格的培塑过程。

  三、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的方法应多措并举、科学有效

  军事心理素质培育目标和理念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适当的培育方法上, 方法的采用则要服务于目标和理念。需要切实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 认真思考和改革培育方法, 多措并举、科学有效、不断创新。

  (一)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注重教育方法的指向性、灵活性和宜人性

  人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不是绝对的, 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健康心理也是在常规条件下, 个体为了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 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 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因此,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随着官兵心理状态的起伏而做出相应调整。

  一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性。由于人的心理状态是受外界影响而动态起伏的, 决定了心理教育和干预要有指向性, 要能聚焦当时的心理状态。这要求教育者对官兵的心理健康状态能有效监控, 并对周期性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掌握规律, 做好预防教育和相关疏导;对个别偶发的心理问题要认真分析, 采取应急措施有效应对;对明显与环境和情境有关的心理问题, 要加强适应性心理训练, 增强官兵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灵活性。当前, 部队官兵的生活紧张有序, 统一安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有限, 而官兵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却非常迫切。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要灵活多样, 教育者必须积极发挥创造性, 离开讲台, 俯下身去, 不拘一格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 很多部队采取网络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与训练、心理健康板报、院校专家送服务驻队进班等方式, 极大地便利了官兵的学习。

  三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宜人性。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牵引, 要求教育者要以官兵需要为中心, 设身处地为官兵着想。这方面主要是贯彻助人自助的原则。助人自助是现代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则, 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 平等对待来访者, 通过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和充分的共情, 创造一个温暖包容的氛围, 激发来访者的内部积极因素, 逐步发现和改变其不良的情绪和认知, 最终使其不再依赖咨询师的帮助而实现自我成长。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理应突出助人自助的观念, 以官兵为主体, 服务官兵的身心发展[5]。

  (二) 针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特点, 注重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启发性和操作性

  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学习的过程就是人脑加工处理外界信息的过程, 而人脑在加工信息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生理结构的制约。科学的教学方法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教育者应采取具有系统性、启发性和操作性的方法。

  一是注重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这里的系统性是指具有较高逻辑联系、完整的组织结构, 便于人脑加工处理。比如, 由于人脑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一般认为是7±2组块) , 在传授相关专业军事知识内容时, 需要把学习材料组织成由相互联系、结构完整且数量有限的几个信息单元组成的系统, 以便于学习者掌握。这样的系统在学习心理学中称为样例, 样例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国外课堂教学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样例教学中, 学生按照样例的形式, 把新知识及新问题体系化、模块化, 就能不断构建和扩展知识框架, 完善认知结构[6]。

  二是注重知识学习的启发性。军事科技和战争样式的发展, 迫切需要富于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人才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而心理学研究发现,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需要受到外界的启发和引导。因此, 在军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启发性学习, 这不仅要求训练内容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 而且要求训练方法的采用也要具有启发性。学习心理学对于学习过程中具有启发性关键环节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为教育者提供一定借鉴。比如, 在样例解释和讨论环节需要注意引导官兵进行正向自我对话, 锻炼其发散思维和聚焦思维, 这样可以培养官兵的创造力[7]。

  三是注重技能学习的操作性。很多军事科目训练的目标都是要让学员能获得某种技能。心理学认为,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 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3]。人们头脑中的认识一定要固化到动作上才能形成技能。因此, 一定要突出教学的操作性, 使官兵的手、眼、心在学习中都能协调配合起来。这要求训练内容要按照人们技能形成的规律来安排, 在训练过程中要强化官兵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自我监控水平等心理要素。

  (三) 针对军人人格形成的特点, 注重人格培塑的体验性、融合性和长期性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在相对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现代军人人格的形成也不例外。为了培塑现代军人人格, 需要从官兵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 并且注重教育的体验性、融合性和长期性[8]。

  一是注重军人人格培塑的体验性。只有深刻体会到的事情才能更好地理解。心理学认为, 人的切身感受会极大地影响其认知判断, 进而形成某种态度。因此, 培塑军人人格, 使官兵形成明确的军人态度和认知, 必须使其深刻体验到作为一名军人的感觉。比如,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军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意志品质的形成必须依赖克服困难的活动经历[9]。所以, 应该使官兵置身于艰苦严苛的环境中, 使其体验到克服艰难险阻的过程, 从而增强其意志品质。其他一些军人人格特征, 如自信、自尊、纪律严明等, 也都需要通过深刻的体验过程才能形成。

  二是注重军人人格培塑的融合性。心理学认为, 人格的形成是人在与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完成的。客观环境是全方位的, 既有物理的也有文化的, 人格的培塑必须要融合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军营环境而言, 军人人格的融合性培塑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专业知识学习、生活作风养成和仪式环境熏陶等多种方式的共同培塑, 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

  三是注重军人人格培塑的长期性。心理学认为, 军人化是一种再社会化, 需要改变许多原先作为普通青年时的人格特征和生活习性, 塑造许多普通青年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的人格特征。因此, 军人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必然是长期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过程[10]。这方面主要体现为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第一为服从阶段, 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被强制执行, 军人体会到强烈的约束感。第二为认同阶段, 军人从内心认可这些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且愿意执行。第三为内化阶段, 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已经被军人深度认同且成为其自身人格的一部分。这一过程要求对军人人格培塑的各项措施都必须长期坚持, 这期间可能会经历反复和阻抗,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形成优秀的现代军人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欧晓霞, 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斗[N].解放军报, 2014-11-02 (1) .
  [4]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教育部办公厅, 2011.
  [5]理查德·格里格, 飞利浦·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6]邵光华.样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原文出处:何毅,韩宜,陈立华.大力加强军事心理素质培育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15(02):44-4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