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心理学论文 >

新时期军事院校多维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2 共4438字

  军校学员既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是时刻准备着接受血与火考验的当代军人。当前,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社会竞争加剧,军人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日益增多使官兵面临诸多考验,这都对官兵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军事院校生活节奏紧张,管理制度严格,训练强度较大,加之这一年龄段的青年普遍好冲动、爱钻牛角尖,使得该群体在面对压力时难以自然疏解。为做好心理工作,四总部曾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在各类管理条例中也增加了心理教育的内容,但该项工作在实施中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推动军事院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全面提升,应在探索其特点规律基础上,构建多维度心理教育工作体系。

  一、军事院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应厘清的特殊关系

  (一)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心理发展与适应的教育实践活动。地方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多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而军事院校的心理教育多隶属于政治机关。从该部门设置可看出,在军事院校中常将心理教育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手段,二者在实际工作中边界不清。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确实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思想工作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心理教育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但二者的理论出发点、实施方法和工作重点不尽相同,如仅将心理教育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利于当前军事院校心理教育的系统开展。因此政治干部应主动成为心理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但不是最主要的实践者。

  (二)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是军校学员个人综合素质的两个支撑点,只有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才能谈论更高层面的军事素质和职业发展[1].学员身体素质状况在日常学习训练中能直接表现出来,容易被重视;而心理素质作为一种“软素质”,往往因其隐匿性而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身体素质训练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活动功能,而这些正是心理素质的物质基础。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身体素质训练的开展,在身体素质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

  (三)价值中立与政治导向的关系

  心理咨询从业者在对价值中立原则的认识上,观点各异。但作为来访者中心心理咨询流派的基本原则,“价值中立”受到不少心理咨询师的推崇。

  军事院校心理教育应服务于军人使命[2],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军事院校心理教育中价值中立原则与政治导向之间应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离开政治导向空谈价值中立是缺乏意义的。

  (四)尊重接受与服从天职的关系军事院校既是高等教育机构,也是锻造合格军人的军营。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职业观念,容易使一些非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视学员为下属,同时学员也不敢对他们吐露心声,影响了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进行心理教育时,仅靠学员的服从显然无法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和接纳是一切心理改变的前提条件,只有理解和接纳学员的合理需求,才能有效开展好心理教育。

  二、新时期军事院校多维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层次化的心理教育目标

  心理问题调适和心理素质提升。军校学员都经过层层选拔,正处于精力旺盛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他们基础好,可塑性强,所以心理教育工作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助其学会对心理问题的调适,二是助其寻求更好发展,也就是心理素质提升。心理教育工作最为紧迫的任务是避免学员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及时疏解一般心理问题,防止学员在“亚健康”状态下工作学习,此为心理教育的心理问题调适目标。心理素质提升目标是提高学员的心理认知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塑造学员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开发学员心理潜能,磨练学员军人意志,这是军事院校心理教育的较高层次目标,也是激励军心士气的重要手段。心理问题调适是基础,心理素质提升是关键。

  健康人格的培育和军人特质塑造。健康人格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体现在诸如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等方面[3].作为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品质,培育健康人格是军事院校心理教育的前提和支撑点。但军校学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军人特质塑造才是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军人特质在军校学员群体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适应军营生活为基础,军营生活节奏快,强度大,容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紧张。二是适应将来的重大任务的要求。军事活动环境中会产生特殊的情绪状态,尤其是重大军事任务中军人需保持高度警惕,身心承受能力不断接受考验,有时甚至随时有生命危险,这就要院校注重强化面对这种压力的军人特质,加强针对部队环境的心理素质训练,提高战场环境适应能力。在战争或其他重大军事行动下,军人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此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思维判断能力、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以及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是军事院校心理教育内容的独特表现。

  (二)多样化的心理教育载体

  课内课外结合。心理教育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开设心理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学基本知识,帮助学员了解其自身心理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习自我调适的方法;也可以与常规的校园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党团活动或者文体活动等形式渗透心理教育内容;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宣传月制度,通过科普讲座、心理电影、媒体宣传等系列活动,引起各级部门以及学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使学员认可心理教育,并且在出现心理困惑后会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线上线下互促。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网络的触角已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心理教育过程可以利用军网载体的便利,弥补传统形式的不足,既保证了诸如心理咨询等心理教育形式的保密性,又可以整合教育者的资源,消除受教育者的顾虑。军事院校也可以利用自有校内网络平台,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平台,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学习充实各自的特色举措,资源共享,心理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课程介绍心理学科科普知识。当然心理教育同时也离不开传统的形式,诸如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身体力行的团队活动等,这些线下的心理教育形式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接触,信息量更大,针对性更强,仍然是军事院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

  个人团体共进。个体心理咨询是军事院校心理教育工作常用手段之一,心理咨询师与咨询者之间一对一的分析问题原因,讨论解决办法,这可以充分考虑到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从而“对症下药”.但因个体心理咨询因对咨询师的素质和数量要求较高,目前军事院校咨询师的数量和专业素质均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恰恰可以弥补个体心理咨询的不足。团体心理辅导在军事院校环境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参加心理辅导的学员在团体互动中能逐渐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改善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实现心理状态的优化。

  (三)科学化的心理教育程序

  进行心理评估,建立心理档案。心理评估是了解学员心理状况的基本方法,同时可以与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结合起来,在系统规范的心理评估基础上为每个学员建立心理档案,发挥心理档案的长效动态跟踪作用。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在新生进校伊始就进行心理普查,以此为基础建立心理档案,根据心理普查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军事院校也应借鉴这种做法。心理评估有助于筛选出亟需追踪帮扶和心理干预的学员,也可以为某些任务快速匹配出最合适人选。

  区分学习阶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军校学员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和问题,心理教育应根据各学习阶段学员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如在新生刚入学阶段,适应问题是大多数人面临的挑战。对于新学员,尤其是刚参军入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他们除了面临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还面临从普通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及角色定位的转换使军事院校新学员的压力感倍增,容易出现各种适应性问题。同时,军事化管理模式对学员的严格约束,在初始阶段会加深他们远离亲人的孤独感。因此,在这期间开展的心理教育应在帮助新学员在了解环境的基础上,侧重于良好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规律的建立,同时强化其对军人职业的热爱和对军人使命的理解。

  必要时启动心理应急机制。相对于基层官兵而言,军校学员生活内容单纯,但也可能会执行重大任务,面临突发事件,承受巨大心理挑战,从而诱发心理危机[4].在重大任务之前就应该建立心理应急机制,时刻准备为学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在急难险重任务,如重大演习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过程中相机进行心理调适,在出现心理创伤后及时开展心理治疗和抚慰工作。

  (四)专业化的心理教育团队

  军事院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目前多为政治干部,但政治干部承担过多的心理教育具体工作,容易出现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教育工作的边界不清现象,不利于心理教育的开展。因而,一方面,要加大对政治干部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政治干部要在正确定位基础上积极倡导和推动心理教育工作,强化自身的组织作用,整合和动员各种专业力量参与心理教育。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在技术和理念上互补。医生和心理学工作者因其学科背景的不同,对于心理教育的看法也有差异,医生更多的考虑问题的生理基础,往往通过改善生理状况而缓解心理问题,而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多为功能性分析,力图找到问题背后的环境、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甚至潜意识等深层次原因。目前部分军事院校拥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医生,他们擅长从病理或生理上寻找到问题的根源,但纯医学模式的心理治疗不适合军校实际需求。军事院校的学员绝大部分都处于积极发展的态势,出现的问题多为一般性心理问题,针对这类问题,亟需心理学工作者介入。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不仅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也掌握心理教育的具体技能和方法,因而应增加心理学工作者在心理教育专职人员中的比重。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指同龄人对周围需要心理支援的朋友提供的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5]112-115.朋辈心理辅导在地方高校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辅导手段,具有覆盖面广,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形式灵活多样等优势。军校学员群体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中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基本上是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学习,校园生活也多为集体活动,相同的生活环境和共同的经历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彼此的烦恼和困惑,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朋辈心理辅导不局限于朋友之间的相互安慰,应选择那些心理素质好、情绪稳定、乐于助人的学员作为朋辈心理教育实施者,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促使其掌握朋辈心理教育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冯正直,宋新涛,王智,等。我国军人心理素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1(5)。
  [2]尹翔凤,汤家彦。关于“价值中立”原则在部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理性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2)。
  [3]张景兰,戴晴晴,李子建,等。作战部队官兵人格特征及其对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3(10)。
  [4]杨志强。对基层部队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的几点思考[J].求实,2011(S2)。
  [5] 王冰蔚,杨宾峰,王永铎。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