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吉林医药学院圆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2013年7月,吉林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无论是“评估整改”,还是“高教强省”,都迫切需要我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在服务吉林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彰显学校价值,为实现我们共同的“吉医梦”奠定坚实基础。
1、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的空间是我校的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有158所(包括在吉林省办学的5所)举办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其中省属院校超过总数的2/3.与部属院校不同,省属院校主要面向地方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展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性研究。“没有特色就不是好大学”.
结合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空间,自觉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在服务地方中办出特色,是省属医学院校的必然选择。
我校是吉林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西医类医学院校。从军队转制地方办学九年多来,我校从省属医学院校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突出“服务地方、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明确提出了“夯实基础,形成规模;整体优化,重点跨越;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三步走中长期发展战略。初步形成:
“传承‘军魂’、医德为先;医药融合、协同发展”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显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干得好”的应用型特色。走上了一条在服务吉林经济社会发展中教学、科研跨越式发展的强校之路。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受地域和办学时间及资源的局限,相对于知名医学院校,我校在办学层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规模、社会影响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为才能有位”.今后,我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社会意识,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的空间,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推动学校在“特色办学、内涵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我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和方式
2.1 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服务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我校以医改促教改、不断完善教学和科研激励及约束机制、强化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启动“科研跨越工程”;以“迎评促建”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高教30条”,培养了一批拔尖教师(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省教学名师2人);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23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获全国高校医药教材评比一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教材奖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级项目立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三年,我校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新药创制项目);促进了我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了我校的科学发展和办学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我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特色专业4个;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精品课1门,省精品课14门,省优秀课31门;省高校“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级实验室9个;积极建成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拓展了我校的办学资源。与整体移交吉林省办学初期相比,我校初步完成了向“整体优化、重点跨越”的迈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了显着提升。但产学研合作仍然是我校的短板,我校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直接服务吉林经济的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我校要以“评估整改”和“专业认证”为契机,以实施“高教强省”的战略目标为抓手,以服务吉林经济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为宗旨,一是进一步强化内涵,特别是面向行业和地方积极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和加强科技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学校自身影响力、吸引力和服务能力;以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科技支撑服务。二是进一步开放办学,主动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夯实产学研合作基础,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为地方服务工作,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对接,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三是进一步打造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工程:主动面向吉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作培养人才、合作促进就业、合作开展研究,不断拓展学校与行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2 面向吉林医药卫生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是高校的核心工作。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每千人平均医生数为1.51,在人员分布上很不平衡,呈现出总体短缺、局部饱和,高层饱满、基层奇缺状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科医学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全科医学人才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措施。我省是医药大省,医药产业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所教学型省属医学院校,我校办学定位明确,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始终积极培养医疗卫生、药品研发和生产销售及卫生事业管理等工作在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符合我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也适应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2.2.1 在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上要满足吉林发展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行,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建设的逐步深入,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得对医学人才的渴望越发增强。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列为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师等专业人才列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范畴。国家《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力发展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列为主要任务。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提出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全科医生。这些都凸显了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应用型医学人才就业搭建了广阔舞台。我校在过去的几年中努力挖掘潜力,积极扩大办学规模。5年制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目前,我省5年制医学类专业在校生我校超过一半。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贫困地区卫生资源缺乏。我校承担省委一村一个大学生项目,已培养了5批957名乡村医生。2010年国家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我校被确定为省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院校之一,承担培训任务,已招收四批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260名。为适应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着力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近年来毕业生多数在基层医疗单位或医药企业就业,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居省内高校前列。
2.2.2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上要满足吉林发展需求
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而言,实践能力和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首先是培养方案强调实践教学。按照“转变面向、加强基础、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转制地方办学后,我校3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4年,重点围绕“服务面向转变、办学层次提升”进行;2008年,重点围绕“加强课程整合,压缩课内学时,增大选修比例,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2012年,按照“牢基础、强技能、重应用”的总体思路,重点围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自主性,依据岗位群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注重行业和学生的参与,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突出专业特色。
其次是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整合资源,建立二级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明显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我校的附属医院与临床医学院合署,在制度上保证了临床实习教学的顺利进行。我校扩大附属医院规模,积极建成非直属附属医院5家,目前全校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达到7000多张。建立了附属医院、地市级教学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实践教学基地网络。
实践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现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辐射损伤防治实验室),省实验示范教学中心2个(临床技能实验中心、药学综合实验中心),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2个(辐射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重点实验室),省中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6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2个。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东北赛区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在首届全国护士(英语)执业水平技能竞赛中,获本科组团体一等奖、单项冠军3项。毕业生由于实践操作能力强、善于学习、良好的适应力,而深受各基层用人单位好评。
2.3 对接吉林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基地
科学研究是基础、服务社会是方向。省属院校在科研工作定位上,要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开展应用性研究,推进技术、方法创新为导向,促进产学研结合与成果转化,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
2.3.1 以优势特色学科促进吉林特色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战略性的基础建设,通过以团队促学科,以学科带科研,以科研提升学科,实现三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省属院校由于整体学科实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学科建设中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地方性特征,重点抓好若干优势特色学科,使学科水平的提高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良性互动。医药产业是我省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我校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层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以2个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6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及6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为龙头,优势特色学科为牵引,应用学科为主导,基础学科为支撑,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相统一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我校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生物药研发作为科研主攻方向,扶持医药结合,联合攻关。我校申报建立的吉林省(手性药物研发)院士工作站近日已获得批准,依托“院士工作站”,大力提升我校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培养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助推我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服务吉林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2.3.2 拓展和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扩大社会服务的领域
以区域性为导向,服务地方为出发点,加强专业的改造、提升,增强专业方向的柔性和活力,优化专业结构。重视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建设,优先发展市场紧缺专业尤其是直接体现医药产业和行业特色的专业。加强医学应用型专业建设,以医、药专业为核心,培育适应新医改和医药产业发展的专业群,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联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传统的医学学科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是有限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的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上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意味着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根据这一理念,医学学科应该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广泛的交叉与融合,为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近年来,我校注重以学科发展支撑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保持教学与科研上的一致性。专业调整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立足“扬优、扶新、改老、拓宽”,坚持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并举,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现有医学类专业3个,理学类专业8个,工学类专业1个,管理学类专业3个,初步构建了医学教育和非医学教育相互促进,医、理、工、管学科互生共荣的专业体系。现有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
临床医学(生殖医学);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4个:临床医学(生殖医学)、药学、护理学(英语护理)、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紧扣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我校社会服务的空间不断拓展。
2.4 结合区域卫生布局,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社会服务首先是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由于有学科和人才优势的依托,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应该是所在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领头雁”,是临床疑难重症诊断治疗中心。同时,附属医院要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2.4.1 以高水平的临床应用性科研保证优质的临床服务
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与其他普通医院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深厚的学术背景。为了强化这种学术性,我校首先注重医务人员观念的更新,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附属医院是学校的一部分,医院应该确立教学、研究型医院的理念与定位,实施“科技兴院”的方针。其次是注重政策导向,引导教师和临床医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如规定晋升高级职称者,要承担一定层次的科研课题。再次是人力与财力的支持,鼓励医院设置独立的科研编制,设立临床研究的专项经费等等。我校与各实践教学基地优势互补、协调创新,促进医教相长、教学相长。学术水平的提高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了临床服务。
2.4.2 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能力带动区域卫生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作为卫生人才集聚地,要积极发挥示范与辐射的作用,使优质医疗资源的效益得到扩张。我校直属附属医院为吉林市区域医疗中心和多地定点医疗单位,与一批农村卫生院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主要通过以技术为纽带进行紧密合作和开展业务指导,带动区域内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城乡医疗服务三级网络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3 提供政策咨询和参与制订行业标准
我校目前有多人担任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科协和医学会等学术组织负责人或骨干,他们积极进言献策,为地方卫生政策的制订和相关决策咨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5 面向社会开展教学、科研服务,成为吉林医学人才培训中心
党的十七大就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高等学校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负有重要职责。省属医学院校应该为区域内医务工作者的“终生学习”提供条件和帮助。此外,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及时灵敏地响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通过其他各种形式,满足“全民学习”的需要。
2.5.1 构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为终生学习创造条件
医学人才的培养不是通过学校教育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连续学习培训的过程;同时,生命科学又是本世纪发展最快的科学之一。因此,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终生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我省是全国较早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省份之一,有着较好的工作基础。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等8个专科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我校承担省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农村定向免费本科生培养任务,是吉林地区医师培训和职业医师考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方式、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方面已形成长效机制。
2.5.2 提供各类培训和咨询,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创造条件
社会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校应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及时响应,进行培训和指导,满足各类需求。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2005年我校被确定为“吉林省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已对全省近3000名医师进行了培训。
近年来,我校利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生命科学展厅和省级优秀科普基地-临床技能实验室及新建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了一系列与医学和健康相关的培训。还向乡镇派出科技特派员,为“科技兴农”工作提供更直接的智力支持。
2.5.3 发挥科协与社科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高校和地方“双赢”
科协、社科联是政府联系高校、行业和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科协、社科联组织的会议、专业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的学术活动,加强高校与地方、行业联系,高校的研究成果可以及时传递给地方、行业,高校知识生产力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科协、社科联,高校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荐科技人员。所以,要充分发挥好科协、社科联的牵线搭桥作用,让我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助推吉林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吉林人民,同时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基础化学是为了满足医学专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化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与医学知识密切结合,具有独特的特点,加强化学教学对于提升医学生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形势下医学教学的重要方向。...
目前,很多医学院已经开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面实施学分制。但因为导师制建设相对滞后,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导师制的概念导师是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负责指导本科生如何从自身...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快且呈爆炸式增长,医学生要想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打破教育定终生的观念,树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