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是管理类专业理论的奠基石。“教师讲,学生听”是《管理学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传统教学“步子小,容量低”,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效果较差。
现在《管理学基础》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理论知识,而且要扩展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和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等诸多方面。案例教学法恰恰是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发展,又能体现管理学类学科特征的新型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溯源及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 20 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最早将之引入教学领域,现在已成为各院校管理类学科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采用案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开展学习讨论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在欧美发达国家,案例教学法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成为各院校开展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国内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如《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各院校教学课堂中广泛采用,也是各位教师时常研究的对象之一。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更有助于各类型的学习者接受新知识,无论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还是缺乏管理经验的的基层工作人员;无论他以前修读的是何种专业,案例教学都可以有效地运用。
二、影响案例教学实施成效的关键要素
(一)案例选择
《管理学基础》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案例选择是核心。在开展案例教学时,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案例内容必须与所要教授的内容相关
案例选择必须慎重,一定不可随意。有些人认为只要能与教学内容沾得上边,上课时随便拿个事例就可当成教学案例。显然,这是对案例选择的一种错误认识。当然,如果教师花比较多时间去选择一个教学案例,学生却没有从这些案例受到多少启发,这就是本末倒置,违背案例教学的初衷。进行案例选择时,案例内容必须扣紧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蕴含学科的实际应用知识。案例中不仅要有一些即将要学的新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还要有些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理论,这样学生既可以更好地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又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良好效果。
2. 选用难易相宜的案例
一方面,内容不能太浅显、简单。案例的内容太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懂,没包含多少新知识,不能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学生不能通过讨论来思考这个案例包含的深层次理论,这堂课就有可能变成一堂简单的阅读课。因此,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案例中应包含一些学生必须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才能运用的知识解决的疑难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课程知识的目的。
另一方面,选择的案例也必须注意难度适中。如果选择的案例让学生连阅读都困难的话,超过学生现有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会让学生会感得迷茫,无从下手,要他们对这个案例进行讨论就无法进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 案例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
选择大家关心、比较重要、普遍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企业管理实例,才有借鉴和实用的价值。
任课教师应能把这些案例与要讲授的管理学原理相结合;案例能反映同类管理学问题的共有特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解决此类管理学问题。案例要具有实效性,即选用时间较近的案例,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特点,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案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对教学案例的整理、选择,不断更新,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二)课堂讨论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堂组织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与教师课堂组织讨论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教师除了应准备充分的教学案例材料外,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讨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模拟管理。开展案例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做好案例引入,打响发言第一炮
教师介绍案例背景,并向学生提示这一管理案例应该从何处入手,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可以采用的思考方法和基本思路。教师要多进行引导,使参加讨论的学生有较充分的准备,有感可发,有言可说。
要解决学生“不敢发言”这一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打好发言“头一炮”,必要时,可由教师指定准备充分、素质好的学生打头炮。只要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能打破冷场,就有利于接下来对案例讨论的开展。
2. 保持中立,以学生为主体
在开展《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保持中立的角色,应该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讨论中允许不同见解的出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应该适时介入引导,做好现场讨论的实时分析,对有独到见解和创新的观点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多维度探索和思考问题,注重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胆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讨论中,出现学生认识片面,观点稚嫩的情况,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肯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 及时纠偏引正
教师还要正确地引导、理顺学生的思维逻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分析观点和见解的成因。当讨论偏离正题或者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时,教师也绝对不能当众批评学生,而是应该及时介入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错误观点的正确性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修正讨论方向,自己找出观点的错误地方,引导讨论按预想的方向进行。
(三)教师总结和分析
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后的总结是升华本堂 《管理学基础》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并非要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希望通过讨论分析,训练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像力,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慢慢形成一个动态的观念,从而能够积累大量感性的管理实践。教师在做案例总结时,应肯定学生讨论得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但是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解决问题。
通过案例引申掌握本堂课新理论的现实意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影响案例教学实施成效的客观因素
(一)基础设施
《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法教学场所必须改变传统教室死板的摆设,注重人员之间互动交流的需要,要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课堂设施设备要与案例教学的场景要求相适应。现今大多数开展《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的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教学设施设备缺乏,案例资料不充足,教学环境的局限性制约着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规模
目前,虽然案例教学在各高校《管理学基础》的课程已经广泛开展,但是班级人数较多,开展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实际上,从欧美长期从事案例教学课堂经验和体会来看,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班级人数为 20~35 人之间,人数过多或者过少,效果都不好。如果人数在 15 人以下,人太少,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多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不同观点的充分交汇,案例无法得到充分讨论和分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影响课堂的质量;课堂如果出现 40 人以上的人数规模,就会减少部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无法实现教学设计目标。
(三)学生心理
案例教学的组织需要了解学生心理,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堂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但是,很多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敢第一个在众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怕出错、怕丢脸,总是想等着旁观他人的表现。因此,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前,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兴趣,营造讨论氛围。在讨论中,教师应对第一个发表观点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第一个发言的同学精彩之处给予当众赞扬,以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对于一些平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同学,教师可以采用点名发言,鼓励他们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对各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对一些学生和讨论小组的精彩发言给予表扬肯定;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给予指正,但是不能简单武断地否定,而应该以一种商榷的口吻请同学们在课后进行探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课后研究探讨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管理学基础》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还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好地让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出来,更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效果。由于案例教学方法在国内的运用还不普遍,因此需要通过大力推广,加强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研究,通过更多教师的不断探索,总结出更适合国情的实际案例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德骏. WSU 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启示[J]. 财经科学,2000(5):100-103.
[2] 宫恩田,叶萍. 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06-108.
[3] 俞林,翁爱祥. “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团队活动教学法[J]. 机械职业教育,2005(8):29-30.
[4] 李磊,郭庆良. “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3):40-45.
[5] 徐青英. 教师如何进行管理学案例教学初探[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0-21.
[6] 叶祥凤.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 统计教育,2007(1):120-121.
[7] 蔡翔,卢润德. 关于“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探讨[J]. 惠州学院学报,2007(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