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是当前经济形势与社会背景下破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局的学界共识,各院校分流培养的实践尝试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形势下,应该首先厘清教育技术实践能力的层次结构,规划多阶渐进的实践项目,构建开放有效的实践活动环节,进而以此为中心,从现有实验设备高效利用与新资源环境建设、实验教师与专职教师素养发展、互为双赢的校企合作策略、持续跟进式的毕业生初职支持等多方面探索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多阶渐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项目导学;实践能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众多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截至 2012 年全国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达 228 所。但专业开办数量的短时间快速增加并不代表着专业社会认可度及其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反而隐喻着各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底蕴不深厚与特色不鲜明。"搞技术抢不过计算机专业,讲理论高不过教育学专业"的尴尬让很多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路上屡屡碰壁。近几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愈发突出,各高校纷纷开始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突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广泛共识[1][2].尽管各院校分流培养的实践探索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然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厘清教育技术实践能力的层次结构,构建市场敏感的课程运行体系,规划组织适切渐进的实践活动与项目,并从资源环境建设、教师素质提升与保障措施等视角研究、制定可行、可靠的机制与策略应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 、现阶段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剖析
1 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未能契合市场需要。
教育技术学是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与标准也不断变化。很多院校没能及时把握市场需求,有效调整专业培养计划;有些院校虽有调整,但依然未"伤筋动骨",整体上大同小异,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很难契合当下信息社会的需求,课程与现实的教育技术实践环境脱节。例如"模数电路"、"微机原理"、"光学投影媒体"等传统媒体开发与设计课程仍被设置为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这些技能在工作单位很少派上用场,而跟网络媒体相关的技能则显得相对没有经验和信心。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的周期已经日趋短暂,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更新也日益迅速,用昨天的技术来培养今天的学生,将导致失业;用明天的技术来培养今天的学生,将赢得未来[3].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方向脱节成为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2 实践技能结构不够明细,课程内容间缺乏系统关联教育技术学是极富应用性与实践性的综合学科,清晰的实践技能结构对应着细分的社会分工,表现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领域及其职业适应能力[4].近几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者倾向于将教育技术学科的实践能力发展聚焦于数字媒体开发、教育软件工程、网络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向。一些院校尝试进行模块化能力培养,将原有的专业课程粗放地"分堆划块",而很少考虑基础课程与方向课程之间、单项技能与系统技能之间的衔接,这种机械地分流也削弱了实践能力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由于师资的不足,特别是地方院校,年轻的教育技术学科教师忙于学术研究而很少沟通课程,教学活动常常各自为战。往往以自己的单门课程为主线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因而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系统的联系,内容与内容之间难有较为清晰的边界,往往造成实践能力培养内容相互重复和脱节,结构松散也没有递进[5].
3 实践课程体系庞杂,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为了契合社会需求,2004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拟定了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发展方向,其中 4 个关注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实践领域,要求不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与所处地域和社会环境,突出特色,实现不同院校差异优势。但是近 8 年来,重点教育技术学科院校依托资源与地域优势注重各个方面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地方院校则顾忌新兴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与探索的风险,依然以重点院校为样本亦步亦趋,因而大多数教育技术学专业院校依然延续了以前的课程体系,甚至随着就业市场对专业教学的反馈,为保持原有课程体系结构的所谓完整与系统,课程门类有增无减,现有课程体系愈发庞杂。为了保障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多实践课程被安排到了晚上和周末,甚至被压缩;同时,大部分地方院校由于自身的师资力量薄弱与资源环境设备的不足,实践活动形式非常单一,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浅尝辄止,实践能力杂而不专,就业能力低下,很难满足用人单位"招之能来,来则能用"的人才需求。
4 实践能力养成阶段缺乏有效的持续支持。
实践能力培养是教育技术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外部实践活动内化为内部心理活动,内部心理活动相互作用习得问题解决自动化图式,反过来外化为外部活动形式的实践到具体与具体到实践的、能力与经验融合的、系统完整的过程。因此,教育技术专业能力的养成涉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每一个层面。目前各院校均依照学科教学规划在课程实验外设置了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及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环节。但由于各自的原因,实际教育教学场域的学生实践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或持续深入。首先,实习学校往往以毕业生的标准来要求实习生,为了不影响实习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只被允许帮指导教师批改作业,实践经历体验单一,且不够系统完整。其次,毕业论文本是整个本科学习期间学业水平的综合反映,但大部分院校的毕业设计仍以论文为主要形式,沿用文献研究的评价标准,学生动手实创的念头被抹煞。再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系实践学习的有益补充,但是零散的活动很难得到专业教师的及时有效指导,学生持续参与实践项目的信心和勇气不足。最后,课程实验的研究对象与实际教学环境遭遇的问题虽然有着质的联系,但是匮乏的表象甄别经验让学生在工作单位面对没有接触过的新设备和任务畏手畏脚,同时苦于工作环境同行教师的稀少,初入职工作的毕业生遇到问题无处获取帮助,久而久之,毕业生的能力认可度下降,进一步影响到专业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实践环节的指导在很多院校难以得到重视[6].实验课时费打折、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唯获奖论成绩,让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大多数地方院校专业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多头代课,缺乏课程研究与实践经历,对学生实践活动指导的效果也欠佳。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多阶渐进"实践体系分析
1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层次。
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分流、分层的共识。华南师范大学徐福荫[7]教授指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衷克定[8]教授进一步指明: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体系应该划分为不同层面的基本能力。根据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要求,从地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及需求调研入手,结合学院办学师资与实践条件,关注到实践能力间平行与递进的相互关系及课程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时期与阶段,本研究将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划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教育技术基础实践技能的普遍实验与训练,系以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为核心的简单实验的操作、重现及调试的基本应用能力,关注养成学生独立动手实践习惯与自主知识验证能力。
单项应用能力:着眼于相关主题技能的基础实践技能间的纵向联结,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独立选择与组织基本实践操作技法,形成单项媒体设计、制作及教育教学任务的分析、设计与解决能力。
综合研究能力:以开放设计性实验为载体,以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为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经验与应用技术,发掘问题、设计方案、试行操作、修订过程,尝试解决小型具体问题的能力。
专业创新能力:基于专业知识与经验体系,整合专业实践技能,发现并解决实践场域具体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和开发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造性问题解决技能与意识、学科视角科学思维的能力。
创业就业能力:以适应各类各级教育教学活动、企事业单位工作场景及自主创业过程遭遇的实际问题解决为核心,修整基于良构验证性与设计性实验养成的问题解决图式,激励和巩固初职毕业生实际工作场景中实际问题独立处理的信心与能力,提升毕业生入职初期的职业适应与工作能力。
不同层级能力对应多种具体实践技能习得的水平,实践技能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图 1 表示:
【1】
2 支持实践能力多阶渐进的实验与活动类型分析。
实践活动是学科知识内化的载体,实践能力的养成需要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有意图的多样实践活动支持。为了使各层次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根据专业课程结构与实践能力层级,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9]:
观察性实验:基于实践场所旁观或不涉及主题的前端信息收集与整理类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技能、技术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
指导认识性实验:基于特定主题,按照预先设计的步骤体验并操作,从某种现象与结果引导到另一种现象与结果,或归纳操作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获取良构知识信息的实验。
验证性实验:对已经获知的经验类信息与结果用个体再实践的活动去检验、修正与完善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内化课堂理论教学知识。
操作性实验:按照一般性规律和过程,依托基础技术培养学生系列控制与调节技能的实验,关注实验过程中设备仪器的操作练习、数据处理、环境适应与调控能力的培养。
分析性实验:对实践对象细分并加以认识的比对性和阐释性实验,关注学生基于已有经验与理论的判断抉择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与经验的演绎。
设计性活动: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学生围绕指定主题,自行设计实践活动方案、选定仪器设备、利用信息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验序列,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技术组织与策略设计的能力。
探究性活动:指基于很大程度不确定性知识范围的开放式探索性活动,既有预设的实践目的,也关注实时生成的活动结果分析,既培养学生的技术执行能力,又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综合性活动:以多课程综合知识为背景,以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为核心,强化若干已掌握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及较复杂具体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活动序列,关注全面巩固和提高学生实践问题解决能力与创业就业能力。
三、 "多阶渐进"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1 项目导学促进实践能力发展的阶段及过程。
单一教学目标导向的课程教学很难适应学习者自我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线性推进的课程传递给学生的多是良构知识,脱离了问题解决真实情境的知识很难内化为指导实践的图式,层次化学习目标导向下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可以激发不同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中学"获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知识能被灵活运用到类似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相似的问题。
多阶渐进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持续发展的专业学习与课题项目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机制与方法策略、以实现目标层次化及内容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总称。根据课程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时期,将实践内容分为五种以项目为主导的层次,并以这五种层次对应实践能力的养成阶段,在课程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的融合发展中切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如图 2 所示:
【2】
基础性验证项目:在第 2~3 学期开展。本阶段以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及课程验证性实验为主。引导低年级学生参与高年级学生的实践研究小组,积极申请和加入课程或学生团体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低年级学生通过观察与认识类实验掌握包括软件系统的操作、媒体与资源的分类、检索与处理等基础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
阶段性设计项目:在第 3~5 学期开展。着重基于层次目标的课程教学,通过前期先行课程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实践,本阶段进行系统专业理论学习与单项技能实践,包括各种媒体设备的系统使用、某种媒体的特定专题资源设计等技能,使学生具备结合单项技能完成阶段性自我设计主题实验的应用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和申请获取的课题项目进行操作性实验与分析性实验。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院、学校组织的各类能力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综合性实践项目:在第 5~6 学期开展。这一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优化组合形成实践项目研究小组,学生开始尝试独立的自主设计性活动与阶段探究性活动,通过参与各种各级应用能力竞赛或选择院系和学校拟定的开放与创新性实验确定研究项目与主题,同时鼓励一部分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到本地公司或教育部门从事综合性的开发实践,尝试复杂问题解决的系统研究,养成初步的综合研究与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项目:在第 7~8 学期开展。第 7 学期为学校统一安排的专业实习或教育实习,这一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专业实习或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践过程中发现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第 8学期主要为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参与的课题实验项目或从实习单位的实践需求中发现的问题为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展开分析性实验、探究性活动与设计性活动整合的综合性研究,从而养成系统、全面的专业实际问题独立解决与创新能力。
工作情境项目:这一时期毕业生已经走入职场社会,这一阶段主要持续在学校所学与社会所需相融合的学生创业就业的前 1~2 年,本阶段毕业生以自身实际遇到的真实问题项目为核心开展实践。学校提供的跟进式支持多为具有创业经验教师的异步指导与自主学习资源推介,帮助学生分析自身能力优势与社会及工作实践环境融合的切入点,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转化为工作能力。
2 "多阶渐进"实践能力培养的资源与环境建设。
(1)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开放型专业实验室,提升有限器材的使用效率。
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依赖于良好有效的实验环境。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设备种类众多,且由于经费投入比较大,更新换代周期较长,有些院校为了积累学校固定资产数额,应对主管部门评估,将已经不能使用的在库设备统计为可用器材,造成实验设备更新缓慢,大大落后于社会实践场所的设备更新节奏;另一方面,由于单件实验器材昂贵,仪器设备本身数量有限,除了有教师和实验员在场的实践活动,其他时间学生的自由自主实践活动环节,实验设备并不能被充分使用而闲置。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一是挖潜翻新,旧物新用。与校电台电视台联系以节目制作为依托借用,将库房闲置的网络计算机修整后作为计算机单机硬件维护实验设备。二是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组建学生实验设备管理团队。开放实验设备的部分管理与使用权限,支持学生自主选题与独立实践,既锻炼管理团队学生的物化设备维护能力又可以提升课余时间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三是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建议增加设备维护与更新经费,保养维护,及时修理故障仪器,适时部分渐进更新老旧设备,争创与工作实际场景契合的实验硬件环境。
(2)注重专职实验人员的素养与层次提升,拓展教辅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高素质的实验支持与管理人员是教育技术实践与研究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当前各院校在教师在职发展与人才引进的数量与质量上多倾向于专业教师。在大多数地方院校,教育技术学专职实验人员总数多为 1~2 个,往往一个实验员负责管理整层楼的实验室和相关设备,实验员忙于设备的统计、报修、保管而疏于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久而久之沦为实验设备看管员。
为了提升专职实验人员的素质,拓展教辅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降低实验人员人才引进全校"博士一刀切"的学历门槛。配置教育技术学博士学历的实验人员是不现实的,实验人才引进应该与专业教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考虑动手能力较强的硕士毕业生。二是注重实验人员的在职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拓展。组织实验教师参与专业教师的项目研究,把握专业发展的最新技能,鼓励够条件的实验教师主讲实验课,激发其继续提升的动力。三是建立实验室与教研室人力资源间的联结,合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教研室是学校教师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对学科体系与理论知识把握较有优势,通过与实验室人力资源的交互联结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发展,更好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
(3)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创造社会合作项目与短期培训学习的机会,丰富专职教师的实践经历。
教师的实践经历是其知识结构中最鲜活的要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纵观我国各级院校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师资,不难发现:90%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上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陆续筹建[10].10 年前专职教师多以本科学历入职,然后适逢高等教育扩招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量兴建,逾经 10 年左右专心致志的学科教学,如今又面临"唯科研论"的副高级职称评定制度,"吃力不讨好"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让教师的实践技能日渐生疏。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创造社会合作项目与短期培训的机会,丰富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成为当前教育技术毕业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又一突破口。具体来讲,一是可以把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计入课时统计与津贴分配,将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大赛获奖作为职称评定可选的量化指标。二是组织专业教师参与新购实验设备的短期培训、教育技术新兴设备展示会、各层次教育技术成果作品颁奖活动,掌握新实验仪器的操作,了解本专业最新的技术与设备,熟悉教育技术一线工作领域的主要内容,促进实践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三是为响应教育部对大学生实践教学不少于 1 年的要求,各院校纷纷推行整学期的教育实习安排,应鼓励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去基层中小学"代职",并兼任长时间实习指导教师。四是优化教师专长组合,形成专题研究团队,以研究为纽带加强与社会单位的项目合作,以横向课题项目为核心提升专业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与经历。
3 保障实践能力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1)构建市场敏感课程运行结构,体现地区差异特色,强化专业课程知识整合。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实践技能更新的半衰期已经越来越短,教育技术学科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应与时俱进。面面俱到,样样不精,各自为战,缺乏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首先,课程结构的调整要着眼市场,设置灵活选修模块课程。在市场就业多渠道反馈分析与细化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面向本地区服务,调整删减一些过时的课程,灵活增加一批社会急需的方向选修模块课程,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11].其次,各地域院校和同一地域院校应积极联系、互通有无,根据广为认同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五个培养方向,基于各自办学底蕴与师资实验环境,确定侧重培养方向,发展地域差异特色,避免同质竞争,形成优势互补、区域互补的特色人才培养格局。最后,要求专业教师像重视学术研究一样重视教学研究,切实发挥各专业教研室的教研功能,要在适切高效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课程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衔接与递进,关注学生实践能力融合发展的整个过程,强化专业课程间实践知识的整合。
(2)落实双赢承诺,加强与企业和中小学校的合作,拓展实践基地功能。
教育技术学科知识更新非常快,对师资素质、实验设备和场地要求都比较高,学校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变化,与企业和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是学生实践能力针对性提升较为通行的办法,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更多的实践经历,更早接触实际工作情境,缩短入职适应期。但是本为优势互补、多方受益的合作往往因为我们的单向索取变成合作企业或中小学校的负担,实践基地也因此难以维系或功能逐渐单一化。因此,与企业或中小学校的合作应注意以下环节:首先,落实双赢承诺,体现高校价值。企业和基层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反过来,我们也应该聘请具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基层老师担任高校兼职教师,为他们提供系统梳理知识体系的支持。其次,高校应该通过开放相应的专业实验室吸引企业资金和先进设备运作商业项目,拓展实践基地的外延与功能。既可以弥补我们实验设备更新周期慢的弊端,为学生提供接触先进信息设备、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节省学院实验建设经费,也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解决基层学校的现实问题。最后,专业教师要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主导学生基于基地的实践活动设计。院校专业教师应该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主导,并积极邀请企业和中小学校一线技术人员和老师参与我们的课程建设,让他们了解学生的能力结构与水平,熟知实践基地活动的教学指向,给学生安排适当的实践项目,既可完成任务、增长经验,又可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信心和社会对专业学生的认可度,而不是一味的认定:学生样样都会,一样不会就是"累赘".
(3)创建毕业生跟进式支持平台,持续促进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养成。
教育技术学作为技术学与方法学层次的学科,其实际价值体现于现实活动中的问题解决。
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以课程实验和统一安排的课外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主,但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及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社会各个领域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不断变化并提升,现有实践环节构筑的实践能力培养时空已显狭隘[12].就笔者经历而言,每年 9 月份都有很多毕业生以电子邮件或 QQ 留言的方式与专业教师联系,寻求工作相关问题解决的帮助和支持。对毕业生提供必要的跟进式支持,不是意味着本科四年教学的失败,而是毕业生在校专业发展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为毕业生在职发展与创业活动提供跟进式支持,可以大大缩短其入职初期的不适应阶段,促进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到就业工作能力的转换,体现出对毕业生的持续关怀,是一种母校情感的维系,也是对毕业生从业信心的激励。毕业生跟进式支持平台可以由高校学生就业处统筹规划,也可以由学院自主搭建。为了大数据量专业学习资源的发布,可以申请学校互联网服务器空间作为数据存储载体。考虑到地方院校毕业生多在农村乡镇地区就业,跟进式支持平台的交互功能以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社区论坛与基于移动通讯手机支持的实时通讯工具如 QQ 为主,方便毕业生当时发现问题、实时寻求帮助、及时获取解答的需求。同时学院要建立完善的跟进式支持策略,及时关注毕业生工作场景的问题解决诉求,细心解答,并针对共性问题形成资源分享或讨论专题。
四、 结束语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破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局的学界共识,但有效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规划、社会用人需求等多角度全面审视。本研究尝试在专业实践能力细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多阶渐进的项目导学实践教学模式,并从资源环境建设与保障措施两个角度给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抛砖引玉,能引起更多学者专家的关注、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21-27.
[2][6]王健,李玉斌,张海燕,等。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7-120.
[3]卢湾区人民政府。卢湾区地名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3.
[4]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1.
[5]杨方琦。新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2,(2):101-107.
[7]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等。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7.
[8]衷克定。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131-135.
[9]莫庆坤,焦道利,张新贤。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若干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70-74.
[10]李红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00-103.
[11]罗维亮,杨岗。教育技术学专业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与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24-27.
[12]石新茂。砸开技术黑箱融入教育实践--教育技术解困之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38-43.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愿景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对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和劳动者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实现超越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
题目: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规划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序论一、引言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一)相关概念1、教育信息化2、信息化教育(二)二者的区别与联系1、定义区别2、功能与语义区别3、评价指标体系与联系三、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