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

加快高校音乐类大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效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25 共6801字
摘要

  0引言。

  2012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s,简称“MOOC”或“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1].高校音乐类课程作为培养高级音乐专门人才的核心基础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

  因此,各高校要顺应高等教育全球化和课程教学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要求,以满足和实现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课程价值诉求为根本目标,以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为最终归宿,加快推进音乐类MOOC课程又好又快建设与发展。

  1高校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的现有基础。

  1.1高校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初具规模。

  自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正式宣布启动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项目以来,各高校积极参与和大力建设精品开放课程。整体来看,经过近5年的建设,我国高校音乐类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明显进步,为现阶段推进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不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总结了大量的问题教训。

  截至2015年7月20日,爱课程网站正式上线发布了12门音乐类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它们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范乃信主持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进阶》、浙江音乐学院杨九华主持的《音乐欣赏的方法与途径》、中央音乐学院郝卓亚主持的《视唱练耳中音乐技能的基础与拓展训练》、中国传媒大学路应昆主持的《戏曲音乐入门》、中央音乐学院宋玉涛主持的《新体系音乐视听声觉训练》、陕西师范大学孙卓主持的《中国筝艺术》、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主持的《西方音乐史专题掠影》、杭州师范大学田耀农主持的《中国传统音乐览胜》、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主持的《中国传统器乐》、山东大学安宁主持的《中国音乐十讲》、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主持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和华南理工大学何平主持的《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课程学习者人数分别为1 302人、1 197人、3 295人、906人、4 616人、4 710人、9 033人、4 647人、2 335人、28 449人、9 080人和67 421人。

  与此同时,爱课程网站正式上线发布了8门音乐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它们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尹鸿书主持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内蒙古大学赵林平主持的《蒙古舞》、中央音乐学院钟子林主持的《20世纪西方音乐》、西安音乐学院赵季平主持的《民族管弦乐队训练与表演》、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主持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主持的《音乐教育基础》、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主持的《世界民族音乐》和首都师范大学周世斌主持的《音乐教育学》,课程学习者人数分别为19人、36人、6人、16人、72人、318人、39人和40人。

  1.2高校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参与课程建设高校少。

  我国音乐类本科专业包括音乐学、音乐表演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音乐类专业招生计划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393所高校招收音乐学专业本科生、245所高校招收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和34所高校招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生。在众多招生高校中,既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20余所独立艺术院校,也有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所985工程高校,还有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40余所211工程大学。从现有的2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情况来看,全国仅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12所高校获准课程建设立项,而中央音乐学院以9门课程高居榜首,其它11所高校各自仅有1门课程。由此可见,现阶段国内参与音乐类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高校数量非常少,这样既不利于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的大规模建设,也不利于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2.2上线课程类型数量少。

  现阶段各高校立项建设的音乐类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类型比较单一,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且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笔者对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50余所高校的音乐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抽样调查发现,93.8%的被调查高校都开设了音乐基本理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艺术概论、声乐、合唱、指挥、钢琴基础、视唱练耳、和声、曲式、舞台表演、乐理、即兴伴奏等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由此可见,我国高校音乐类专业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齐全,但爱课程网站上线的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数量明显偏少,无法满足高校音乐类专业众多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1.2.3参与课程学习人数少。

  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规模不仅决定了媒体对于传播主体的价值,同时也决定了传播主体对于媒体的价值[2].基于此,本研究认为音乐类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学习者人数,不仅能够直接体现课程的传播范围和应用规模,还能够充分反映课程的建设意义和推广价值。爱课程网站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学习者人数最多的是华南理工大学的《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最少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戏曲音乐入门》,人数分别为67 421人和906人,课程 学习 者总人 数 和 平 均 人 数 对 应 为136 991人和11 416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者人数最多的是中国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基础》,最少的是中央音乐学院的《20世纪西方音乐》,人数分别为318人和6人,课程学习者总人数和平均人数对应为546人和68人。与全国高校音乐类专业40多万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庞大数量相比,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类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规模太小,效率太低,效益太差。目前需要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3个关键问题,一是为什么8门音乐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习者如此少;二是为什么12门音乐类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学习者人数差异如此大;三是为什么高校40多万音乐类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不去利用这20门音乐类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来开展学习。

  1.2.4课程提供拓展资源少。

  就12门音乐类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来看,教学视频总时长为52小时,课程平均教学视频时长为4.3小时,其中教学视频排在前两位的是《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和《中国音乐十讲》,对应时长为7小时12分和7小时4分,排在后两位的是《西方音乐史专题掠影》和《戏曲音乐入门》,对应时长为2小时31分和2小时58分。笔者认为,与正常的课程授课时间相比,视频公共课授课视频时长严重缩水,说明课程内容没有得到系统充分全面的体现。就8门音乐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来看,课程基本资源都十分完整,但课程拓展资源明显偏少,几乎没有课程提供那怕是少量的能够支持教师教学环节和学习者学习环节的过程性拓展资源,如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案例范例库、试题习题库、在线考试系统、学习交流工具等。笔者认为,课程缺少拓展资源的支持,既不利于拓展课程学习者和使用者的知识结构体系,也不利于培养课程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还不利于发展课程学习者和使用者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专业综合素质。

  1.2.5课程设计交互活动少。

  精品开放课程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面向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完全免费开放共享的优质网络课程,这与传统的高校课程存在明显的区别和差异,要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基本特性。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组成部分[3].虽然爱课程网站已经为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课程建设团队也已经为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提供了大量的基本资源和少量的拓展资源,但是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还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学习过程的各类交互活动,因为交互活动是保证网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对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调查发现,虽然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基于爱课程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笔记、评论、提问、参与课堂互动等学习支持工具和交互活动,但整体来看交互环境不够友好,交互形式过于简单,交互工具操作不够方便,不利于学习者及时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有效交互活动,同时也无法支持和满足学习者的深度学习需要。

  2加快高校音乐类MOOC建设的有效策略。

  本研究 认 为,各 高 校 要 在 全 面 认 识 和 深 刻 理 解 音 乐 类MOOC课程建设价值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以满足和实现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课程价值诉求根本目标,以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为最终归宿,从以下5个方面采取有效的具体措施与策略,加快推进高校音乐类MOOC课程的有效建设和科学发展。

  2.1政策引领,经验推广,动员高校积极参与。

  首先,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等政策文件的引领下,结合音乐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和自 身具备的条 件,因 地 制 宜 的 制 定 高 校 音 乐 类MOOC课程建设计划[5].其次,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通过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邀请国内外MOOC课程建设团队介绍经验、举办课程建设与应用观摩现场会、组织课程建设骨干者培训等形式,广泛交流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成果,积极推广音乐类MOOC建设经验,让高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亲身体验和切实感受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最后,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广泛动员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具有音乐类专业本科生招生资格的高校积极参与MOOC课程建设,同时各高等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计划和激励机制,从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充分调动和全面激发音乐类专业教师建设MOOC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课程建设。

  一方面,要全面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领作用,可以通过成立高校音乐类MOOC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等形式,建立MOOC课程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共享联动机制,科学制定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规划和发展蓝图,确保课程建设有序推进和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机构职能和专家智慧,在对音乐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现实需要全面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音乐类MOOC课程的建设规划和发展蓝图;同时依据课程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和优先级,从微观层面确定高校音乐类专业各类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MOOC课程的建设计划,这样既可以避免课程的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课程的合理布局。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极度不平衡以及东中西部之间存在显着发展差异的客观现实,所以在课程建设时一是可以通过对口支援、联合建设的方式来争取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立项,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评审时要在同等条件下适度向西部地区高校和课程建设水平偏弱的高校倾斜[6].这样既有利于促进高校之间音乐类MOOC课程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又有利于加快转变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高校音乐类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利于加快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整体提高我国高 等 教 育 欠 发 达 地 区 高 校 音 乐 类MOOC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3加强宣传,关注应用,不断扩大课程影响。

  参与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策略,有效解决课程学习者人数少、利用效率低和投入产出效果不理想等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音乐类MOOC课程的科学建设和健康发展。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措施与策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来 主 动 宣 传 和 积 极 推 广 音 乐 类MOOC课程的建设成果,不断提高音乐类MOOC课程在国内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中间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团队要充分发挥课程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不仅要在本校积极探索和科学总结高校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与MOOC课程在线教学方式相混合的有效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还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交流共享经验等途径和借助网站、博客、论坛、微信、空间等渠道来主动宣传和积极推广音乐类MOOC课程,不断扩大课程的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此外,要切实关注和高度重视音乐类MOOC课程的学习者主体,无论是高校教师、学生还是社会学习者,只有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音乐类MOOC课程提供的优质课程资源在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在他们心中树立良好的课程品牌形象,这样他们才会乐意坚持去继续学习和利用这些课程,同时也会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推广这些课程。

  2.4强化资源,注重过程,优化课程结构设计。

  依据前面的分析可知,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十分完整,但是拓展资源严重不足,而课程拓展资源在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专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也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基 于 此,本 研 究 认 为,一 方 面,要 在 保 证 音 乐 类MOOC课程基本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既要不断加强素材资源库、专题讲座库、试题习题库、实例案例库等传统课程拓展资源的系统化建设,也要不断拓展课程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在线学习路径自动生成系统、在线学习结果自动测评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等智能化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要依据现阶段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开放在线课程发展的最新理念与实现技术,在充分吸收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与特点的基础上[7],进一步优化设计音乐类MOOC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和知识表征方式,从而有效突破和改变当前音乐类精品开放课程以传统灌输式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足。此外,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要全面考虑和充分体现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力求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

  2.5突出交互,优化设计,全面提供学习支持。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知,音乐类MOOC课程具有一般网络课程的基本特性。武法提认为,在进行网络课程交互设计时,不仅需要关注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还需要关注人机接口层面的交互设计,也需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层面的交互设计[8].那么,具体到音乐类MOOC课程的交互设计,内容同样如此。一是关于音乐类MOOC课程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首先需要依据不同类型的音乐课程特点和学习者认知水平来共同确定课程学习内容,然后依据选定的课程学习内容来选择和组织合适的多媒体呈现形式,除了教学视频外,还要有图片、声音、动画、多媒体课件、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体可供选择与使用,最后通过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任务与学习活动来实现学习内容的交互,这一工作主要由课程建设团队来完成。二是关于音乐类MOOC课程人机接口层面的交互设计,这一工作主要由爱课程网站的技术人员来负责设计与实现,整体而言,要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和使用便利性、有效性原则,从学习导航系统、帮助系统、反馈系统、支持工具、过程记录、数据分析等方面着手进行人机交互设计,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来实现对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全方位服务与支持。三是关于音乐类MOOC课程学习者认知层面的交互设计,这一工作主要由课程建设团队来完成,需要依据不同类型的音乐课程特点和学习者认知水平来选择匹配的教学策略,因为每一种网络教学策略都有相应的交互设计要点与设计方法,因此需要课程建设团队经过认真考虑和深入研究后再确定。

  3结语。

  高校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是一个因素多、内容杂、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高校音乐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给予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加快推进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和全面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课程价值诉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具体实施时,不仅需要科学先进的高等开放教育理念的引领,也需要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样就会对高校音乐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各高校音乐学科专业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有效学习,来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持续提高,这样既可以满足高校音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需要,也能够满足音乐类MOOC课程建设的现实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Z].教高[2015]3号,2015-04-13.

  [2]杨方琦,杨晓宏。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3):55-60.

  [3]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8-172.

  [4]张晓勇,彭军,文孟飞。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网络交互教学成效评价系统[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85-90.

  [5]匡勇胜,朱咏北。基础钢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9):18-2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