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

中国高等教育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及教学质量管理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23 共2318字
摘要

  一、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

  学分制是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体现。从本源来看,学分制来源于选课制,最早提出“选课自由”思想的是德国,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柏林大学在 1810 年首先实行了选课制。而把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最早却出现在美国,1825 年,弗吉尼亚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随后,布朗大学、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一些老牌大学,也开始尝试实行选课制。19 世纪末,美国大部分高校已采用了学分制。学分制首先在美国产生并得以推广,与美国包括多元政治、市场经济、教育地方自治等体制在内的国情密切相关,和美国人信奉的通才教育思想也是分不开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美国的高校学分制在运作上已经形成了成熟化、系统化、程序化的特点。当然,学分制在欧洲各国高校也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发展。

  二、学分制的类型特征。

  我国高校现阶段推行的学分制,并不是对国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全盘照搬,而是对我国长期以学年制为主题的管理模式和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学分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学分制的实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需求、办学理念的多样化、各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化等多种因素,我国高校形成了多种相对稳定的学分制模式,其类型主要如下: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类别多样,不同类别和层次的高校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学分制与之相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学分制。

  三、我国现行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管理策略。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具有学制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变通的课程考查、严格的结果管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等多方面的优势,但学分制的灵活性给教学质量的监控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如何构建和完善学分制下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学分制教学质量管理。

  (一)循序渐进推行学分制。现今各校都在扩招,高校经费投入也大有增加,一个个大学城拔地而起。可随着实现大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多,校园里学生人数剧增,教室、实验室、校舍、师资等教学资源的发展跟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我们不能等到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师资充足之后再搞学分制,但搞学分制也不能“大跃进”,而应根据具体校情,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通过调研、座谈等多种方式制定适合本校的学分制并循序渐进推行实施,逐步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学分制的实施应该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刀切,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注重量的发展更要兼顾质的提高,还要考虑可能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二)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学分制的实行意味着课程类型、课程量的增加,管理更加复杂化,这种情况下需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主管部门应改变身份和职能,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变行政管理为宏观指导,允许高校在招生培养、组织管理、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有更多的自由,帮助和引导高校进行各项制度的改革创新,适度解开高校的“手脚链”,让其轻松舞动。

  (三)加强选课指导。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主要表现形式,完善选课制度,是学分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尤为重要。学分制模式下,学生选择课程、任课教师的自由度增大,但也存在很大弊端,很多学生对可供选修的各类课程并不了解,只靠学生自选,往往会“望题生义”,或受从众心理驱使盲目选择,或避重就轻,选一些容易获学分的课程,这些因素不仅给教学管理增加难度,还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选课辅导员,对学生课程选择、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行精心指导,给新生开设选课讲座,介绍有关课程及任课教师,通过制度和引导,端正选课思想,树立正确的选课观念。对选课辅导员进行评估选优,给予一定奖励,以提高辅导质量和强化工作积极性。

  (四)重视全面发展。实行学分制后,学生按自我需求选择课程,上课分散,班集体概念淡薄,年级淡化,难以集中起来开展活动,不利于团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久而久之助长了教育的功利性,为了学分而学习,为了早毕业而追赶学分,不参加其他活动,导致了“偏科”.大学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个性要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也要提升。所以学分制下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合理高效的安排好各科课时,空余一定的时间用于同学交流,开展党团活动、班集体活动,尽量保证同学们都有时间参加。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融合,过程朝着结果的方向发展才有意义。

  (五)制订灵活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适应学分制必然要有所调整甚至重建。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计划的前提,要制订出弹性灵活的教学计划,首先要以多样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其次,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应根据高低年级进行课程分流设置,高年级偏向专业课、必修课,低年级侧重公共基础课、选修课;再次,承认同等办学水平学校之间的学分,实现学分互认,优势互补,拓宽选课范围,跨专业跨学院甚至跨校选课;最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增加选修课的类型和数量,创新授课方式,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吸引力,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复,实现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并举。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运行的有力武器,在我国正逐步发展完善,对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重视。只要努力加强对学分制的研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克服学分制的“水土不服”,使其本土化,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就能够健康发展,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管理也会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余辉晴。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

  [2]周清明。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