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开题报告 >

最新舞蹈开题报告范文(4)

来源:学术堂 作者:蒋老师
发布于:2017-06-22 共9672字
  本论文研究内容土要从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理论、民俗舞蹈活动数字化技术规范、民俗舞蹈活动数字化技术和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四个方面开展。

  (1)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理论:以民族民间舞蹈中与民俗最为相关的民俗舞蹈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民俗舞蹈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讨论数字化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体系的构建流程,包括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生产、传播、消费技术体系;基于技术体系流程,对数字化理论进行研究,包括在知识传播领域)一泛应用的信息空间理论,和在知识本体领域)“泛应用的知识表示理论。基于相关理论,综合运用三维扫描、动作捕捉、可视化构建等多种新技术手段,支撑民俗舞蹈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整体性保护,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2)民俗舞蹈数字化技术规范研究:针对当前民俗舞蹈数字化资源技术标准和元数据描述规范不统一,难以实现网络平台共享和传播的问题。根据民俗舞蹈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和要求,研究其数字化采集技术与元数据保存规范,包含模型、动作、视频、音频的数字化采集技术和元数据规范,完善适合于数字化资源分类的数字化技术标准,实现网上民俗舞蹈表示规则统一。
  (3)民俗舞蹈活动数字化技术研究:舞蹈活动由人和动作共同组成。首先,针对传统人体模型构建复杂、效率低下等不足,研究一种基一于单张照片的传承人真实感人体的快速生成方法,包括三维人脸模型库的构建、面部13个特征点的交互式标定和模型匹配、基T-三角形变形和二线性差值的纹理映射、基于Alpha图混合的肤色融合和基于向量差分的身体调节方法等,实现传承人真实感人体的构建。其次,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传承人模型与捕捉的真实舞蹈动作绑定,实现民俗舞蹈活动在原生态环境中的数字化复原。
  (4)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研究:研究运用本体获取、描述和表示文化空间中的知识,确定该领域中共同认可的基本概念,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语义本体及组织结构框架,土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本体的概念化研究,围绕具体领域文化空间建设本体知识库,确定各个专题的知识概念;其次是语义本体与知识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图示的方法将文化空间领域里的知识元及其关系表示出来,构造出形式本体论的关系模型,使知识组织中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

  研究方法:

  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知识组织的方法(知识分类和规范,知识视图、本体技术)等进行理论探讨和关键技术研究。
  利用文献研究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内外现状、民俗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数字化技术规范标准、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杳阅、分析。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的当前现状,为论文下一步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等方法,利用使用变形建模技术,将用户引入人脸的创建过程,利用向量差分技术,分层次的调整传承人的身体,生成具有真实感纹理的人体模型。最后利用三维动作捕捉技术,实现民俗舞蹈活动的数字化再现。
  利用知识组织的方法和理论对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主要知识构成进行提取和分类,提出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方法,实现民俗舞蹈的全方位保护。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研究成果涵盖了民俗舞蹈数字化资源的采集、保存、再现和传承等方面的主要内容。但是本文属于文化科技融合的跨学科研究。目前,文化与科技融合技术攻关难度大,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民间技艺、民间艺术的非物质化特性决定了技术难度。

  (1)数字化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方面。
  下一步需要根据应用推广情况进行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并且着手制定适用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日的数字化采集和保存规范,并通过与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合作,提升规范草案的推广和应用试点。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快速生成方面。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种简易、快速的人体重建方法,让用户达到真实感的感官体验。但是本文的研究在人脸特征点标定方面还需要通过人工干预,进行交互式标定和调整,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
  (3)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方面。
  本文主要对民俗舞蹈的知识本体构建和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构成进行了详细介绍。但是民俗舞蹈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分类的一部分,虽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但是与民俗、传统工艺、传统医药等内容相比,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区别。
  (4)基于叙事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方面。
  本文对民俗舞蹈活动的展示主要通过将真实感角色和预先捕捉好的舞蹈动作绑定,合成能在虚拟环境交互展示的舞蹈活动。但是民俗舞蹈活动往往也和一些特定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7、预期的结果。

  对民俗舞蹈进行数字化保护,既要注重民俗舞蹈活动的表现形式,也要重视对其民俗文化空间的保护。本文基于民俗舞蹈数字化的相关理论,对民俗舞蹈数字化技术规范、民俗舞蹈活动数字化和文化空间本体构建进行研究,实现民俗舞蹈的全面保护和传承。

  (1):提出了适应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体系,包括数字采集技术、数字存储技术、数字资源管理技术、数字生产技术、数字传播技术和数字消费技术,并引入信息空间理论和知识表示理论,从信息空间模型的编码、抽象、扩散三个维度和采邑、宗族、官僚、市场四个典型区域分析民俗舞蹈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的方法。
  (2):提出了适合于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采集技术规范和元数据保存规范,包括,按照民俗舞蹈数字化后的介质形态,将三维扫描仪、运动捕捉系统等三维数字化采集设备引入到民俗舞蹈数字化过程中,从民俗舞蹈的名称、创建者、资源类型、民族等基本核心信息和模型、动作、声音、视频等介质的物理特征和时空关系等方面,制定采集X11保存规范,指导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
  (3):提出了一种基T单张照片的传承人真实感模型快速生成方法,首先,构建标准化的人脸模型库,交互式选取输入照片的13个面部关键特征点,并基于脸型特征,匹配最佳模型;其次,通过三角形变形和双线性插值的方法实现照片到二维模型的纹理映射,并引入Alpha图实现人脸覆盖纹理到模型中性纹理的融合过渡;最后,构建真实感人体的参考模型、横向和纵向伸展模型,采用向量差分的方法从整体到细节分层次的调整模型以达到生成真实感三维人体的目的。
  (4):提出了民俗舞蹈文化空间中知识本体模型及结构框架,将民俗舞蹈知识从类型(Type),民族(Nationality )、时间(When )、地点(Where )、呈现内容( What )、内涵( why ) ,演变(Evolution)七个方面分别表示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时空关系、原因内涵及传承演变等,从多重角度探索文化空间知识的构成要素和层次关系,实现对民俗领域知识的共享认识和理解,促进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数字化。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15.05-2015.06  国内外民俗舞蹈资料查询
  2015.06-2015.07  变形建模民俗舞蹈数据
  2016.02-2016.06  提交论文初稿
  2016.07-2016.08  确定论文终稿
  2016.08-2016.09  论文答辩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返回: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