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开题报告 >

最新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3)

来源:学术堂 作者:蒋老师
发布于:2017-07-07 共6712字
  五、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的价值评判 

  5.1积极意义 
  5.2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不可通约 
  5.2.1两种不同语言体系的属性区别
  5.2.2两种不同语言体系的时空差异
  5.2.3两种不同语言体系审美体验上的差异 
  5.3对文学名着的损伤  
  5.3.1对传统的文学读者而言  
  5.3.2对文学创作者而言 
  5.3.3对现当代文学名着本身而言

  六、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的生存之路
  6.1影视改编与现当代文学名着日益疏离 
  6.2生存之路
  6.2.1小说创作者
  6.2.2批评研究者 
  6.2.3接受者
  6.2.4影视创作者
  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着的影视改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从1933年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春蚕》改编的电影诞生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着的影视改编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特征鲜明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探索时期、“十七年”的成熟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禁锢时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繁荣时期。这是本论文第一节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的历史梳理,概括各阶段主要作品、创作风潮、思想倾向等特征,对整个改编现象有一个纵向的历史性的把握。

  第二部分从产生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历史语境一一视觉文化的角度出发,论述这一现象的文化背景,并通过分析改编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对产生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理论探讨。

  第三部分从互文性理论入手,深入剖析了现当代文学名着和影视作品之间存在的互文关系,以及文学文本、电影文本和电视文本的多重互文关系;并试图探讨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过程中存在的历史性与当代性问题,分析改编作品对历史精神与时代思潮双方面的考量。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代际风格明显的“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电影人的名着改编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对各时期的现当代文学名着改编的大致脉络、改编倾向、整体风格以及改编策略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力图通过对此文化现象的横向分析,把握其整体特征。

  本文第四部分展开对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的价值探讨,论述其对文学名着在宣传、传播再阐释和赋予新的时代蕴涵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通过分析名着小说文本和影视文本两种语言媒介的“不可通约性”,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天然转换障碍,并且由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时代变化、观众审美需求的变迁,难以避免地导致影视改编对于现当代文学名着在语言、主题、叙事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多重损伤。

  文章最后首先指出现当代文学名着与影视日益疏离的现状,另一方面,以一种批判的姿态,从小说创作者、影视创作者、接受者和批评者四个方面探讨了现当代文学名着改编的生存之路,并对影像时代的文学前景进行了深切的忧虑与省思。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现在国内对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的研究虽然不至于说是汗牛充栋,但也并不算零星稀少,这些研究积累的丰硕成果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但是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局限。

  1)对研究客体的界定不明显对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的研究,我们要清楚研究客体到底是什么?具体是什么?现在很多研究者在进行这一问题的探讨时并没有扣紧这一研究中客体的特性,因此很容易在研究过程中把现当代文学名着的改编问题和其他一些改编进行类似研究,比如古典文学影视改编,非经典文学的影视改编,网络文学,甚至是其他一些艺术作品的影视改编等相混淆。这样混杂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不能准确地说明和解决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的具体问题和特点。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带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所以现当代文学和古典文学存在着极大差异。也不是所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都能冠之以“名着”的头衔,“名着”是经过历史淘洗和读者检验的文学精华,它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凝聚着时代的精髓,呈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价值和思维方式,它隽永耐读。所以说研究“名着”和研究一般的文学作品相比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综上,现当代文学名着的影视改编有其独立的特性,所以我们在研究中要严格烙守这种特殊性,将其贯穿于研究的始终。

  2)研究角度不够宏观,研究深度过于浅显学界对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是否忠于原着的问题上。

  前文在论述到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的研究特点时也提到了这一点,可见这种研究方面的局限与不足已经不是个例了,它己然成为现阶段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研究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代表性特征。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对现当代文学名着的影视改编不只是简单的用影视手段将原作品呈现于荧屏之上。介于影视与文学的不可通约性,影视创作者必须通过改编这一过程,揉合自身知识体系,体现当下时代风尚和观众品味对原着进行再创作。面对这种再创作,学界现阶段讨论研究的重点还都局限在表面性的,如人物形象的变动,故事情节的调整,主题思想的凸显等问题上,而很少作深入的思考去讨论文学影视改编过程中审美价值的转变,改编中文学性和影视特性的不可通约,以及影视与文学的互文等的挖掘与研究的问题。这些研究对于文学的发展复兴并没有提供多少有利的影响与帮助。

  3)对“影视”的概念含糊不清晰,致使研究结论不明确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媒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现下电脑和手机的出现,网络的普及使得“影视”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内涵。“影视”概念从简单的电影,电视,扩及到网络电视,手机电影等诸多媒体形式。但是本文中所讨论的概念只限于原初的“影视”概念一一电影和电视。电影和电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媒介形式,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载体。电影和电视有着各自独特的媒介特点和创作规律,所以在对文学名着改编的过程中这两种艺术形式也自然有各自的顾虑与取舍。鉴于上述种种,在对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的研究中明确区分电影与电视的差异,对二者进行分别讨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现阶段学界的很多研究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在研究中并不特意区别电影与电视的不同从而使研究所得结论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上述种种的不足与局限,不仅仅是现阶段现当代文学名着影视改编研究中的问题,在影视创作者改编其他艺术作品时这类问题也未能避免。这些不足与局限对影视改编的影响不言而喻。如果不加以改正和克服我们不敢断言它会不会对影视改编甚至是文学研究发展产生阻碍性的反作用。当然,影视产生不过百余年对于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起步也不过几十年,虽然各项研究问题很多时候会步履维艰,但是我们还是要充满信心,毕竟这还只是起步阶段,我们还有时间去反思和弥补我们还有空间去深入和提高。

  7、预期的结果。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返回: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