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基础,科学技术产生了重大的作用。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被当代领导人与中国科学技术相结合。不仅联系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战争,科技与政治等各个角度,对科学技术提出了系统性及多维性的观点和论述。这些科技思想被不断应用于各国的具体实践中,并探索符合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对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1马克思科技思想提出的背景
马克思科技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其具体的时代发展理论来源和现实的社会基础等各种因素集合在一起产生的,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的出现,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发展也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1.1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在17世纪时,以蒸汽机为核心的工业革命,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蒸汽机取代了纺织织机,意味着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小生产方式取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蒸汽机的发明逐渐被运用在各个领域,人类社会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激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及科学领域的兴趣。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上下乃至影响到了欧洲的很多国家,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是人类史上的巨大进步,马克思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力量。在19世纪以电力学为核心的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各个领域的发展也逐渐趋于成熟。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一种技术进步法拉第的电磁感应是一种科学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是以理论为主,科学家从一人研究变成了多人参与,这也意味着科学与技术逐渐融合。
1.2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成熟形成的理论来源
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其中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变化本原的定义及围绕自然、人、科学进行具体的论述,这种科学精神对马克思产生了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辩证思维,黑格自然界的异化思想等对马克思呃学技术思想具有重大的启发作用;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追求科学论证的精神,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唯理论认为先天财富是人学习的首要条件,经验论认为后天学习与实践经验是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马斯科学技术思想还受工艺史、技术史、自然科学史等研究的影响。
2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立足于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形成了科学技术的观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丰富,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才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思想。
2.1科学技术的内涵
2.1.1科学内涵
科学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学。文艺复兴之后,科学一般被人们理解为自然科学。马克思早期着作所提到的科学概念也大多指自然科学,但不能片面理解为马克思科学的本义为自然科学,马克思所提出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不是科学方式,而是科学领域。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中的科学也不属于自然科学,而是属于一种发展及规律。马克思所强调的科学对科学的认识根据不同的观点,不同语境和不同应用,有着不同的含义,但都体现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强调科学具有强大的生产力,认为科学具有巨大的力量,但科学不应该被当成工具。
2.1.2技术内涵
技术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工艺,手艺,技艺等都可称为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含义也不断丰富。马克思对技术概念的论述,通过对劳动机器生产过程来分析,技术在人类社会中有着巨大作用。马克思将技术分为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两个方面,生产技术即实际技术用于获取财富。非生产技术用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技术,是一种无形的技术,比如在人的交往中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表现出来,都可称为技术。
2.1.3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区别的,相互联系的。科学与技术相互区别。科学目的是为了探索世界和未知领域,让类有更深的认识和眼界,是深受社会影响的一种科学精神。技术则带有实践的性质,更注重效果,产生新的技术,便利人的生活。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科学发现的原理应用于技术中,用技术的方法来探索科学,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辩证统一于人类社会中,为人类不断继续前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2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就要需要解决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这就要发挥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基本要素。生产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从而使生产力发生变革,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上层建筑又受生产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由此可知,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影响,解放了劳动者。在工业革命之前,主要是工人的体力劳动。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劳动者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获得了解放。科学技术改变了劳动工具,劳动工具越来越先进,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扩大了生产规模,同时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探索更多未知的社会领域,这也就是科学技术可以改变劳动对象,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在之前未被发现的领域,在之后都可以被用作改变的劳动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展,再发现劳动对象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使劳动者更多的作用于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2.3科学技术的双重性
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影响,科学技术的出现让人类真正认识到自然社会,在此之前对社会的认知都是不全面的,不了解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发现探索未知世界。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变迁,阶级进步等。但科学技术也会带来一些的负面效应。例如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类只顾利用科技的进步开采自然,而忽视自然规律,得到自然的反噬,这是自然的异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劳动者只为机器服务,而忽略自身的发展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劳动者得不到全面发展,自身价值不能够实现。就较传统方式而言,劳动效率的提高,资本家剩余价值增多,工人所创造的财富与自身所获得的回报不成正比,财富大量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工人受压迫越来越强。这就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造成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现象。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影响,对于上述出现的异化问题,要采取积极的解决对策,提高效率,消除科学技术异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3马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
科学技术是世界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相关问题。我们要协调好科学技术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坚持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3.1协调好科学技术与人,自然,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自身的协调,归根结底就是创造科学技术要考虑到人的主体性原则,科学技术的实践和运用,目的是造福人类,而不是凌驾于人本身之上,独立于人之外。科学技术是要成为帮助人更好地生存的手段,而不是成为威胁人的手段,科学技术,在今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中一定要明确,不被滥用,误用,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与自然相协调是科学技术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和违背自然规律为前提,而是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下,否则会因违背自然规律,受到自然相应的处罚,要时刻铭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旗帜,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明确对自然的依赖,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是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协调,就是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2坚持科学技术创新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完善教育制度,培育和引进优秀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和使用科技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健全科研人才管理制度提高科技工作人员的待遇等,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创新,投身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之中。市场要充分发挥导向性作用,激发企业家的创新需求应对全球化发展创造出新种类,市场来检验新产品是否满足人民的需求,从而促进生产业生产的各种创新,来完成发展基础的新组合,政府与市场要保持在同水平,同高度,密切配合来共同促进创新发展,而不是政府与市场各自分离。正是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我们的国家才日渐强大。我们人民才不断享受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全面发展。正是科学技术创新重要,才让世界各国不断引进技术、引进人才,进行科技革命。处在科技浪潮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顺应潮流,迎接挑战,加强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结语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马克思基本原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基于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的科学技术思想。根据上文我们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分析,我们可知科学技术思想是造福人类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因不断发展,产生了异化的现象。面对科技思想所带来的正负面效应,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一方面对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应大力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经济的高速运转,为我国成为科学技术强国奠基。另一方面,对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出现的异化现象,我们要保持理性的科技观,把科技,同人,自然,社会相协调起来,真正做到科技造福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要时刻提醒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持马克思科技观为指导。争取为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注释
1[1]刘富胜.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8,34(10).
2[2]闫芳芳.浅析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及其消解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5).
3[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
4[4]刘皓.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4(8).
5[5].张蕾,郑文范.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的双重维度及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2014(20):04
6[6]管锦绣.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7[7]董世龙.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53.
8[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2)
9[9]盂宪平.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科学技术力量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7(6).
10[10]赵坤,郭凤志.马克思科学意识形态理论建构的理论逻辑[J].理论月刊,2016(3).
11[11]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12]秦书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
13[13]孙天宇.试析马克思技术观及其当代意义[D]辽宁大学,2015.
14[14]王妍.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逻辑展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各种污染规模全球化和渗透性破坏,科技发明逐步脱离了人的控制,向着恶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我们对于科技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活中无法缺少的一部分,不仅是社会生产,同时也是人们的生活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