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环境下,民众的舆情获得了较现实社会更为充分和及时的表达.但网络语境具有虚拟性、多重主体性和无中心性等特点,使得传统道德在网络时代发生了异化,网民在网络舆情表达中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集中表现为网络语言失范、虚假舆情泛滥和黑客攻击行为等。必须规范网络媒体管理,提升政府、媒体和公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和危机应对素养,注重人文关怀,避免“侵扰悲痛”;必须注重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尊重网民的利益表达和言论自由权利,培育成熟网民;必须搭建网上政民互动对话平台,加强网络社会领导力建设.
规范网络媒体管理,提升政府、媒体和公众的网络媒介素养
第一,要加强政府与网络媒介之间的联动与协调,明确网络经营者职责.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把关,网络经营者应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报道和评论的虚假信息、负面信息进行过滤,保证其管理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的真实性;论坛管理员或版主应推出发帖规则,对发布不严肃言论的网民利用技术手段提出警告或者限制其发帖.
第二,要强化媒体的地位和责任,保证网络新闻真实性。网络新闻工作者必须尽力核实网上的新闻来源,确保验证新闻的真实性,对于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也应注重调查研究。尤其对那些轰动的、刺激性的网络舆情内容要进行反复验证,尽量采用权威新闻媒体的信息。网络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基本的新闻理念,用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信息采集和发布;提高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自觉地避免不良传播行为.这需要网络媒体加强对编辑、记者、作者和网络技术人员的优化选择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重视强化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自律意识、职业责任和自我约束能力。
第三,要培养论坛版主、网络舆论名主持人和名评论员,既要把关又要导航,积极引入具有权威性的社会主流意见。论坛版主作为网络舆论的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发言的,其意见也带有一定的引导性.网络舆论主持人要熟悉网络媒体,了解网友心理,熟练运用语言技巧,与网友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还要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导网友的舆论。网络舆论培养名评论员的意义在于,通过网络评论来引导网友讨论.网络舆论管理人员在适当的时机,引入政府机构的权威信息,或者相关政府官员来网站做客,接受民众咨询,则会非常有效地廓清迷雾、引导舆论;邀请专家和专业组织参与网络讨论,形成“网络沙龙”,无疑能起到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
第四,必须提升政府、媒体和公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和危机应对素养,注重人文关怀,避免“侵扰悲痛”.网络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主体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能力.对于政府而言,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网络媒介素养,要继续强化“以人为本”执政和决策的媒介理念;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基础知识及应对网络事件的能力;对待网络民意要具有辩证理性的媒介观;要具备善于和媒体沟通的能力,有的放矢地确立传播方案和策略.对于媒体而言,必须加强媒体在网络报道中自律体系的建立,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职业道德伦理建设.在任何网络发布场合,应该第一时间对人员的伤亡和因突发事件给人民造成的其他不便和痛苦表达和体现出关心、同情和怜悯,减少官话套话,尽快详细通报救助方案、具体措施和目前的工作进展,鼓励公众勇敢而理性地面对灾难和悲剧.还应当特别注意避免“侵扰悲痛”,避免新闻发布工作本身可能造成的对悲痛人员的侵扰,在收集可能发布的相关图片和进行文字描述时避免过度刺激,最好能事先征得相关人员的同意。可尝试制定突发事件“报道建议书”,将避免“侵扰悲痛”编入建议书内。对于公众来说,则应当培养他们理性接受、分析甚至批判网络媒介信息的能力,抵制不实信息、芜杂信息的干扰.
注重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培育成熟网民
第一,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必须明确网民主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义务,增强网民主体实践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情感体验,建设自主型网络道德。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建设,增强网民文明上网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网民辨别真伪能力,发挥网民对不良信息的监督作用,控制网络虚假消息的传播。要把网络规范内化为网民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要建立网络伦理准则,建设网络道德,明确网民作为网络中舆情主体的道德义务,形成健康的网上舆论氛围。
第二,倡导网络文明,提升网络文明水平。为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提高互联网内容服务商与广大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互联网协会《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的提出,势必会对网民的网络舆情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修正其网络舆情表达的失范现象.网络文明的建设还要加强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职业道德”,要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严格把关,强化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净化网络传播渠道。
第三,尊重网民的利益表达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和自由,提倡自律,培养成熟网民,培育政府和网民之间的民主协商合作机制。表达自由作为网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应当得到尊重。互联网因其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理应成为网民快捷、方便地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领域。要积极鼓励网民广泛参与公共治理,在国家和社会中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合作的关系.要加强网民的自我约束和道德自律,每一个网民行为的高度自律成为网络社会对网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要大力推进网民的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建设.政府要使网民充分认识到积极参与到危机的处理过程中是实现其民主权利的基本途径,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对政府或者企业的谩骂中;同时,要努力培育网民的法治意识,使“有序参与”的观念深入网民心中,养成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的习惯。可以尝试建立一个门户网站,为民众提供一个类似于信访接待的利益表达服务,培育和建立政府、网民代表和普通网民之间的民主协商合作机制。
搭建网上政民互动对话平台,加强网络社会领导力建设
第一,搭建网上政民互动对话平台,加强网络参政议政管理。网络是了解民意的“直通车”,架起了政府和公众的互动桥梁,是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积极搭建网络对话平台,畅通民意互动渠道,从而有效地汇集民意,疏导民怨,消解民愤.政府要强调互动平台网民的参与性,以公众为中心,真正实现公民的参与权、监督权。要及时关注网络的舆论动向,及时跟进,主动参与,有效沟通,打造“透明、高效、无缝隙”政府。要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开设诉求通道,以回应化解隔阂与敌对情绪.要克服官僚主义的独白式话语,重构与公众对话的新机制,通过真诚对话以获得共识,重获媒体与公众的理解与认同.
第二,重视网络话语权,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引导就是释民惑、疏民怨、聚民意、争民心,使网络正面舆论成为主流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掌控中国互联网的话语权,实现广大公众的知情权,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维护社会安定、缓释各种矛盾的“减压阀”作用,最终达到“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目的。
第三,领导干部要注重网络互动,加强网络社会领导力建设。网络化时代,领导干部要坚持和创新群众路线:一方面使“群众”成为微众,使传统群众路线具体化,提高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使微众相互联系成为大众,使群众路线泛在化,拓展联系群众的范围。领导干部要积极“到网民中去”,加强与网民的联系,赢得网络认同.要在网络上与网民“拉起家常”,有问必答,更好地体现出亲民、平等、务实的态度。领导干部还要从网民中来,通过网络向网民学习,提升网络智慧。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互联网知识的普及程度,提高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应对网络热点、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学会用“网言网语”和网民进行平等交流。要掌握和运用深刻而明快、浅显而准确的网络语言风格,以敏锐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活泼的语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网络和网民共建愿景,进一步前瞻未来,“走出一条网路来”.通过第二代互联网技术,领导干部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与网民互动,进一步共建愿景;超越控制,直接为“人人”服务,进入“共享领导”的新境界。
网民越来越注意通过网络问政的方式向政府提出更多的个性化要求。领导干部要把网民提出的各种诉求看作是需要做好的服务、看作是领导责任。需要完善网络问政程序,把网络问政纳入政府考核体系。领导者要善于和网络新媒体以及网民共享领导力,凝聚更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