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氰菊酯、DDT、马拉硫磷分别属拟除虫菊酯、有机氯、有机磷类杀虫剂.20 世纪 80 年代前,在疟疾防治工作中 DDT 和马拉硫磷曾广泛被应用到室内滞留喷洒灭蚊,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溴氰菊酯浸泡蚊帐亦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长期的农林及卫生杀虫剂的广泛应用,中华按蚊作为河南省的主要传疟媒介,近年有文献报道[1,2]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笔者一行于 2012 年进行了信阳 9 县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马拉硫磷 3 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调查,以期掌握该地区中华按蚊的敏感性状况,为指导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虫 傍晚采集城郊牛棚和 / 或猪圈饱血中华按蚊雌性成蚊,于饲养笼里实验室饲养至次日上午受试,此时胃血消化约在谢拉氏Ⅲ ~ Ⅳ期.
1. 2 药纸来源及测试浓度 3 种药纸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提供,DDT 浓度为 4%( 1.428g / m²) ,溴氰菊酯浓度为 0.05%( 0.017 8 g/m²) ,马拉硫磷浓度为 5%( 1. 78 g/m²)
1. 3 测试方法 按照 WHO 推荐的成蚊滤纸接触法[3],以区分剂量标准进行测试.将恢复筒安装在方隔板的一侧,用吸蚊器吸取雌蚊 20 ~25 只,对光轻轻吹入筒内,快速关闭隔板.戴上一次性手套,将实验组药膜滤纸卷成筒状放入接触筒,使用弹簧夹使滤纸紧贴筒壁.在方隔板的另一端装上已装入药纸的接触筒,把隔板抽开,将恢复筒内蚊虫对光轻轻吹入接触筒,迅速关闭隔板.将接触筒直立,分别记录接触 10、15、20、30、40、50、60 min 时的蚊虫击倒数( 马拉硫磷除外) .60 min 后,接触完毕,抽开隔板,将全部蚊虫吹入恢复筒,关上隔板、取下接触筒.
将恢复筒直立,饲以 10% 葡萄糖水,在室温( 25 ±2) ℃ ,相对湿度 70% ~ 80% 的条件下恢复 24 h,记录死亡蚊数和存活蚊数,计算死亡率.每个接触筒受试蚊虫数量为 20 ~25 只,重复试验不少于 4 次,保证每组试虫不少于 100 只.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对照组死亡率超过 20% 时,试验无效,记录试验结果后重做.
1.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1. 4. 1 击倒率计算 击倒率( % ) = ( 被击倒蚊虫数/供试蚊虫数) ×100%.
1. 4. 2 死亡率与校正死亡率的计算 对照组死亡率为 0 ~5%时,直接计算死亡率.
死亡率( %) = ( 死亡蚊虫数/供试蚊虫数)× 100% .
对照组死亡率为 5% ~ 20% 时,处理组死亡率用 Abbott 公式进行校正,计算校正死亡率 .校正死亡率( %) = [( 实验组死亡率 - 对照组死亡率) /( 1- 对照组死亡率) ]× 100% .
1. 4. 3 KT50及其95%置信限,采用 DPS v3. 01 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1. 5 判断标准[4]
根据死亡率判定抗性级别.死亡率 98% ~ 100% 为敏感群体( S) ,死亡率在 80%~ 97% 为初步抗性群体( M) ,死亡率 < 80% 为抗性群体( R) .
2 结果
2. 1 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马拉硫磷 3 种杀虫剂敏感性测定结果( 表 1) 9 县区中华按蚊对 3种杀虫剂抗性级别不全相同,对同一种杀虫剂的抗性级别范围均有从 S 到 R 的分布,体现了抗药性地域性分布这一特点.
2. 2 首只击倒时间、击倒率及半数击倒时间( KT50) 溴氰菊酯、DDT 对不同种群中华按蚊的首只击倒时间范围为 1.03 ~ 23.78 min、0.55 ~ 53.67min,60 min 击倒率范围为 3. 92% ~ 75. 00% 、3. 96% ~95. 05% ,KT50范围为 42. 0 ~1 459. 54 min、35. 23 ~1 459. 54 min( 表 2) .
3 讨论
病媒生物对杀虫剂抗药性的产生是其在杀虫剂长期胁迫下自然选择的结果,目前各类病媒生物对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已普遍存在[5].据统计,全球几乎所有病媒生物都有产生抗药性的报道,全世界已经有 50 多种按蚊对一种或几种杀虫剂产生抗性,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中华按蚊对不同杀虫剂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6 -8].病媒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向化学防治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延缓抗药性发展是当下和将来病媒生物防治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信阳市 9 县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马拉硫磷 3 种杀虫剂敏感性程度不全一致,不同县区中华按蚊对同一种杀虫剂的敏感程度不全相同,同一县区中华按蚊对 3 种杀虫剂的敏感程度亦不全相同.不同县区中华按蚊对同一种杀虫剂的敏感程度不全相同的结果体现了抗药性的地域差异性,地域差异性是不同地理区域杀虫剂使用历史不同的结果,也和交互抗性、负交互抗性作用等机理有关.同一县区中华按蚊对 3 种杀虫剂的敏感程度不全相同的结果和 3 种杀虫剂作用机理不同及使用频率差异有关.至于一些县区中华按蚊野外种群,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仍为敏感种群,分析可能与监测点地理选择比较偏远,与药物接触较少有关.
参考文献
[1] 刘颖,陈建设,周瑞敏,等. 中华按蚊对杀虫剂敏感性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 4) : 309 -311.
[2] 张玉勤,刘吉起,郭祥树,等. 河南省淮滨县中华按蚊的抗药性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6: 493 -495.
[3] 刘维德,陈文美. 蚊类抗药性及其测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1 -14.
[4] WHO. Test procedures for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onitoring in ma-laria vectors bioefficacy and persistence of insecticides on treatedsurfaces [R]. Geneva: WHO,1998.
[5] 刘吉起,张玉勤,赵旭东,等. 河南省两市区蚊蝇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测定[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 4) :329 - 331.
[6] 胡乐群,李凯杰,张华勋,等. 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 8) :611 - 614.
[7] 祈欣,张红卫,徐铁龙,等. 河南省部分地区溴氰菊酯抗性中华按蚊代谢酶活性的调查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 6) : 536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