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东南亚就业视角下促进广西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0 共3843字
论文摘要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基本环节。通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设置有对外汉语、东南亚小语种专业的院校而言,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系统,也决定了相关专业院系能否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

  在广西区内,随着东南亚小语种的升温,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了面向东南亚的小语种专业,广西与东盟诸国的互动加强,仅2010年广西派往东盟国家交流学习的高校学生就有5000多人。

  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内较早设立东南亚小语种专业的高校之一,从1964年开始,先后开设了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西亚语等本科专业和亚非语言文学硕士点,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系列学科群。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大学有大量学生在东南亚就业,学校就业部门在积累了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妥善解决,促进学生有选择、有目的地健康择业、快乐择业,是当前东南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需要持续思考的内容。

  一、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情况现状
  
  随着中国-东盟交流的日益频繁,东南亚相关语种专业的学生到东南亚国家就业或升学的比例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广西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高校学生东南亚就业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占有相当比例。

  在就业部门2012年通过毕业调查统计的数据中,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64位,成为东南亚就业的重要途径。其次,2012年赴东南亚升学或就业的学生分为16个专业,除了小语种以外,旅游管理、英语、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四个专业是东南亚就业群体的第二主力。再次,从2006年到2012年的学生就业数据看,泰国、越南、菲律宾是东南亚就业的主要目的地,其中,有记录可查到的越南就业学生人数在出国流向中超过六成。最后,根据就业统计表的数据,东南亚学科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均面向东南亚就业,专业对口率较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也较高。如,在已统计的老挝语专业东南亚就业学生中,很多选择红塔集团驻老挝分公司、中工国际投资(老挝)有限公司、云南电网驻老挝办事处、大唐海外老挝项目管理处这样的大型国企。

  从高校学生东南亚就业的途径来看,目前主要有以下途径:首先,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派遣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便捷的方式。

  其次,通过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专场招聘会等方式求职。再次,以“3+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出国留学的学生,在留学期间就已经关注就业形势,并提前与相关单位联系,历年就业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甚至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这一方式。

  二、现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缺失
  
  面向东南亚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日趋完善。不过仍然可以发现诸多问题。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错位。伴随着每年东南亚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就业去向单位的多样化,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在部分方面呈现出比较大的错位。在前些年广西民族大学向东南亚部分用人单位下发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问卷》中显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单位认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不够优秀,有18%的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的文字及口头能力较差,有12%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主动积极性和团队意识打出差分。而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往往是普适性的,很少就以上问题制订针对性的指导办法。

  2.学生对国外就业的出国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情况很少进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视野。一般认为,国外就业会产生由“外国人”身份带来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虽然在东南亚就业的学生有许多已经有了东南亚生活经历,但是非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往往是第一次出国。由于语言交流(即使小语种专业仍然存在语言交流问题)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存在压力或焦虑情绪,产生适应性困难。

  3.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设计往往截止于毕业生离校,而忽视了国际教师志愿者的“二次就业”问题。由于国际教师志愿者通常为一年期,虽然2010至2011年度广西民族大学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留任率达到64%,但是通常情况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会在一至三年后选择回国或留在所在国,从而面临“二次就业”.

  4.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的途径和实践仍在摸索之中。当前由高校就业部门主动开拓的东南亚就业渠道较少,往往是企业招聘和学生自行联系两种方式,就业部门能够提供的帮助很少。广西民族大学目前已经有意识、有计划地走访了部分东南亚的用人单位,获得了许多关于毕业生情况的反馈,但是在就业市场主动开拓方面,由于其难度较大,还没有很有效地进行。

  三、东南亚就业视角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根据高校东南亚就业的主要特征,有针对性地制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是高校东南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的前期铺垫。

  1.校、学院和就业指导部门三级机构相互协作,在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方面加强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对口性。学校与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美国的几十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在小语种专业中普遍采取具有特色的“3+1”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和交流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后,还到东南亚国家学习一年或半年。在小语种、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主要面向东南亚的专业中,除了小语种语言的习得以外,安排跨文化交际学等心理适应性课程,安排太极拳、民族古典舞、剪纸、中国文化与传播等中国特色艺术课程,使学生能够以“文化”促进在当地的融合与沟通,学生对该类课程设置反映良好。

  2.就业部门应重视“最后一公里”.过去的就业部门,往往是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事实上,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该由“临阵磨枪型”转变为“长期备战型”.从学生入校安排职业生涯讲座、职业技能评测,到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步,才是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完整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应该在学生大学生涯里贯彻始终。尤其是就业信息的反馈,应当全面、细致地进行,以作为将来就业部门工作的参考资料。对于学生的出国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情况,就业部门应该做好预估,提前安排心理咨询通路。对参加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面临的“二次就业”问题,就业部门有针对性地保持联系并展开反馈调查,在就业咨询、招聘会协助等方面,尽力帮助其获得优质工作岗位。

  3.高校就业部门应该有目标、有系统地探索研究东南亚就业市场,包括帮助学校建立校友联络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情况档案库及就业信息联通机制,探索出开拓东南亚就业市场的途径与方法,搭建与东南亚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就业合作关系。关注校友分布、当前工作状况并获得联系方式,根据东南亚就业的总体形势及特点制作不同的就业宣传资料,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目标单位走访,了解目标单位的人才观、用人特点、招聘方式和招聘程序,了解其当年的人才需求情况、邀请目标单位来校召开专场招聘会等等都是就业市场拓展的实际工作。

  四、系统化的东南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2003年,教育部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于如何构建系统化、高效率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张玉柱认为,应当从职业教育系统、就业培训系统、就业服务系统和就业市场系统四个方面进行。

  这是按照大学生求职的流程设计的、主要进行服务指导的体系,基本涵盖了大学生求职过程的方方面面。

  1.在职业教育系统方面,学校要加强对这部分特殊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全程正面指导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个性化的择业期望调整、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转化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择业指导提供思想保证。此外,还应开放个性化指导和心理咨询窗口,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预估、预处理国外就业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对自身专业学习及就业的特殊性有清醒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用教育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就业国际化的视野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就业、择业。

  2.在就业培训系统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就业培训目标、确定就业培训内容和选择就业培训方式。一是整合校内的培训师资,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面向东南亚的色彩。比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等专业,可以开设“东南亚文化概论”这样的介绍性选修课程。二是形成健全的就业服务机构,就业培训系统需要注意与个人工作技巧等接轨,可以适当联合校内培训中心,也可以加强和社会力量结合,推出面向东南亚的小语种培训学习、中国特色文化学习、艺术课程学习。

  3.在就业服务系统方面,努力做到大学生就业成本优化,降低大学就业成本。包括提供公开的就业市场需求信息和用人单位情况介绍等。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就业部门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广播系统、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就业情况通知给相关学生,除此之外,也注意与院系辅导老师互动,交流东南亚校友情况,及时掌握毕业生动向。在东南亚就业的总体形势及特点分析、就业宣传资料制作方面,对有意至东南亚就业的本校毕业生了解就业热点、盲点或薄弱地区起到了很大作用。

  4.在就业市场系统方面,除了与历年就业主要流向单位沟通举办就业洽谈会,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就业信息网络,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建立就业后的信息反馈档案以外,还应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

  参考文献:
  [1]谢洋,李智。中国-东盟博览会催生广西小语种学习热[N].中国青年报,2011-10-22(3).
  [2]张玉柱。大众化教育模式下的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和运行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45-4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论文
返回: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