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解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原有“道路之意”,引申为个体一生的道路选择或进展途径,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职业的相继历程。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的总体计划,包括学习经历、专业素养、成长目标及成就期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序推进从业者专业知识修养、职场技能娴熟的教育活动,它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它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以期针对性强,富有实效;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涵盖了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自觉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职业生涯的心理调适与核心素质培养等内容。
2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2.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启蒙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他们从大一开始就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更加了解社会、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生活,认识“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等自我角色扮演的确认,依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构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择业和就业观念,懂得按照市场需求、职业要求和个人渴求开展既体现眼前,又体现长远的职业梦想,并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为目标而努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减少就业创业活动的盲目性是其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场成功的关键环节。
2.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职业理想,明确大学阶段主要的方向,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关注自我个性发展,重视自身从业技能培养,变学习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使在校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明确人生使命,确定自我的奋斗目标,并在大学期间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既提升了自身,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
2.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娴熟的从业技能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让大学生理性分析现实,客观看待自身,树立科学的职业理念,确立符合社会需要、现实条件和个人需求相一致的从业目标,并围绕目标强化职业训练,掌握职业技能,减少择业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通过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针对性地把专业能力培养和从业素质养成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更具有综合竞争力。
3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足点
3.1 认知观念滞后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人们的主客观条件,结合现实需求和求职倾向设定的最佳职业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对自身学习环境、成长经历、人格特质和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梳理、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拟定职业空间,并借助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在高校面向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引导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环境的双重原因,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起步晚、发展较差,认同度较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相对滞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规范、不系统,对学生而言,职业生涯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存在概念模糊、体系混乱、实践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
3.2 课程体系缺失
在今天,高校正在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各个学校基本上还没有专门的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组织,临时协调、暂时承担、多部门顶替,成为各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前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此,绝大部分课程设置缺乏稳定性。课程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课程实践环节单一、缺乏有效性与持久性,没有形成固定的课程体系,无法反映大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优势需求。而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基地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诸如职前面试环节的训练场地、性格与职业倾向的检测软件、请进来走出去必备的人际交往经费投入,在绝大部分高校得不到保障,致使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引导流于单一的课堂讲授,实效性差,有效性不持久。
3.3 师资力量不够
师资力量不够是困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问题,由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教育部 2008 年对全国本科院校提出的统一要求,时间紧迫,教学任务繁重,而学校却没有相应专业和对应课程的专职教师,因此,大多数高校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送出去培训;二是半路出家转型;三是刚入校青年教师顶岗。这些课程的讲授者与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学科知识和丰富的从业技能,特别是缺乏职场的实际操作技巧,最终导致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多流于单纯的理论讲解,局限于传统的课程讲授,既没有针对性,又没有实效性。
3.4 投入保障不力
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投入有力。高校应有一名校级领导挂帅,就业处、学生处、教务处相互协调,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制度、指导制度和考评制度,确保在政策、资金、人员上的科学持久的投入,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良性运行、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在调研经费、培训场地、必要的硬件设备与软件支持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在学校也得不到所在院系的认可,由此出现的课程研究成果也进入不了主流学术氛围,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4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4.1 创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园良好氛围
在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社会角色的认同与快速转换,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营造健康、乐观、进取的校园育人氛围。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加强管理者学习,转变教师观念,科学撰写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业务考核、技能实践等环节;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不同任务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划分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解决的教学问题,依据不同年龄、专业乃至性别,分门别类开展重点不同的教育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指导教育过程。同时,借助校园网站、校报、校刊、基层院系网络平台资源等多种途径,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介绍从业创业的先进典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基础。
4.2 矫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虽然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虽然有许多交叉学科加以支持,但依然面临着诸多建设难题。高校应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合理规划,分年级、分专业、分重点开设不同课程、讲授不同原理、进行形式各样的课程实践活动。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实践操作课程,在大学四年级开设针对各种社会招考的辅导课程,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和面向社会考聘的应变能力。借助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形式各样的职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明确今后职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从业素质与就业技能,顺利完成为走向职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养成。
4.3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经过职业规划师从业资格考试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师资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管理领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经验,熟悉学生情况,但专业化程度较低,且大多没有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师资力量针对性不强。因此,为保证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基础,专兼职有机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员应熟练知晓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力求做到知识专门化、职场专业化、学术专家化。同时,除了依靠本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职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外,应该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协调国家、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邀请社会成功人士、职场评估专家、心理健康辅导人士等方面的榜样人物走进校园,共同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
4.4 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从业实践实习
高校应树立学以致用的教育新理念,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科学有序地规划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互动关系,建立地域特色鲜明、职场针对性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实践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一线,实地参观、感悟、互动、交流,了解用人单位的优势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在体验、积累、感悟、提升中养成职业信念,树立职业精神,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建立多功能学习平台,借助全国大学生就业制导卫星专网,通过购买电视传媒平台中以《职来职往》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相关节目,与相关企业举办大学生从业创业风采大赛,承办各级各类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等活动,让大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走出来,把自己转换成一名名副其实的准职场人士,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4.5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物力财力投入
高校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加大物力财力投入力度,设立相关课程的教育研究专项经费、学术交流经费、社会实践经费等,确保在开设课程、人员培训、调查研究和业务工作等各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应配备有职业训练的专门工作场所,教育书籍的情报资料室,特别要储备职业性格咨询、职业选择检测相关方面的软件,突出人才测评软件及资料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为人才测评能够准确地描述个人性格,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深入了解,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确保学生在大学期间客观认知自己、全面了解社会、不断积累知识,强化从业技能。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交流,尽可能争取社会资金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经济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创新逐渐代替要素和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是增加就业、提...
笔者从事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在此以机电专业2010级某班的龚某为例,谈谈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一、甚本情况分析龚某:男,17岁,2010级,进人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成绩中等。2010年6月中考后,成绩未达普高...
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展开研究,对于降低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一、高...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到大众化这一目标进行转换,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长缓慢。根据这一情况,就业指导课程已经被列入高等教育改革方案,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根据自身特点寻求合适的工作岗位,培养适应社会需...
6本文总结和研究展望强盛的国家、腾飞的经济、多元的文化为大学生创造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多样的选择,每个家庭为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极大的心血,每个大学生自身也在数年的寒窗苦读中努力求学,共同的努力值期待有朝一日发光发热、造福社会,因此每个大...
在开展就业工作中加强信息化、网络化、便捷化就业服务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与高质量的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基地,主动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大关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达到631万,比2009年增加了20万。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央和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加强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努力...
1研究背景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社会体育专业院校快速扩张,办学主体多样,除了一些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以外,一些医学类、农业类、理工科类的院校也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此外,各类院校出现课程设置紊乱、人才培养体系不...
理想是丰满的, 现实是骨感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从事这个行业虽然看起来得心应手, 但也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有的大学生培养体制、政府部门的服务保障体系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