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老年病论文 >

风湿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检测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6-16 共2610字
论文摘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非化脓性关节炎为主的系统性结缔组织性疾病,可伴发血管炎、胸膜炎、心肌炎、肺炎、神经炎等关节外表现.近年的研究发现,类风湿患者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且成为导致该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在于免疫系统紊乱及炎性反应加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体内氧化应激损伤等发生也促进了动脉硬化的发生。颈动脉作为动脉硬化累及的重要血管,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大血管如颈动脉动脉硬化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轻者可只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随病情进展会增加患者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细胞间黏附分子 -1 (ICAM-1) 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 (VCAM-1) 等参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但目前对类风湿患者动脉硬化与相关炎性因子关系尚未明确。笔者对自 2011 年 1 月至 2013 年 6 月对就诊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类风湿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检测了血清ICAM-1、VCAM-1 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及类风湿因子等,旨在明确相关因子对病情评估的意义及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
  自 2011 年 1 月至 2013 年 6 月期间到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就诊的缓解期类风湿患者 92 例,男性 25 例,女性 67 例,年龄 34~71 岁,平均年龄为 (51.6±18.5) 岁,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 制定的类风湿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选后采用采用 HP5500 彩色多普勒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硬化发生情况,分为单纯类风湿组 (A组,IMT<1.0 mm),类风湿合并颈动脉硬化组 (B组,IMT≥1.0 mm),分别有 45 例、47 例。同时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 40 例研究对象为对照组 (C组),均无糖尿病及高血压、类风湿等疾病。所有入选对象均无恶性肿瘤,无近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史,3 组之间年龄、性别构成等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与观察指标
  1.2.1 炎性因子检测 3 组研究对象均于入选后次日晨抽取静脉血 5 mL,室温静止 30 min 后离心,取血清留存待检 TNF-α 及 IL-17,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 CRP 水平。

  1.2.2 血清粘附因子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法检测 ICAM-1、VCAM-1,试剂由陕西博达生物公司提供。以上检测由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检验科完成,均保证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执行实验室质控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C组研究对象TNF-α、IL-17、CRP检测结果均在参考值范围内,A组TNF-α、IL-17较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TNF-α、IL-17、CRP较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表1】
论文摘要
  
  2.2 各组 IMT、ICAM-1、VCAM-1 比较C 组研究对象 IMT、ICAM-1、VCAM-1 检测结果均在参考值范围内,A 组 IMT、ICAM-1、VCAM-1 较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 IMT、ICAM-1、VCAM-1 较 A 组、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表2】
论文摘要

  2.3 炎性因子与 IMT、ICAM-1、VCAM-1 相关性分析分析炎性因子与 IMT、ICAM-1、VCAM-1 相关性,TNF-α 与 IMT、ICAM-1、VCAM-1 呈正相关 (P<0.05),IL-17 与 ICAM-1、VCAM-1 呈正相关 (P<0.05),CRP 与 IMT、ICAM-1、VCAM-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表3】
论文摘要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类风湿研究的深入,类风湿患者中颈动脉硬化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成为导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研究表明,全身炎症反应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及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导致的效应包括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增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已经胰岛素抵抗等.而炎性因子与颈动脉内皮厚度及 相关粘附因 子 ICAM-1、VCAM-1 等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有必要针对此类患者进行相关研究。

  由本研究可以看出,不伴动脉硬化的类风湿患者 TNF-α、IL-17 较对照组均存在显着性升高,伴颈动脉硬化组 TNF-α、IL-17、CRP 较其余两组均有有显着性差异。不伴动脉硬化的类风湿患者IMT、ICAM-1、VCAM-1 较对照组均存在显着性升高,伴颈动脉硬化组 IMT、ICAM-1、VCAM-1较其余两组均有有显着升高。目前的研究表明,IL-17 是强大的前致炎因子之一,产生的效应包括刺激 TNF-α 的分泌,TNF-α 作为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重要促炎因子,可通过刺激内皮细胞激活、有道白细胞趋化及聚集,导致骨结构及软骨结构渐进性破坏。且 IL-17 与 TNF-α 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协同作用.另外 TNF-α、IL-17 等炎性因子释放,导致血管炎性反应增强及,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目前多认为内皮功能失调等可导致血管病变的发生, ICAM-1 和 VCAM-1 在动脉中表达明显上调会加重血管内皮炎症的发生发展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最终导致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而 ICAM-1 和 VCAM-1 水平的增高,会促进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进而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导致下游级联反应的出现.分析炎性因子与 IMT、ICAM-1、VCAM-1 相关性,TNF-α 与IMT、 ICAM-1、 VCAM-1 呈 显 着 正 相 关 (P <0.05),IL-17 与 ICAM-1、VCAM-1 显着正相关,CRP 与 IMT、ICAM-1、VCAM-1 未见显着相关性。由此可看出,类风湿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可能与 TNF-α、IL-17 及 ICAM-1、VCAM-1协同作用相关,引起血管粘附因子升高,并导致细胞外基质降解失衡,通过对巨噬细胞募集及炎性因子释放,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最终导致粥样硬化改变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颈动脉硬化在类风湿患者中的发病情况,有必要对上述因子进行密切观察,这在反映类风湿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所涉及的粘附因子及炎性因子变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具有较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BENUCCI M,MANFREDI M,SAVIOLA G,et al. Changesin atherosclerosis markers during tocilizumab treatment inrheumatoid arthritis: preliminary results [J]. Clin ExpRheumatol,2013,31(2):322-323.
  [2] SINEGLAZOVA A V.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nd osteo-poro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Vestn Rentgenol Radiol,2013,1(1):25-28.
  [3] 温玉荣,钟波,吕社民。无症状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患者中冠状动脉钙和C反应蛋白的研究[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2,33(4):269-272.
  [4] DESSEIN P H,NORTON G R,JOFFE B I,et al. Metaboliccardiovascular risk burden and atherosclerosis in African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老年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