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艺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领导艺术与个人修养(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27 共8720字

  题目:《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领导艺术与个人修养

  目 录

  摘 要(详见正文)

  关键词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

  一、雄心壮志是动力源泉

  (一)忧国忧民是基本素质
  (二)行动是保证
  (三)规划蓝图是有力证明

  二、领导艺术促进成功

  (一)性格决定命运
  (二)敏锐的政治能力
  (三)强大的军事才能
  (四)独到的管理能力

  三、文化营造氛围

  致谢

  参考文献
 

  以下是正文

  摘 要: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给许多人的感觉是奸诈、狠毒、多疑、心胸狭窄。然而细品三国后其实可以挖掘出曹操的许多亮点。首先是认为曹操至始至终为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是他以雄心作为动力,其次从多方面证明了曹操高超的管理艺术促进了他的成功,最后充分肯定了他用文化氛围吸引了许多人才。曹操的这些闪烁光芒冲破了自己身上的污点。
  关键词:曹操;雄心;领导;文化氛围

  第一章 前言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是严肃的,时代潮流终究朝着正确方向而走。一个人的丑恶行径是永远掩盖不住的,当然,一个人的成功之举尽可以永远闪烁着他的光芒。

  三国时期国家纷乱,群雄并起,多少英雄人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开始流传后,三国人物形象描写得更为传神,因此家喻户晓,广为传颂。然而名著也有缺陷的地方,作者罗贯中生于封建时代,在正统思想的影响下,难免有拥刘贬曹的倾向。刘、关、张三人已渐渐地成为忠义的象征,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他们的光辉形象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而曹操则是一个奸诈虚伪的典范,是人们所憎恨的,极力批判的。如果能正视历史,真实的曹操却并非如此。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曹操时称道:“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可谓非常之人,超时之杰矣。”[1]很显然,曹操的成就与其综合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为什么历史和人们所传诵的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归根到底,是由于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以及通俗文化的传播,使曹操的形象被一贬再贬甚至极端化。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因为思想的局限性及小说特定的情节需要特定的人物形象,不得不突出夸大人物形象的某一面,有利于使该人物特点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使小说富有趣味性、生动性、多样性。令人有趣的是人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把里面的人物好坏对立起来,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正义的,是仁义之君的代表,而曹操则成了奸诈、凶残的另类。可是当我们当我们读完作者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却发现自己所拥护的对象最终未必成功,甚至有些可惜、可怜、可恨。那么从开篇到结尾一直被人们鄙视、批判的曹操却逐渐走向强大,可以说是个了不起的成功人士。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难道耍小手段、玩奸诈、摆凶残才能获得成功?其实不然,如果一味地认为曹操是用那些卑鄙手段获得成功的,那么,我们否定他,就等于否定了一个时代,否定真实的历史。全面考究历朝历代,没有哪个集团靠这些低劣手段获得长远发展的,即使在国家纷乱、道德沦丧的社会里也是如此。他单身刺董卓,发矫诏,大败黄巾军、诛袁术、灭袁绍、擒吕布、败刘表、定汉中完全不乏一代政治、军事家的风采,比起孙权坐守江东,刘备东奔西投不知胜了多少倍。历史事实也是如此,刘备最终不能兴复汉室,刘备与他那雄心壮志、雄才伟略是相差甚远。

  诸葛亮隆中决策时对刘备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2]细读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曹操不只占了天时,也占了地利及人和。曹操管辖范围属于北方,在汉末时期,北方依据良好地势,工农业远远超过南方,他曾多次下令分兵屯田,使北方经济迅速增长起来;同时他招贤纳士,帐下上将千员,谋臣更是数不胜数,对曹操尽忠尽责、出谋划策,这人和算是占够了。在罗贯中笔中曹操虽然凶残,不讲情面,但是细细数来,反叛他的人数量并不多,倒是见他收来一批批大将和谋臣不停地为他征服四方。如 果他没有过人之处,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结果呢?可以说曹操的领导艺术还是远胜同时代的其他军事集团首领。袁绍是怎样的领导才能不用多说吧,大敌当前,不听田丰,沮授的劝告,反把田丰打入狱中,把沮授囚禁军中,最终惨败官渡;吕布不听陈宫之言,导致白门楼摇尾乞怜;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失之街亭,北伐大计从此落空。纵使罗贯中用诸多笔墨描写了曹操在诸葛亮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惨遭大败,但是却掩盖不了北魏雄厚实力。我们可以这样推敲,如果曹操真没有治国之道的话,当遭到大败过后其实力肯定大为减弱,当时北方还有许多实力强大的军事集团,按道理应该趁机削弱曹操,甚至联合将其消灭。可偏偏没有哪个敢轻易窥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论计谋不如诸葛亮,论武力不及刘关张,而最终能统一北方,威震江南,其最终原因在于他拥有独特的能力。

  清人赵翼曾说:“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能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其人亦有不同者,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3]说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还比较贴切,说曹以权术相驭未免书生意义甚浓。因为管理好部下单凭权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文将描述背着奸臣称号的曹操隐射出其独特的光芒。

  第二章

  一、雄心壮志是动力源泉

  在汉末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百业待兴,人民苦不堪言,根据那时候时局,靠谁来复兴?靠谁来安邦定国?靠昏庸的皇帝以及后面走路未稳的几任小皇帝?恐怕是很艰难的。这时候得需要一个胸怀天下大志、腹有良谋的人方可胜任。雄心壮志有着深厚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优秀品格,勇于探索、敢于胜利英雄气概,不甘平庸、勇攀高峰高远志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雄心壮志,是中国人民冲破种种束缚、迸发创造激情,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只有雄心壮志的人才有胆魄、有信心以及责任感为国家的富强付出一生的心血。

  (一)忧国忧民是基本素质

  嘴边挂着天下而没有实际行动是在行的空想家;看似雄心勃勃而不顾天下苍生最多称之为有野心。真正拥有雄心的人首先应该学会心中装有人民和国家,负有国家责任感和民族危机感。如果逢人便说自己有多大的抱负,一心为国为民,而当看到路边乞丐却视而不见,遇到许多难民却没能引发深思,那么他的一言一行则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了,他的理想也将变为空谈。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心中没有百姓,那么百姓怎会来拥护他呢。曹操却做到了这点。当残暴而且极为不会管理国家的董卓欺君乱国,所谓的忠臣今天掩面而哭,明天复然,连享有四世三公威名的袁绍也只是迟迟不敢动身,唯有曹操毫不犹豫地只身闯入虎穴行刺董卓。为此一路被官府追杀,差点一命呜呼。其爱民之心也是真真切切的。有诗为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4]这是曹操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心怀百姓的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也正因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染了许多人,渐渐获得许多人的支持,也才有各方英雄豪杰投奔,谋臣追捧,百姓拥戴的壮大局面。

  (二)行动是保证

  再好的想法,也要需要靠行动动去实现;再多的激情,也要靠行动去落实;再大的目标,也要靠行动去转化。没有行动,一切等于零;没有行动,只能更证明你的无能;没有行动,你将永远活在别人的嘲笑中;没有行动,你无法实现自己的责任;没有行动,任何人将不再相信你。刘备就是一个迟迟不行动的人,当他看到国家在招募兵士,他看了一眼,叹了一口气便准备收拾席子而归时,恰巧 碰上了关羽。像他这样只会唉声叹气而不作为的话,如果没碰上关羽,恐怕得一辈子编席走遍乡野了。曹操却不同,当看到董卓乱国,便单身行刺,在别人眼里,他的做法也许欠缺考虑,鲁莽了些,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没有行动却永远看不到结果,就一直看国家戡乱,百姓受苦。而刺董卓一行却使他深刻总结了许多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是从流血流泪之后总结的,是从与死亡搏斗获得的真知。得需要真真正正的实践。当各路诸侯正在为扩张土地,争夺要塞而大动干戈时,曹操谋臣荀彧进言以晋文公那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使天下归心的典型史实建议曹操拥护幼帝。曹操立即采取行动,搬兵勤王。洛阳是古老帝都,当年的繁华已如过雨云烟,如今已被数不清的“蛀虫”侵蚀着。曹操不得不避开这根深蒂固,说不清道不明的腐朽人脉,迅速移驾许都。这种行动的速度才能保证他不被其他强大于自己的军事集团抢占先机,以此来控制自己,同时也可以利用皇帝的招牌儿来保护自己,甚至可以借天子余威来摆布、遏制各方集权。正因为他的行动才使自己的规划步步奏效,雄心渐渐壮大。当曹操在北方扩大实力受到袁绍严重阻碍,听了荀彧建议:“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2]经过敌我双方较为认真地比较后,曹操立刻采取谋臣建议,可见他执行力之强。因此,我们可以见到曹操的及时行动和敢于行动足以证明他并非空想家,他行动是保证雄心不被抹杀的有力保证。

  (三)规划蓝图是有力证明

  项羽靠一时之勇而夺得天下,由于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听信谗言而气死范增,最后四面楚歌自刎江东,看似悲壮,实际是匹夫之举;李自成打着农民起义的旗号攻打明朝迫使崇祯皇帝含恨吊死,之后便不思进取,骄奢淫逸,不小心惹得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最后被困战死九宫山。这些人,其实也是雄心勃勃的啊,可是没有规划长远目标,从而没有把握住统一大业的航向,终究被历史淘汰。曹操自从有了自己军队以后,心中早就有了自己的蓝图,并严格为此蓝图努力执行,进而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初步实现了奠定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他的成功给世人证明了自己才是天下真正的英雄。

  二、领导艺术促进成功

  (一)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对他的成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周幽王不理朝政,忙于玩乐,沉湎酒色,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

  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长立幼,乱了超纲,惹得朝野怨声载道。更为荒唐的是为搏美人一笑居然烽火戏诸侯,最后导致了周王朝的灭亡。这是昏君。商纣王力大如牛,传说可以拖着九条牛倒过来走;他聪慧过人,但他荒淫无度,奢侈无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建鹿台不惜耗费人力财力,宠信奸妃妲己,而且他在位期间剥削百姓,税金极重,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他为人凶残成性,听信妲己创炮烙、虿盆等多种酷刑;他杀害忠臣义士,囚禁异己,导致了商王朝的灭亡。这是暴君。作为太平天国的领袖 ,洪秀全根本不具备领导人应有的政治谋略和军事魄力。对于关系到革命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 ,洪秀全没有进行通盘的运筹和规划。指导思想 ,蒙昧落后 ;作战指挥 ,不遵兵法 ;政治策略 ,超出实际;战略决策严重失误。洪秀全排斥知识分子 ,不重视人才 ,对内不用贤才佐政 ,对外不招贤纳士 ,致使太平天国朝中无将 ,国内无人。领导人主要的职责是决策和用人 ,而洪秀全恰恰未能做好这两点 ,决策上一误再误 ,用人上一错再错 ,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这是智短。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然书生之气过重,厌倦治理朝政,最后沦为阶下囚,只得日夜感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是文人气质。曹操在三国里常被骂为乱臣贼子,翻脸不认人的屠夫,说他奸诈、自私、残忍、多疑,但是他的综合素质足以让人感叹。他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曹操诗中足以见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面对人生苦短,路途坎坷不甚伤感,然而豁达心胸使他学会自我调整,以杜康酒解忧。他爱才如命,惜才胜过儿女,希望天下人才尽归己有,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人生理想。

  (二)敏锐的政治能力

  作为一个政治家,要在纷乱的国土中求得生存,占有一席之地,没有敏锐的政治能力不行的。政治素质让曹操懂得步步为营,渐渐为着宏伟蓝图努力奋斗,最终扫荡群雄、统一北方。当汉末中央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根据时局,曹操大胆采纳了谋士荀彧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此后,他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的名义行事,而且可以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曹操的观察能力也是极强的,他以“青梅煮酒论英雄”识破刘备心思;分析淮南袁术是“冢中枯骨”;河北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断定荆州刘表“虚名无实”;看江东孙策“藉父之名”;笑益州刘璋“乃守户之犬耳”,这些评价都十分中肯,入木三分。如果没有政治头脑的人是无法正确分析出来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寻,加以重用。在他的帐下,“荀彧、荀攸、郭嘉等机智深远,张辽、许褚、李典等勇武过人。曹操宛城征张绣时,见张绣的使者贾诩才思敏捷,答对如流,十分喜爱,贾诩以不弃张绣婉言相拒,他没有恼怒,反待之甚厚。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准备休息,听说说许攸投奔到寨,大喜,连鞋都来不及穿,连忙召见,像是救星来临,是谁看到这般情景,都佩服他不拘小节,敬才如己。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在攻破吕布后,曹操擒住张辽,见张辽骂骂咧咧,反而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自为他解去绳索,好言相劝。张绣降而又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曹操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痛哭流涕,并对诸军将士说,自己儿子、侄子死了都没感到悲痛,唯独舍不得典韦啊,这使得众人更加感动。见曹操如此爱才,属下还有什么理由不冲锋陷阵呢。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却特别地关心他,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弃美好前程而护嫂寻兄,并过五关连斩曹操多员大将,曹操却下令不许追赶,亦不追究。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通敌的书信,曹操下令全部销毁。其实曹操这样做,是这向他人展现胸襟,也让那些军心不稳的人羞愧不已,以曹操厚德鞭挞自我。

  (三)强大的军事才能

  曹操的军事思想有广泛的来源。首先,来源于他战争的实践。曹操在这一实践中,经历了从没有兵、没有根据地起步,在四方混战中怎样壮大起来,战胜强敌袁绍的艰苦历程,长期为突破三足鼎力之势挖空心思。其次,曹操的军事思想来源于申、商思想的影响。这同汉末思想发展趋势有着密切关系。汉末以来,在两汉占统治地位的经学已经不能适应干戈不息的社会需要而逐渐走向衰落。他用兵时主张大力提倡政治战略,作战以策略出奇制胜为特色。再次,曹操的军事思想还来源于孙子等兵家。曹操比较崇尚兵法,推崇《孙子兵法》。相传他还著了《孟德新书》十万余言,可惜已失传。曹操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与不同类型的敌人作战,形成以灵动和诡诈为特点的战略战术思想。在作战指导上,强调以情报策略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战略方针,把不利化为有利,从而攻敌制胜。曹操之所以强调诡诈善变,目的是为了夺取主动权。就军事思想来说,曹操的建军思想是充分发挥谋臣、武将的优势,推崇御军之道,是以法治军。坚持依法治军,立法的目的是监督与律己,让军队成员警醒不犯法,一旦犯了法,必须坚决法办。立法者和执法者犯法,一视同仁,法令才具有权威性。同时依靠法令,有赏有罚,严格执行,绝不容情。这使曹操建军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为依托,军队也就渐渐强大,能打胜仗。

  (四)独到的管理能力

  首先是法治思想。曹操为了做到有法可依,曹操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屯田令》、《褒赏令》、《求贤令》等一系列法令法规,其中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曹操为了保证依法治国,本人也是遵守 规则。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行军不得践踏农田,要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骑马行军时,不注意让马惊了,这家伙跳到麦田里面,践踏了麦田。曹操立刻下马,把军法官来判定罪行,军法官说,杀头。曹操于是就自己拔剑欲自戕。最后虽然只是割一绺头发,但这一行动足以见他是认真执行的。 其次是知人善用、爱惜贤才。虽然曹操也杀了不少的人才,如孔融、杨修、荀彧等。这些人闻名天下,都有旷世之才,而曹氏毫不犹豫地动了杀心,究其原因,他们或死于狂放不羁,或死于政见不和。对于已成一定气候的曹操来说,这些人的举动影响了他统一大业,杀这些人主要出于政治原因。如杀杨修并非全是因为他嫉妒杨修之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杨修自认为揣摩到了领导心思便可随意执行领导尚未出台的决策。如果不杀杨修,那么以后许多人就会效仿,这是政治的大忌。其实曹操是很爱惜他们的,杀这些谋臣也是十分痛苦的事,但是政治迫使他不得不抛弃个人情感,所以每次杀了这些名士他都以厚葬作为补偿。曹操其实是很大气的,弥衡当众侮辱他,曹操怜惜其是大文人,并不杀他;徐庶吃了曹操那么多年的闲饭却心存皇叔,世不事操,曹操对此心知肚明,依然让其安居温饱,守母庐墓;陈琳骂了曹操祖宗三代,骂得曹操出了一身冷汗,但曹操依旧容忍,反而让他做自己的秘书。曹操爱才不分疆界,长坂坡一战蜀将赵子龙左冲右突,于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境,何等神勇!曹操爱惜赵云之才,特令不准放冷箭、抓活的。曹操对关羽的爱惜更是无以复加,曹公对已成自己阶下囚的关羽所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均已同意。送宝马,赠美女,封官造府。曹操待之可谓情深谊长,爱慕不已。直到关公获得兄长消息,挂印封金,过关斩将而去,曹操还是怀念不已。曹操爱才之心可见一斑,这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再次是曹操广纳意见。作为一个管理者,若能主动接纳下属意见,不仅 有利于避免一人的思想局限,集思广益利于事,又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他每次在作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要广泛谋士听取意见。迁许都时众人商讨;听从 贾诩的建议离间 韩遂、马超;官渡期间,采用荀攸 攻下担任运粮的绍军。广纳意见,也是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民主在一个管理团体中,就是尊重部下,接受部下的意见,而能真正做到民主的恐怕为少数,曹操算是做到了。曹操的管理艺术于无形中见有有行,没有刘备矫情,不像孙权粗犷,他对部下的盛情让人感觉不出是故意作出来的。

  三、文化营造氛围

  好汉喜随英雄,文人愿从大师。曹操不愧是建安文学的大师。汉末时期,国家纷乱,群雄并起,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那时候的人们最大的希望就是生存,而于行伍之间摸爬滚打的曹操却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的全盛局面。这也算是给多年疲于奔命、坎坷生涯中的有志之士难得的精神食粮,他的诗词悲凉沉雄,表现独特的个性,气势磅礴,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及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如《蒿里行》叙写了汉末兴讨董卓的关东义师的聚散过程与原因,联军将帅各有野心,人人都想称王称霸,连袁氏兄弟之间也居心叵测,其弟在南边称帝,其兄在北方“刻玺”,致使国家战祸连年,更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诗人以凝炼的语言勾勒了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诗情沉郁,诗境阔大。这给许多人都知道他的态度及志向。《短歌行》中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的斗志,如今知音在此,何不速速投奔,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曹操的诗歌格调慷慨悲凉,气魄雄强,不愧为“建安风骨”的代表,诗歌宏伟的气魄,强劲的力度,阔大的境界,在建安诗坛上无与其匹。

  致谢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我的导师  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  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请允许我向老师致以真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参加自学考试的学友们,你们的积极向上鼓励了我,努力拼搏感染了我;同时感谢在QQ群里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限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真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陈寿. 三国志. 长沙. 岳麓书社. 1990年4月版
  [2] 罗贯中. 三国演义.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年版
  [3] 赵翼. 二十史札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年版
  [4] 孙明君选注. 三曹诗集.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年8月版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领导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