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艺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

决策型会议中群体决策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胥帆
发布于:2016-01-27 共6414字

  1 引言

  凡是那些有共同的议题、有公认的组织者的三人以上的正式聚合我们都可以称为会议[1].“会议”的英文是“meeting”,是为商议某事而见面,放宽一点说两人见面也是“会”,因此会议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活动,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需求。会议具有交流感情、协调事务、传递信息、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等各方面的作用,其中在正式组织中,制定决策又是会议最重要的功能。但会议召集需要成本、也会消耗资源,会议过多、过长、过滥和低效、无效不仅虚耗了各级领导的精力,也直接影响到了生产和发展,成为当前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并引起中央1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改进会议作风作为重点治理工作之一。但改进会议效果不仅仅是作风问题,如何开好会议,特别要是高效地开好决策型会议除了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外,还需要有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2 决策、群体决策及其过程

  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从两个及以上的替代(备选)方案中, 选择一个有效方案的合理化过程。或者更简单地说,决策是对行为的选择-即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决策是一种有意识地在备选方案中按照不断变化的预期状态进行选择的过程[2].按照决策利益主体不同,决策可以分为单纯为个人目的的决策和为群体、集体或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决策,也可以按照决策程序和方式不同分为个体决策(独立决策)和群体决策。如果把这两个维度进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不同决策组合,而需要通过决策会议达成的是其中一种,即为了组织和群体目标且由群体共同参与进行的决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群体决策。

  关于群体决策的研究很多,文献可以追溯到法国数学家 Borda 于 1784 年发表的关于选择选举制的论文以及 Condorcet 于 1875 年发表的陪审团定理[3].群体决策形式上是研究一个群体如何共同进行一项联合行动抉择[4],群体决策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完成决策的整体过程,主要对某些重大的、复杂的、风险较大的问题进行集体决策,以提高决策的质量[5].完整的决策过程包括识别问题和机会、决定决策流程、寻求可能解决方案、从被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实施选择方案、评价决策结果等六个阶段[2].如果不考虑后续的实施和评估,则决策的制定过程主要由“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抉择活动”等三个基本阶段[6]构成。由于群体决策由多个决策个体组成,其规模、结构均会影响整个决策的效果,决策过程中存在决策个体之间、决策个体与群体之间、不同决策群体之间的交互活动,因此群体决策过程也可分为决策知识构建过程、决策方案选择过程和群体共识形成过程[5].

  3 决策型会议的类型和特点

  按照 Simon 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7]的定义,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工作。而会议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形式,据此推理,决策型会议是管理工作中形式和内容都特别重要的工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3.1 群体决策的分类

  群体决策本质上可以根据其基本假设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个体之间有利益冲突的群体决策和个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群体决策[8].

  3.1.1 个体之间有利益冲突的群体决策个体之间有利益冲突的群体决策指决策问题直接或间接与参与决策人或其代表的群体利益相关,且不同利益体之间由于方案选择差异会造成利益的显着差别。因此这类群体决策的参与者在决策中的态度和立场可能既有其对决策问题本身的观点,也会受利己因素驱动而带来的倾向。

  Simon 认为,决策既包含了事实成分,也包含了道德成分[7].事实成分是指对可观察的世界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原则上是可以通过检验来确定真伪的,是关于“是否是”的判断。道德成分是指由于决策是对未来事态的描述,这种描述本身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决策的支配性将优先选择某一种未来状态,并且让行为直接向选定方案的方向努力,这是关于“应该是”的判断。在决策中,对“是否是”事实的判断过程主要受认知能力的限制,而对“应该是”某个选项的选择过程主要受道德标准或者价值观的影响[7].个体之间有利益冲突的群体决策,在决策过程中除了与事实相关的判断外,还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因此其决策过程的研究主要基于社会选择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对策论、群体效用理论等。这类决策的重点是要考虑我们的某个决策规则是否会使某些群体成员的利益在决策中受到不合理的伤害[9].

  3.1.2 个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群体决策如果群体决策的内容与参与决策者的个体利益不相关或相关度低,而与整个组织目标更相关时,一般个体之间存在更少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将能够更好地对决策问题本身以及与其相关的事实进行判断,因而群体决策是否能够达到最优的着重点转变为如何充分利用群体成员的决策资源,包括采用什么样的决策规则使得决策成员能够共享其信息,也包括如何在过量的信息中分析搜索主要信息和过滤次要信息等,集体决策理论[9],或者称专家判断理论是分析此类群体决策的有效方法[4].

  当然,在现实之中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群体决策未必都能分辨出是否与个人利益相关或相关度有多大。有些看上去不相关的,实际上可能也相关,有些可能现在不相关,但是在决策执行中可能会存在相关,而且组织的目标和利益归根结底最终也会落实到个体身上,因此理论的适用性不一定特别明确,许多现实中的群体决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群体成员之间既有一定的利益冲突, 又有一定的利益一致性,集结对象可能既有客观性, 又有决策者一定的主观偏好在内。但是认清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决策,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开好决策型会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决策型会议的主要特点
  
  决策型会议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巨大,决策型会议在组织中有着其独特的地位。

  3.2.1 决策型会议的关注度特别高影响力是关注度的测量器,因为决策对于组织和个体都会带来影响,而且其影响还会向未来延伸,因此上至中央决策会议,下至村委会和一个企业的决策会议,不论在任何层级,决策型会议得到的关注都是同样级别和规模会议中最高的。

  3.2.2 决策型会议焦点集中、重点突出决策会议的重点是在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即主要关注于抉择活动。虽然在决策会议上也会对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还可能会提出新的备选方案,但是为了提高决策型会议的效率,一般提交到决策会议上的问题已经完成信息收集到备选方案设计之间的所有工作。决策型会议的重点是在进一步澄清与备选方案有关的事实与观点,并进行利弊权衡。当然呈现信息和分析方案构建的过程也是帮助参与决策成员形成共识的过程。但总体而言决策型会议目标特别明确,各方立场显现,结果一目了然,因此容易成为焦点。

  3.2.3 决策型会议的会议程序特别重要一般会议程序往往被大家看成繁文缛节,是俗之又俗的一些套路,不容易得到特别重视。但是决策型会议的会议程序本身就是决策程序的一部分,这种程序对决策会带来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比如发言者的先后就特别重要,强势领导先发言可能会马上为决策定下基调,使得备选方案在其他参与者心中的先后位置发生逆转,让后续的讨论成为多余。

  3.2.4 决策型会议的参与者地位独特会议除了有议事决策功能外,还有象征功能[10],表现为一种符号,表明了一种态度。能够参加决策型会议,更是参与者身份的象征,这种象征不仅代表能力、专业,更代表地位。特别是会议主持人,不论其能力水平如何,不论其是否对决策内容有无直接的权重,但是其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正如实行陪审团制度的法庭,表面上看,做出最后裁决的是陪审团,但是法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往往却是决定性的,当然其他参与决策会议的参与者也能施加影响。

  4 决策型会议范式

  决策型会议特点非常突出,但决策型会议的可塑性也很大,要想开好决策型会议,需要有更加细致的规划,这种规划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确定决策型会议的范式,其重点步骤如下:

  4.1 重视决策型会议的安排和布置

  决策型会议的影响力和其象征意义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每一个决策型会议的组织情况。要围绕决策型会议要达成的组织目标,来对会议进行安排,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的选择。特别重要的决策型会议,还要关注到环境和氛围的选择是否适合会议要求。

  4.2 做好决策备选方案的设计和准备

  决策备选方案是决策会议的输入,是决策的基础。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可选择性、信息完全性、以及备选方案的数量都会直接影响决策型会议的效率和成果。而备选方案之间的分析透彻度和倾向性也对决策会议的结果构成直接的影响,通常备选方案有利因素分析得越透彻,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显得越高,参与者认为选择该方案所冒的风险越小,结果越确定,被选择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备选方案的负面因素分析越多,感觉方案可行度越低,被选择的可能性也下降。

  4.3 做好决策备选方案在参与决策者中的事先意见征集和沟通工作

  习惯上人们容易以己度人,决策备选方案的设计和准备者也容易犯此错误,认为决策备选方案里面陈述得足够清晰,能够使每位决策会议参与者一目了然。实际上由于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同且具有倾向性,对同一方案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事先与参与决策者进行沟通、征求意见或者召开预备会议让将出席决策会议的参与者发表意见既可以有效地改善方案,也可以影响他们在决策会议上的立场。因为如果是利益不冲突的决策,决策会议中大家倾向于讨论已经共享的信息[11][12],而忽略个人拥有的独特信息,使得参与决策会议的个体不能贡献其个人独特的观点和线索,个人未共享的信息被错过,备选方案优化的机会失去。而如果是利益有冲突的决策,则因为参与者先前未共享的观点有可能是非常独特的观点,或者与决策会议的备选方案相悖,因而可能会打乱整个决策会议的进程,要么陷入备选方案的修正程序,倒退到决策程序的前阶段(信息收集、情报活动或知识构建阶段),要么陷入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导致决策会议低效、失效甚至中断。

  4.4 根据决策问题类型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决策方法

  集体决策方式也可以分为群议独裁式决策和表决式决策,其中表决式决策又可以分为全体一致(无反对票)决策、绝大多数规则决策和多数规则决策[13].群议独裁式决策也称为兼听独断式决策[14],其历史非常悠久,是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决策的基本形式。群议独裁指参与决策会议的所有成员共同对备选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讨论,但最终选择由独裁者做出,且一旦做出不再修改。群议独裁既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提高效率,是受古人非常推崇的决策方法。但是群议独裁的前提是独裁者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智商,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情商(公证性,人际关系处理)。与群议独裁式决策权最终集中于一人之身不同,表决式决策赋予了每位参与者平等决策的权力,因而更加照顾每位决策参与者的关注点。表决式决策也会在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先议后决,通过“议”来影响其他参与者,通过“决”来集中意见达成一致(或某种程度的一致)。表决式决策是分权的管理方式,更讲究公平,但是相对而言会损失效率。如果美国国会选择表决式决策中的全体一致同意规则来通过国家级法规,估计几乎没有哪部美国法令能够通过。因此,选用不同的决策方法对群体决策而言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在企业组织内部,如果决策那些与个人及员工利益关系不密切的事务,为了提高效率,一般采用总经理办公会制度,即群议独裁式;而对员工和个人利益关系密切的决策,更多地采用委员会制度、代表大会制度,如法律、规章类问题的决策。因为这些类型决策需要将保证公平放在第一位,因此采用表决式决策。而在表决式决策中,为了兼顾公平与效率,又经常采用绝大多数(一致)规则表决方式。

  4.5 根据不同的决策类型和决策方法设计相应的决策会议程序

  在决策型会议的特点中已经谈到决策型会议的程序尤为重要,因为会议程序本身就是决策程序的一部分,对决策任务会产生重大影响。决策会议的程序取决于决策类型或决策方法。会议程序包括会议布置、会议发言顺序、发言时间要求、冲突终止办法、主持人选择方式、与会者资格要求以及会议纪律等。如果对会议要求更加细化的,那么我们也可以引用《罗伯特议事规则》[15]中的很多办法。一般而言对于个体利益之间没有冲突的决策,程序上限制更少一些,而对于个体利益之间有冲突的决策会议其会议程序应该更加严谨,执行也更加严格。程序的安排既要考虑高效,也要考虑科学。如采用群议独裁式的决策一般独裁者发言在程序上被安排到最后,这样有助于其在决策前获得足够的信息,因而兼顾了高效和科学,如果将其安排在第一个发言,可能只是照顾了高效,但缺少了合理更不用说科学了。而相反的是,表决式的决策会议其会议程序中更多地要将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不一致的观点和讲话放在前面。因为一是我们心理上普遍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二是如果众多发言者争相发言,观点和关注度会被稀释,三是分歧大的意见得不到机会发表,可能影响决策分析的全面性,四是有可能随着会议进程延伸,参与者因疲劳集中力不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表决式决策会议中话语权的分配是会议程序设计的关键。

  4.6 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对备选方案评价

  决策会议其实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大家对方案进行评议,二是做选择题,从备选方案中选出相对更优的方案。这两件事都需要工具,发言者要有方法来突出其评议重点,吸引其他决策者的注意力,增加其影响力。这时候工具和方法的应用重点是逻辑性推理的展示,包括引证数据、事实与其论证观点之间的一致性和说服力,以及如何让自己的言论能够不失真、不被过滤,和更有表现力;还要有工具帮助每个决策者在评议中能够把其重点记录下来,形成能够整合进入最后决策或者表决时可以直接使用的权重(效用),因为组织做出的决策需要有足够的可供追溯的依据。展示工具可以是实物的、图形的、也可以是PPT 及视频的;逻辑推理可以用三段论或者层次分析法之类,表决工具可以用项目权重列表或者QFD(质量功能展开图)等等,不一而论,按需选择,但总而言之可以带来更多帮助。

  4.7 决策时也要关注后续执行评价

  我们通过决策型会议进行一项决策不是为了决策而决策,是要实现一定目标,确认目标能够实现才是我们决策的意义,因此设立后续执行评价办法非常重要。一般国家法规法令在生效之后通常会由其法定的监督机构(公检法或委员会)来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但是即便如此,鉴于每项决策的成因和目标不同,也会根据需要,要么通过试行期来反馈信息和收集意见,或单独形成一套机制来监控。因此为使决策会议更加完善,在完成决策之后,也要根据会议讨论的有关该决策的焦点、难点提出适当的后续跟踪办法和措施,并在会议上进行公告,以使得执行更加顺畅。

  5 结语

  会议决策是群体决策的重要形式,本文讨论了通过决策型会议来进行群体决策的过程并对开好决策型会议可以遵循的基本范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决策型会议范式的七个基本步骤,即会议安排、方案设计、意见征询、方法选择、程序设计、工具选择,执行评价。事实上,根据决策环境差异、决策时间多少、决策信息丰富程度、参与决策者多少、以及决策者的知识、信念、习惯和看问题的视角差别,不同类别的决策问题其决策会议的过程和方法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总体而言,决策型会议的范式(或基本步骤)应该是大体相同的。当然随着对决策型会议这种群体决策方式认识的加深,决策范式势必将更趋优化。

  参考文献
  
  [1] 刊首语。 如何开会[J]. 档案学通讯,2013 (1):1-1
  [2] Mcshane S.L., Van Glinow M.A. OrganizationalBehavior (4th Edi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Irwin published, 2008
  [3] Paroush J. Stay away from fair coins: a condorcetjury theorem [J].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1998(1) :15-20
  [4] 李武, 席酉民, 成思危。 群体决策过程组织研究述评[J]. 管理科学学报,2002(2):55-66
  [5] 卢志平。 群体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及其演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264-268
  [6] Simon H . The New Science ofManagement Decision[M]. New York: Harper&Row,1960
  [7] 赫伯特 A.西蒙。 管理行为。 詹正茂译[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 曹永强, 曲晓飞。 专家群体评价的概率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1994(1): 77-8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领导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