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

个体在违背不同价值观下个体内疚水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7 共3671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内疚的研究从古至今,因为它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适当的内疚可提高人们的反省能力,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过分的内疚则使人们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研究者采用自我报告法研究内疚产生的原因,发现人际冲突、忽视同伴和不公平的分享都会导致内疚,[1]近现代研究主要注重研究内疚的结果,这也是道德心理领域非常关注的领域,因为培养合理的内疚情绪可为道德行为提供动机能量.

  合理情绪培养和道德教育的重点是让儿童掌握道德概念、体验罪恶感或羞耻心.

  研究者们发现,由于违规产生的内疚会激发随后的助人行为,以及违规者的顺从,[4]但是这种违规具体是哪个方面的并没有细致的探讨和分析.根据道德心理研究领域的成果,道德违规现象可从"公正""关爱"和"宽恕"三种类型的道德事件中进行考察.这三种类型的道德事件,也是与个体道德发展的公正、关爱和宽恕取向相一致的.岑国桢的研究得出,个体会因为没有实施公正或关爱而产生内疚.

  同样,作为道德取向之一的宽恕取向,也会对个体的内疚产生影响.考察道德事件时,道德事件的后果通常对个体的道德意义很重要,可能会对个体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究道德事件的不同后果对个体产生内疚的影响.

  在道德心理研究领域中,通常将道德事件的后果分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名誉受损"三种,[6]这三种后果对个体具有重要道德意义的,因此也会引起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内疚.本研究以个体的价值取向为依据,编制了道德违规事件问卷,探讨个体在违背不同的价值观下个体的内疚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在某综合性大学发放 460 份问卷,回收问卷 458 份,回收率为99.6%,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 407 份,有效率为 88.9%.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 3(公正、关爱、宽恕)×3(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名誉受损)的两因素实验设计,分别编制三类情景故事,涉及违反了公正价值观、关爱价值观、宽恕价值观的情景,每个故事后有三个片段,每个片段的故事分别涉及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名誉受损.问卷采用投射的方式询问被试对该故事主人公的评价.最后统计被试在内疚程度上的得分.

  (三)研究工具

  1. 自编道德事件问卷

  编制道德事件问卷,考察在道德领域中,三种价值观取向下个体的内疚状况,以及在不同后果的道德事件中个体的内疚状况.岑国桢的文章中提出,道德心理领域的三主题从公正开始发展再到关爱和宽恕,因此本研究从这三个主题出发设计三种类型的道德事件,以情景投射的方法设计问卷.

  研究得出,在分发物体的时候最能体现公正问题,在捐赠物品的时候最能体现关爱问题,因此本问卷以分发口罩和捐款物品两个情景故事为基准,宽恕问题以违背校规校纪为基准编制道德事件问卷考察个体在违背了这些价值观后个体的内疚水平.每个道德事件都会有后果,尤其是违反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后产生的后果,本研究以道德领域普遍运用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名誉受损为事件后果,来考察个体在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后,内疚水平是怎么样的.

  自编的道德事件问卷,包括三类情景故事,每一类情境故事分别反映了违反了公正价值观、关爱价值观、宽恕价值观的事件,每一个情景故事后有三个片段,分别设置一种后果,这三种后果分别是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名誉受损.每一个片段后设置若干问题,运用投射的方式让被试回答,"您认为华天会自责吗",那被试的回答即代表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统计每一类的故事后内疚水平得分.

  2. 道德事件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对道德事件问卷的编制遵循了以下几点:第一步根据国内外研究者对内疚的定义及测量,以及对道德事件的考察分析,提出问卷维度的初步构想;第二步参照国内学者岑国桢编制的价值观问卷的维度和测量结构编制相应三种类型的道德事件,并设置三种后果;第三步结合研究者本身对道德事件的体验以及生活中内疚情境的体验,对事件和题项进行设置.第四步听取 1 位道德心理学专家和 10 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被试的反馈和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表以及大学生的反馈意见对道德事件和事件后面的题项进行修改,最后删去或修订被评定为鉴别度低和表达不明确的题项,并增加相应的选项;.最后得出道德事件问卷,以上措施保证了道德事件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三、结果

  (一)三种类型道德违规事件中个体内疚状况

论文摘要

  由表 1、表 2 可以看出,在违反公正价值观后个体的内疚水平最高,平均数为 10.95,违反了关爱价值观个体的内疚平均数为 9.68,违反了宽恕价值观个体的内疚平均数为 8.38,违背了公正价值后内疚水平与关爱和宽恕价值观有显着差异.

  (二)三种后果道德违规事件中个体的内疚状况

论文摘要

  由表 3、表 4 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事件中对个体的健康造成伤害后犯过者的内疚水平最高,平均数为 10.49,对别人造成名誉受损后犯过者内疚水平次之,平均数为 9.41,对别人造成财产损失后个体的内疚水平更次之 9.12,且三种情况下内疚水平差异显着.

  四、讨论与建议

  (一)三种类型道德事件中个体的内疚水平差异分析

  公正是人们最早开始研究的价值观,也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处事方式,70 年代中期以前,道德领域的主题就是公正,皮亚杰对公正研究的最多,他认为具有社会公正感才是个体道德成熟的主要表现.

  这样的人方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规范去处事.70 年代中后期,关爱成为道德另一个主题,它更加强调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关心和爱护别人,吉利根学者就认为在哲学角度上,尽管公正极为重要,但完整而完美的德性除了公正还必须包含仁慈这一要素,仁慈有关爱和宽恕两个亚成分,宽恕对人的要求很高,可能要同时与内外因素有关.

  公正作为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标准,如果违反了这个价值观人们的内疚程度会比较高,连最基本的处事方式个体就没有遵守,那个体就会比较内疚.比如老师对待学生,尽量做到不厚此薄彼.

  因为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每个人都会感到愤恨不平,对那个没有实施公正的人或机构痛恨不已.大到国家办事情,小到家庭里面教育子女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国家日常事务,例如工资薪酬,原则上都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但是有很多社会制度不完善,导致现如今的多劳动少拿钱的现象,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相信只要有良心的官员,看到那些辛勤劳动却连养家糊口的钱都不够的人应该会无限内疚吧.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繁荣昌盛.家庭里面父母养育子女更不能厚此薄彼,中国素有重男轻女的陋习,导致许多女孩无法上学,早早嫁人了却此生,现在社会对女孩能力的承认度在慢慢上升,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女博士出现,没有看中女孩价值而毁灭其读书希望的父母看到这些例子应该反省自身.

  关爱是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体现,是关心和爱护让寒冰融化,让隔阂消融,人类社会可以延续至今.通常情况下,没有关心别人与没有公平对待别人相比,没有公平对待别人的情况下,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公平是良好关系的充分必要条件、关爱是良好关系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家庭里,父亲是把握公平尺度的国王,母亲是把握关爱尺度的王后,父亲让我们学会公平,母亲让我们学会关心,同时父亲往往会因为没有实施公正而感到内疚自责,母亲会因为没有照顾好孩子而感到不安.

  宽恕则是在停止与别人对抗基础上原谅对方,宽恕要求的比较多,犯过者是否是故意的犯错,受害者受伤害的程度等,一般情况下别人伤害你,没有原谅别人,自己也不会内疚,当然,原谅别人后个体会停止无休止的战争,也是对自己的解脱.但是宽恕要求受害者有比较高的心理素质,如果受害者没有做到,也无可厚非,其自身也不会感到内疚.

  (二)三种后果道德事件中个体内疚水平差异分析

  健康损害有时候是无法复制的,所以损害了别人的健康状况,个体就会非常内疚;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名声,所以如果损害了别人的名誉,相对于钱财而言就会比较内疚.

  现如今的生活,健康是人们最为看重的方面,养生、瑜伽以及体育锻炼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如果对别人造成了健康上的伤害,犯过者的内疚程度就会很高,从法律条款就可以看出,给别人造成健康上的损害后,赔偿也是最多的.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不是一个成熟的人,给别人造成了健康上的损害后,有些事无法弥补的,犯过者就会很内疚.

  名驰天下,名闻遐迩想必是从古至今人们期盼的名誉,这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还可以给人们带来金钱上的收获,所以如果违反了道德规范给别人造成了名誉上的损失,后果就会比金钱的损失更加严重,犯过者的内疚程度也就更深.

  对如今的大学生,视金钱如粪土的精神可谓令人敬佩,金钱是可再生,可重复拥有的,相比健康和荣誉,金钱显的微不足道,在大学生群体里,给别人造成金钱上的损失,个体相对而言不会太内疚.

  参考文献

  [1] TANGNEY J P.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assessment of shame and guilt[J]. Behavior Research andTherapy, 1996, 34:741?754.

  [2] 高学德. 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14-38[3] 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859

  [4] 蔡芸. 析培养道德情绪的心理途径[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0(1): 37-39

  [5] 岑国桢. 从公正到关爱、宽恕----道德心理研究三主题略述[J].心理科学, 1998,21(2): 163-166

  [6] D.ELKIND, R F DABEK, 岑国桢. 儿童道德判断中的人身伤害和财务损坏[J]. 心理科学通讯,1981(6):22-2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