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三支、三物与证成》的几个鲜明特色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8-28 共2707字
论文标题

  自 20 世纪初至今,针对世界三大逻辑传统(逻辑、名辩和因明)的比较研究一直是逻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趋向.从比较研究视角出发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逻辑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和开掘.张忠义、张晓祥所着《三支、三物与证成》(燕山大学出版社,2012 年)是一部逻辑学比较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一部比较研究的典范之作,读罢令人有酣畅淋漓之感.具体来讲,该着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

  第一、大跨度的逻辑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重要视角.逻辑学的比较研究既能确证逻辑的全人类性以及人类思维规律的共性,又能突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逻辑的独有特性,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交流互鉴.《三支、三物与证成》一书将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得游刃有余.首先,既有宏观比较又有微观比较,不仅有整体的比较,还有细微之处的比较.如在宏观上指出三大逻辑学说都重视思维规律的研究,但在价值取向、形式化程度,以及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各有不同;在微观上有对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谬误中"命题谬误"的专题比较研究.其次,既有纵比也有横比.纵比注重"历时性",是对某逻辑传统不同历史时期形态的比较,如对新古因明关于喻支改造的纵比;横比注重"共时性",是就同一时期或同一问题考察三个逻辑系统的异同,如关于因明、名辩、逻辑各自推理论式的比较等.该着将三大逻辑作为比较对象置于平等地位,求同索异.作者主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机统一的比较原则,指出逻辑学的比较研究是存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所差别的逻辑思想或理论之间的比较,两种完全相同或完全相异的逻辑比较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作者注重在比较研究中实现不同理论系统之间的相互贯通、参照互解,如指出因明不成因中的"两俱不成"与中国名辩中的"不知故"谬误、西方逻辑中"推不出"的谬误类似;墨辩中的"故"与因明中的"因"相当,"小故"类似于"有 p 未必有 q,无 p 必无 q","大故"类似于"有 p 必有 q,无 p 必无 q",等等.这种相互类比、参照互释帮助读者在理解领悟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也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

  刘培育先生在该着"序"中强调,今天研究因明既要关注自身的发生与发展,也要关注与它相关学科的发生与发展.作者在此方面做出了可贵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该着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将西方认识论的"证成"这一核心概念纳入逻辑比较研究的视野.证成当然首先是一种认识论理论,但作者创造性地挖掘了证成在"基础融贯论"框架下的因果和逻辑两面,并将证成与因明三支、名辩三物展开比较研究,"可谓独辟蹊径"!作者指出三支、三物与证成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着用逻辑学阐释证成,指出证成的基础论与逻辑学中真理的符合论最为接近,证成的融贯论与逻辑学意义上的真理的融贯论在基本思想上一致;该着又用证成解释因明,指出宗就是要证成的命题,从宗到喻就是一个不断寻求理由来证成一个命题的过程.证成理论的研究为逻辑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将证成与三支、三物进行比较研究富有启发意义和价值.此外,该着还注重应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因明,如对因明宗过的语用学分析.作者从因明起于辩论、发展于辩论、服务于辩论的本质出发,指出语言学研究在创造和谐语境问题上与因明不谋而合,宗九过恰恰分别违背了语言的社会公约性和语言的合作原则.这些研究的开展,正如刘培育先生所言,用新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去反观、反思逻辑和因明,则会有更透辟的理解、更多新的发现.

  第三、发展逻辑学的学术使命感

  该着作者长期从事因明学研究,将逻辑学的发展视为自身的学术使命.这种使命感集中体现在该着的严谨治学态度、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上.在研究中,着者赞同某理论必"持之有故",反驳某观点必"驳之有据",阐述新主张必"言之有理".例如作者在详尽总结论述了《墨子》中辟、侔、援、推、止等具体论式后,指出墨家逻辑起点高且复杂,先秦逻辑成为中国古代逻辑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能与印度因明、亚氏逻辑相媲美,因此认为中国没有逻辑的观点源于对中国古代逻辑的不了解.

  再如关于因明宗中同品、异品的界定标准,在考察了文轨法师的"体"标准、璧公的"义"标准、窥基法师的"不相离关系"标准后,作者明确表示赞同窥基法师的标准,"因明中同品、异品的界定标准不是单单的一个属性,而是一种内在的关系".对于因三相中的第二相"同品定有性",作者分别论述了前人 PAM、MAP、PIM 三说的不妥之处,在此基础上另提一说(P∧ S)IM 并进行了详细论证.着者的严谨治学态度、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使该着新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作者发展逻辑学的使命感还突出体现在对因明研究的兴微继绝上.

  张忠义教授长期从事因明研究,论着等身,曾主持创办《因明》杂志及因明文献中心,主办国内外因明会议,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因明研究的后备人才,为我国因明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刘培育先生将《三支、三物与证成》定性为"又一部因明着作",充分肯定了该着丰富和发展我国因明研究的重要价值.

  第四、具有明确的现实向度

  逻辑学研究不仅追求理论价值,而且重视应用价值.该着在比较研究中体现了明确的现实向度.首先是服务实践.理论源于实践,终要指导实践、服务实践,三大逻辑学说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揭示了人类普遍的思维规律,理应在诸多特定的经验领域发挥应用效力.该着专辟一节论述因明之于法律认证的重要意义,指出法官要具备因明证义者三德:善自他宗、心无偏重、出言有则,因明的"因三相"等内容对法官的认证有很好的借鉴与帮助作用,因此可将因明学习和研究与法律认证相结合,既能促进因明的应用与发展,也可使法官的认证活动得到保障.其次是融入生活.该着悉心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用语,从逻辑学视角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如我们常说的"不可理喻"一词,作者论道,中国人多讲"理",而印度人多讲"喻","不可理喻"将"理"和"喻"放在一起,说明"理"和"喻"密切相关,然后再继续从学理上论证"理"和"喻"的确大体相同作者针对因明过论内部的矛盾,将新因明的九过简化为五过,使过论更为科学,更适合现实的需要.

  再次是对因明的学术普及.接触因明的学习研究者普遍感觉因明理论晦涩、艰深,因明词汇陌生、深奥,很难理解,加之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语言特点、思维方式的不同,多数人将研究因明视为畏途,只是远观而不敢靠近.该着则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通过一系列经典命题、经验案例的分析解读,通过其他两种逻辑学说对因明的对应阐释,将曲高和寡的因明请下"神坛",使因明由小众走向大众.

  受作者知识背景所限,《三支、三物与证成》中关于证成的分析论述稍显不足,但这并不影响该着成为逻辑学比较研究的一部典范之作.该着是张忠义教授在身患重病期间完成的一部心血之作,凝聚着他对因明研究的热爱和高远的学术追求.他在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的同时仍痴心因明和逻辑研究,不断攻坚克难着书立说,先后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出版了多部论着,这种坚韧顽强、奋斗不息的治学精神必将激励后学,使我国的逻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逻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