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艺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录音艺术论文 >

影视录音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对应的解释及评析

来源:现代电影技术 作者:周光
发布于:2020-03-13 共3617字

影视录音论文写作参考10篇之第八篇:影视录音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对应的解释及评析

  摘要:影视声音创作是影片整体设计重要的一环, 声音并非是影像的附属品, 它是对影片的听觉表达, 即依靠不同的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 或者利用声音本身音色的明暗、空间的大小、节奏的张弛等手段, 更好地与画面交融, 从而给观者营造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从某种程度上讲, 声音创作的好坏是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试金石。本文以作者多年从事录音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 结合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观点和经验, 对影视录音艺术的表达功能进行了浅析。文章首先论述了影视录音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对录音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对应的解释及评析, 最后就影视录音对剧情以及角色个性情感的塑造作用做了相关的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录音艺术; 录音技术; 影视发展;

  一、影视录音技术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作为视听艺术相结合的电影与电视, 其声现象是通过一定的声信号的处理与加工来实现的。通常人们会将这种信号记录在一定的媒介上。而人们习惯性地把从声信号的采集、加工处理与记录的这一过程称为"录音".

影视录音

  1927年《爵士歌王》作为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 通过放映机和留声机同时工作来发声, 象征着电影制作从无声到有声, 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而自三十年代起, 磁性录音机和磁带技术日趋成熟, 电影声音进入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1977年, 《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上映, 这两部电影采用了杜比立体声录制, 标志着电影进入立体声时代。之后1996年《断箭》的问世, 又标志着电影声音数字非线性剪辑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 数字压缩音频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到2002年《克隆人的进攻》上映,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影诞生, 影视录音发展全面进入了数字时代。

  也就是说, 早期电声技术的发展, 为录音艺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加上初期的纯视觉艺术 (例如:无声电影) , 使得人类分别获得了声音与画面, 从而为发展成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有声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发展到今天, 数字录音处理技术的飞速进步, 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 不仅给声信号的加工处理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手段, 还极大地提高了录音艺术作品中的声音质量。现在人们不但可以高度还原出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声音效果, 而且还能够创作出那些人们所想象的具有独特效果的声音, 通过声音给影视艺术作品注入新的生命。

  二、录音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从机械方式跨越到电磁方式, 从单声道录音发展到双声道及多声道立体声环绕方式, 再从模拟信号方式发展到数字音频方式, 录音艺术除了需要技术工作, 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艺术工作, 且二者之间是相互补充、互为裨益的。可以说, 录音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工作, 甚至可以被称为是一种艺术创造。法国艺术家苏利昂在他的文章---《艺术的暗示》[1]中认为:即便是人们对声音的单纯感觉, 也存在着艺术的因素。而且录音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声音拷贝下来, 而是通过"说" (与表演者进行交流) 、"摆" (如何摆放话筒) 、"调" (调推录音参数) 、"听" (通过听觉进行后期混音) 等手段, 把声音尽可能完美记录的过程。录音师对声音加工处理技术的好坏、录音质量, 都对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笔者把构成影视艺术作品的诸多因素粗略地先划分为两个部分:画面与声音。抛开技术处理, 声音在电影电视中可以起到渲染环境、烘托气氛的艺术效果, 而且通过各种声音还能够流畅地衔接镜头, 辅助画面营造各种通过画面本身无法表达的意境, 或升华、或点缀、或强调、或铺垫、或补充。《声音设计与科幻电影》[2]中曾提到:"在声轨中, 环境声一般可以为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段落勾画出听觉上的背景或者环境, 与画面共同构建出连贯的氛围和时间".不过, 声音也绝不可以喧宾夺主, 要巧妙自然地利用它把观众引入导演所创造的叙事情景中来, 用声音去加强画面的真实感, 从而进一步提升影片的感染力, 为之锦上添花, 也就是说, 银幕上的形象, 除了视觉认知, 还是一个听觉的感知过程。

  对于影视艺术创作来说, 没有了声音效果的相辅相成, 就会使作品缺少灵魂, 录音的透视感能够帮助观众塑造一部影片中空间音量以及结构的感觉, 声音的维度和距离感通过人本身处理声学信息的能力接收, 再配上视觉对于信息的作用, 使观众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影片当中。当然, 如果没有能够实现艺术构思的技术手段, 那艺术也只能是成为一种空想。如何正确处理声画关系决定着是否抓住了电视电影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命脉。

  三、影视录音对剧情以及角色个性情感的塑造作用

  一部好的影视艺术作品需要真实的灵魂来支撑, 其真实性不仅要靠生动逼真的画面, 还要靠独具风格的真实声音。可以说, 声音是影片除画面之外的第二个支点。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中, 风声不再单纯地服务于环境声的设计, 它成功地打破了普通西部片中用风声表现环境空旷的传统, 不着痕迹地渲染了卡莎·寇娜在南美洲一个陌生加油站对来自未知领域的恐惧与不安:远处地平线上黑压压的云层间狂风嘶吼肆虐, 她立即便意识到, 自己将面临的, 绝不仅仅只是一场单纯的暴风骤雨, 而是审判日来临前世界末日般的风声。法国著名导演布莱松曾说:"眼睛肤浅, 而耳朵深刻而富于创造力。"还有人甚至说, 无声时代的电视电影作品是不完整的, 由于缺乏声音, 其艺术表现功能大打折扣, 从而导致作品的表现力缩水。

  录音除了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之外, 还能够增强其空间感, 声音设计大师Walter Murch曾表示, 画面是从前门进来, 而声音是从后门进来, 即声音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在潜意识里发挥重要作用的元素, 优秀的声音设计等同于对影片进行的第二次创作。看过《美国往事》的观众想必都会对电影开头那段刺耳的电话铃声印象深刻, 而这个片段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那段长达4分钟的电话铃声, 影片中充分运用声音这一电影元素成功地完成了几个场景的切换。开头第一个转场时的电话铃声来源于烟馆, 后面到了面条回忆的镜头, 铃声一直在响, 这时观众想当然以为这个铃声还是烟馆里的, 可是剧情推进了好久, 电话铃声仍旧不停, 此时已经成功的调动起了观众的积极性, 大家都会想知道这个铃声从哪儿来, 什么时候停止。所以, 当第一个电话出画时, 观众便又会下意识的以为这就是那个发出讨厌声音的电话, 但这时导演又卖了一个关子, 直到最后镜头切到打给警长的电话时, 才完全真相大白。整个片段完美的将记忆中的铃声和现实中的铃声衔接起来, 利用铃声这一纽带抽丝剥茧般将整个故事背景呈现出来, 绝对是堪称大师手笔的声音设计。为了能够带给观众更高层次的空间感, 录音师还需要准确的定位, 对方向做出很多不同的处理, 以实现声音更好的表达和配合画面的功能。美国导演奥尔特曼已经在几部影片中拍外景时运用八个声道和十几个无线话筒来进行同期录音, 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另外, 尽管录音效果的作用主要是客观反映影片信息, 增强影片的真实感与空间感, 但也能使表达影片内容的确切来源产生某种气氛, 从而引导情绪发生变化, 这是电影导演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段, 不可视觉化的元素特别是录音的真实气氛往往比可视的形象更有张力。例如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 诺曼底登陆那一段就展现了极其丰富的声音层次, 天空中战斗机的轰鸣声、呼啸而过的枪炮声、陆地上的厮杀声、坦克的履带声, 使得空间关系相互交织, 极大程度上利用声音这第五维度提升了画面的表现力。而且声音甚至可以作极其主观的运用, 依旧引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一幕:一枚炮弹爆炸在主人公身边, 真实环境声中的炮火声突然消失, 随之充斥画面的是令人不安的高频声和偶尔掠过他身侧的子弹声。这种表现主观声音的设计是对主人公当时感受的模仿, 有利于让观众更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战争的冷血与残酷。而且往往很多时候, 以这样的方式传达, 甚至能够超越台词, 将影片的思想性进行无限升华。

  四、结语

  如今, 影视录音以无限贴近人类听觉甚至超越人类听觉极限的宽频响与极高的信噪比, 把一个十分接近现实的物质世界带到观众面前, 让观众在导演所营造的银幕世界里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 让数字化电影的超真实感发挥到极限, 可以说, 影视录音的表达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录音技术的创新, 笔者认为, 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局限于提高了多少项所谓的技术指标, 其根本意义在于为影视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为影视艺术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国政。广播剧, 声音编织的艺术[J].艺海。2004 (2) .
  [2] 惠亭顿。声音设计与科幻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0.
  [3] 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
  [4] 大卫·索能勤。声音设计一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5] 姜燕。影视录音艺术与制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6] 李少白。电影掌握与艺术真实[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点击查看>>影视录音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周光.浅析影视录音的表达功能[J].现代电影技术,2018(01):46-4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录音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