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艺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录音艺术论文 >

广播录音侧重于现场采制的做法探析

来源:采写编 作者:王苗苗
发布于:2020-09-21 共4057字

  摘    要: 在众多的广播新闻报道类型中,录音报道是记者常用的体裁。而录音报道能否打动听众,关键在于记者在现场采制时所运用的技巧如何。本文认为,面对瞬息万变的新闻事件,记者要及时并有效地报道主体信息,首先就必须及时采访当事人物;其次是动态进行即兴解说;再次是精心选择典型音响。只有十分注重这三要素,广播录音报道才能在多媒体语境下继续发挥出应有的传播优势。

  关键词: 广播媒体; 录音报道; 现场采制; 探索思考;

  在媒介深度融合和传播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广播媒体依然具有传统传播优势,尤其是声情并茂的录音报道,如果记者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声音元素,那么就能够在各种媒介平台和传播渠道的激烈竞争中找到突破口,通过先声夺人而独树一帜,并成为制胜之道。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广播录音报道怎样侧重于现场采制的做法作一番探索与思考。

  一、及时采访现场当事人物

  录音报道是带有音响的广播样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访谈、述评和现场报道等各种形式。在采编实践中,广播录音报道的题材多为动态事件,而事件中的相关人物又是报道的主要对象。及时对新闻现场的当事人进行采访,让他们以亲历者或目击者的身份叙述新闻事件发生变化的完整过程,能通过以声传情,增强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当然,采访选择的人物要有代表性,并不是只要在现场的就随便拉来一个可以采访。除了采访对象要有代表性外,记者提问的内容也要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宜实不宜虚。

  2019年6月15日早晨5时53分13秒,一辆从浙江平阳开往山东淄博的大巴突然在高速公路上发生险情,正在驾驶大巴的司机突然昏厥,车辆失控后开始冲向右侧的护栏。这时,发现异常的乘客谢上璠立即冲到驾驶座,和代班司机吴跃平一起,一人紧紧握住方向盘,另一人拉手刹和踩脚刹,终于在5时53分50秒将车辆控制住,在应急车道上稳稳停下,险情被化解在短短的37秒内。临危不惧、冷静出手的乘客谢上璠是平阳鳌江人,他是坐车去山东出差的,没想到会在高速公路上救下一车乘客。当平阳台记者了解到这个事件后,谢上璠已安全抵达山东淄博。为了再现当时的情景,记者只得通过电话采访作为现场当事人的谢上璠、乘客林光丽和山东临沂交运集团第三客运分公司副经理孟斌,通过他们的话来还原新闻现场。谢上璠说:“出事的时候车速很快吗,大概是100码,司机突然昏厥后还脚踩着油门不放,方向盘也握得很紧”;乘客林光丽说:“事后我们也是心有余悸,刚开始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要翻车了,吓死了,要是没有谢上璠,我们都回不来,应该要谢谢他”;山东临沂交运集团第三客运分公司副经理孟斌说:“谢上璠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这个时候如果从人的本能出发,看到危险后一般会无意识地保护自我,但谢先生却首先想到了整车乘客的安全”。这条题为《大巴司机突然晕厥乘客37秒化险为夷》的广播录音报道在平阳台播出后,有许多听众纷纷打热线电话到台里,对谢上璠的见义勇为精神表示赞赏。

  而在新闻现场采访当事人,录制他们话语的时候,则更应该根据报道主题的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既要追求背景音响的衬托,又不能让杂乱的声音干扰采访对象的话语。在一条广播录音报道中,也许采访对象的话语占比不高,但这些声音由于来自新闻现场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真实性强,往往是广播录音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用得好,能为报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广播录音侧重于现场采制的做法探析
 

  新闻现场当事人的声音与记者的解说相比,既生动直观,又包含着更多信息,有些记者无法表达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他们的话语进行准确传达,促使听众对新闻事件的进一步了解,从而激发听众的共鸣。当然,对采访人物的话语,现场采录的只是素材,还有一个后期制作时选择的机会,但前期采录时在追求典型性的同时,也要讲究代表性和准确性。对于现场当事人的话语,记者既可以进行前期的分次采访和分段录音,也可以进行后期的梳理选用。在与记者现场即兴解说的内容组合时,要保持报道内容的完整与叙事的通畅。

  二、动态进行现场即兴解说

  广播录音报道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如何,与记者在现场怎样进行动态即兴解说有很大关系,这时候记者应该使用新闻报道语言。所谓新闻报道语言,就是指新闻信息传播机构中承担信息采集、编辑报道工作的从业人员为报道新闻而播讲报道内容时使用的语言,通常是记者以第一人称进行报道的语言。记者在广播录音报道中的即兴解说,主要是通过系统全面的叙述、描绘和点评,向听众传达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要素。

  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的即兴解说,开头部分用第一人称比较好,这样能起到“我在现场、我亲眼所见”的效果。2019年11月13日下午,经过连续13天的敷设,一根长达44公里的海底电缆顺利登陆温州平阳县海西镇,标志着南麂岛与大陆联网35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完工,浙江省唯一没有跟陆地电网联通的最后一个建制镇并网在即。当时,记者就在竣工现场进行即兴解说:“各位听众朋友,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南麂岛与大陆联网工程海缆和陆缆的水陆交接点。经过30多名电力工人的共同努力,这条海底电缆在此刻已经正式上岸了,这也意味着南麂岛与大陆联网工程顺利完工,标志着南麂将正式告别孤网乡镇的历史。”接着,记者又对这项工程作了背景介绍:“从温州南麂岛敷设到大陆的这条海底电缆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并制造完成,全长44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长的三芯海底电缆。联网工程完工后,将进入调试阶段,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将投入运行。届时,浙江省将实现全部建制镇并进电网主网架。来自大陆的清洁电能,将为海岛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之源。”这条题为《南麂岛与大陆联网工程海底电缆成功登陆》的广播录音报道由于现场感强、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获得了2019年度温州市广播新闻类作品二等奖。

  在广播录音报道中,记者的即兴解说应该用现在时态,根据新闻事实的变化及时调整解说的内容和重点,努力充当听众的“眼睛”,通过自己的解说把听众带到新闻事件现场,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记者在现场的即兴解说,应该是新闻语言,在遵守语言逻辑、符合规范性和严谨性等要求的同时,努力做到为优化整个报道结构服务。整篇稿件的解说还要与采访录音有机结合,共同构筑起一个合理的、符合广播新闻特征的报道框架。

  在广播录音报道中,记者的即兴解说要对各新闻要素进行串联,重点是对现场过程的叙述、细节展示、背景的介绍,这样能够有效增强报道的立体感和鲜活度。以前,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是记者写好文字稿,让播音员事后配音,然而由于“两张皮”现象严重,实际传播效果并不好。为了增强广播录音报道的可听性,笔者认为,记者应该在新闻现场一边打腹稿,一边作即兴解说,这样可以缩短后期合成的时间,增强报道的时效性。

  三、精心选择现场典型音响

  录音报道通常也被称为音响报道。广播录音报道中的音响主要是实况音响,它包括人物音响和事物音响。前者是指人物动作发出的声响及非接受采访时的语言;后者是指环境音响,即自然音响和社会音响,如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机器轰鸣声、汽车喇叭声、爆炸声等。实况音响能反映出新闻事件现场的许多细节信息,能有效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事件发生后,现场会产生各种庞杂和丰富的音响,记者必须根据报道主题的需要精心选择典型音响。只有来自新闻现场的典型音响,才能客观传达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典型信息。这是由于广播录音报道中的音响能反映出新闻事件发生的典型环境。

  广播是听觉媒介,声音是广播内容唯一的符号载体。广播用声音单通道传递信息、塑造形象,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声音形象的清晰度和感染力等,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这是由于声音除了具有物理上的性能外,还有心理上的因素。广播录音报道主要依靠听觉符号进行传播,其中现场音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许多能反映新闻事件的声音离不开现场音响。记者在采制时就必须选择能为报道服务、能突出主题的典型音响。音响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广播录音报道是否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广播录音报道的魅力在于它能向听众传播来自新闻现场的真实声音,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其中的音响必须采制于新闻事件现场,不能为了追求音响效果在后期制作时添加上去。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新闻现场的声音转瞬即逝,尤其是一些典型音响不大可能会重复出现,这就要求记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在现场进行选择并录制完成。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温州市平阳县召开。2019年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阳召开80周年,为营造良好氛围,2019年7月24日平阳台记者从“省一大”纪念园持续迎来参观热潮,中国移动平阳分公司将5G技术率先应用到平阳县凤卧、山门等红色景点,助力红色旅游发展等事件切入,精心选择了园区内5G技术被运用到游客体验、无人驾驶清扫车投入使用、园区管理实行智能化等多个方面的现场音响,尤其是旅客在“5G+全景VR”体验区戴上VR眼镜后,站在原地就能看到“省一大”会址的360度高清全景时的惊呼声。平阳台记者在采访相关人物和作即兴解说时,就以这些音响为背景,其中采制的一条题为《5G技术为我县红色旅游发展添羽翼》的录音报道。这篇报道,将当时最热门的两个社会话题合二为一,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进一步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广播录音报道中,无论是记者在现场对人物的采访,还是进行现场即兴解说,都离不开背景音响。背景音响除了能对环境氛围进行烘托外,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渲染人物情绪、增强报道的表达效果。来自新闻现场的各种音响,层次分明、真实性强,有利于听众感受现场,并引发联想,起到广播录音报道的“可视”作用。

  广播录音报道的对象除了部分为先进人物外,主要是事件性新闻,内容由当事人采访、记者解说和现场音响构成。科学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既能突出报道主题,又能增强报道的传播力。在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融媒体时代,一方面是广播新闻要多以录音报道的形式进行传播,另一方面是记者要摒弃传统的文字记者思维,把自己发展成为“出声记者”,善于在新闻现场采制报道并作即兴解说,这也是广播录音报道逐渐向广播直播报道转型的趋势所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徐芳.广播录音报道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视听,2010(S1).
  [2]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50.
  [3]严锋.广播录音报道应充分利用好实况音响[J].采写编,2015(5).
  [4]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42—143.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传媒中心
原文出处:王苗苗.广播录音报道现场采制的实践与思考[J].采写编,2020(04):66-6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录音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