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体系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马溯川,王国利
发布于:2018-04-10 共7430字
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调查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水平、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三个大的方面来论述其重要性。首先, 在马克思的中国化的过程中, 中国特色社会调查体系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好的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进而推动了理论创新, 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其次, 在党的建设方面, 中国共产党将一些好的传统延续, 比如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等, 这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调查体系的;最后,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做出决策和落实决策两个方面, 而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对实际情况的准确掌握, 这就需要中国特色社会调查体系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调查; 理论创新; 党的建设; 执政能力;
调查研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完善理论体系、加强党的建设、提升执政能力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实践中,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方法, 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体系,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体系历史回顾
(一) 建党初期:中国特色社会调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融合剂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初期, 就一直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等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进行土地革命, 发展农民运动, 对农村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 掌握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具体实际。通过调查发现不同经济地位的农民阶级对待共产党的态度是不同的, 因此提出依靠贫农, 团结中农的政策, 并且明确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指出:“到井冈山之后, 我作了寻乌调查, 才弄清了富农和地主的问题, 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 不仅要抽多补少, 而且要抽肥补瘦, 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假如对地主一点土地也不分, 叫他们去喝西北风, 对富农也只给一些坏田, 使他们半饥半饱, 逼得富农造反, 贫农、雇农一定陷入孤立。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 我看在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1]因此社会调查对中国共产党掌握具体国情,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建国初期:中国特色社会调查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立足点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同时也是优秀的社会调查者, 这使得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中做出重要贡献。毛泽东一生重视社会调查, 使得他能够充分的把握中国的国情, 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性, 充分肯定了在农村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认为中国不能走俄国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城市斗争, 而是要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取得胜利, 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经过社会调查, 及时把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实行了三大改造, 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毛泽东始终重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 逐步创立了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活的灵魂的毛泽东思想。
(三)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调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铺路石
文化大革命期间, 党和人民长期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 忽略社会调查, 不能准确的了解中国社会当时的具体情况, 导致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政策的错误, 影响了中国的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 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 了解到中国经济发展脱离实际, 及时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这过程中, 邓小平总结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新经验, 形成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飞跃,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初期,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 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 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先河。这就是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 解决自身所面临问题的一个典型代表。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有过评价:“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 不是靠本本, 而是靠实践, 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 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 都是基层创造出来, 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还有许多党的政策都是党通过社会调查集中群众智慧的结果, 如开放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因此, 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 让群众更好的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调查体系的基本遵循
(一) 贴近人民群众, 直面实际问题
***同志指出, 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多跟群众在一起, 亲身感受他们的生产生活, 亲眼看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困难。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正确认识, 检验和深化我们的认识, 并升华成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 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智慧。
领导干部要搞好调查研究, 敢于直面实际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必须贴近人民群众, 在基层最艰苦、最真实的地方, 倾听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这是了解施政得失的桥梁, 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
因此, 领导干部要亲身实践, 深入田间地头感受群众的劳苦, 亲临工作一线体察群众的工作, 倾听他们的心声, 询问他们的疾苦。只有这样, 收集的资料才能更真实, 获得的信息才能更准确, 调查研究的结果才能更有成效。
(二) 坚持实事求是, 作风勇气并举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搞调研不能事先打招呼, 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坚持“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 而不是它的先头”这一正确的方法论要求, 即在科学论证、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树立作风, 即求真务实。调研之后, 对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和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端正态度, 在总结并撰写调研报告时, 不能只报喜不报忧, 更不能随意更改或夸大事实, 盲目追求功绩。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 讲究实效。
具有勇气, 即坚持追求真理、敢于修正错误。在调查研究的环节和过程中, 要勇于克服阻挠, 坚决同消极腐败、错误思想作斗争;在调查研究后, 要敢于修正材料上的错误和领导干部自身认识上的错误, 以对事物形成科学的理性的认识。
(三) 把握两个环节, 力争全面细致
***同志指出, 调查研究两个关键环节。调查是基础, 而调查的进一步深入是要进行细致地研究, 两者缺一不可。
调查必须全面系统。调查的是客观现象, 但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即现象, 本质即结果, 要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得出科学有效的结果, 必须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基础。***对如何调查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 要搞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通过查阅文献和初步探索确定研究课题, 明确调查对象、抓住调查重点、找准调查难点, 进行调查设计, 同时要学会调查方法, 掌握有关政策规定, 撰写调查方案。第二, 要作风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实际, 作风扎实, 不搞大排场, 到问题最多的地方, 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这样获得的资料才能更丰富。第三, 调查要全面。要坚持从不同方面, 不同角度,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进行调查。第四, 坚持群众路线。要到基层去, 到一线去, 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去, 听取群众的意见, 汲取群众的智慧。
研究必须深入细致。***同志强调, 调查结束后一定要通过反复的工作, 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系统深刻研究, 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 顺应时代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 建成小康社会和出台“十三五”规划的新浪潮, 调查研究工作的目标要变, 对象要变, 方法要变。我们必须改进原有的调查研究体系, 加强调查研究的制度化经常化建设, 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 还要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不被旧思想所禁锢, 研究出符合时代潮流的调查研究方法;同时, 也要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坚守原则不贬值, 更不变质, 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在以上要求的基础上, 调查研究的渠道更宽广, 调查研究的方式更多样, 调查研究的方法更灵活。领导干部更要加强学习, 不能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因循守旧, 止步不前, 要学习网络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 掌握实用的科学手段, 并与调查研究有机结合, 达到改进调查研究方法, 提高调查研究效果的目的。
三、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对治国理政的主要指导路径
(一) 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需要社会调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面临的情况也在更新换代, 信息技术越来越高端, 人民的思想更加多元, 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要求也更高, 这就要求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更新观念, 更新方法, 应对新情况。面对新时期的问题, 不是靠领导干部看看材料, 听听汇报就能掌握实际, 找到方法, 而是需要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深入基层, 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进行社会调查, 亲眼看、切身感, 这样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需要坚持的方法, 是中国共产党了解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的法宝。我党要在政策路线的制定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 保障政策不偏离实际, 同时在政策的落实和实施过程中也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 保障政策能够有效实施。
1.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要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首先要明确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 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 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有的问题是地区范围内的问题, 根本不需要中央制定统一的方针政策, 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出决策就行, 有的问题就关系的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问题, 这就需要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些问题的发现及其影响力不是靠领导的主观武断, 而是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 根据实际多谋善断才能很好的把握。因此, 中国共产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来更好的了解问题, 把握问题。
2. 明确决策方案目标
发现问题是进行决策的前提, 正确有效的决策方案才是决策的关键。如果决策方案不能符合实际, 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仅不会解决原来的问题, 还会带来其他更大更多的问题。进入21世纪, 各种问题错综复杂, 每个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 因此党政干部必须进行社会调查, 深入实际, 深入基层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 了解问题和其他问题相互的关联关系, 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我们还需要了解人民群众对问题的看法, 对问题解决的实际期望, 这样才能保障大政方针不偏离实际, 不偏离目标。如果党政干部仅仅依靠听汇报、看材料, 不进行社会调查, 是不可能获得对问题的症结和目标的真实了解的, 当然也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3. 使得决策方案更加优化
由于社会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决策方案也不是始终符合社会实际。在大政方针实施的过程中, 领导干部要不断地进行社会调查, 一方面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另一方面了解社会情况的变化, 看看大政方针是否适应现在的具体实际。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随着中国的人口增长过快, 超出了当时的国家承受能力, 国家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变化, 中国社会出现了老龄化严重, 男女比列失衡等问题, 国家把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 全面放开二胎。这就是党中央对大政方针的优化, 在其他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同样需要社会调查, 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对已有的政策做出优化调整。
4. 使得政策落实更加有效
大政方针制定出来是具有普遍实用性的, 但是具体在落实的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还是要看在落实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方法不适当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更有甚者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每个地方的风土民情, 社会情况都不同, 这就要求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研,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事物总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中, 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 社会环境、社会背景都在不断的发展, 可能一开始比较合适的政策, 随着事物的发展, 过一段时间就不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或者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再需要这样的政策。这些都需要领导干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对政策的落实不断跟踪调查, 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二) 党政干部能力的提高需要社会调查
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靠领导干部, 具体政策的落实也要通过基层干部的灵活执行, 党政干部的能力素质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习主席指出:“调查研究的过程, 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3]我党需要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来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党的十九大强调全体党员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
1. 社会调查能力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素质
习主席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4]领导干部要经常走出机关, 深入基层, 深入实际, 深入人民群众, 这样才能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才能不断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另外,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 领导把零碎分散的材料进行整合,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 更容易找到事物的本质, 挖掘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此过程中, 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都得到不断提高。因此我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调查能力, 进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水平。
2. 社会调查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党对社会调查之所以常抓不懈和不断加强, 首先是因为, 我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原有的任务完成了, 新的任务又会出现,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继续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新情况;其次, 党政干部在新老交替, 岗位调整的过程中都会有新的情况需要了解, 需要社会调查, 即使在原来的岗位上, 也不能刻舟求剑, 故不自封;最后, 事物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在全球化的今天, 新的思想、新的矛盾会不断的出现, 领导干部对于这些新思想新矛盾要时刻清楚。社会在发展变化, 新情况新任务不断出现, 需要我党不断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 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3. 改变当前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迫切需要
当前领导干部中不重视社会调查、不善于社会调查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有的领导干部走不出“文山会海”, 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 不深入实际生活;有的自认为熟悉情况, 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凭经验办事, 拍脑袋决策;有的社会调查走过场, 蜻蜓点水, 不去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有的领导干部只调查不研究, 或者多调查少研究, 这样只会事倍功半, 起不到社会调查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党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社会调查体系的理论为指导, 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社会调查意识, 不断提高社会调查的能力。
(三)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需要社会调查
中国共产党一切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优良作风形成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要把这些优良作风延续下去,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
1. 理论联系实际需要中国特色社会调查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不仅需要有正确的理论, 更关键的是这些理论要能够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理论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要使这些理论真正的在实践中发挥其中的作用, 这就需要党的干部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 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 把党的理论真正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他的关于社会调查的著述中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这主要就是反对党内有些干部脱离实际的做法。他说:“实际政策的制定, 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 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面写着的东西, 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制定政策, 那是危险的。”[5]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不仅使党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 而且使党了解了实际, 保持了党性, 保证了决策的正确。
2. 密切联系群众需要中国特色社会调查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 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 使党员干部深入基层, 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党做出正确的决策指明了方向;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可以使党员干部真正的降低身份, 俯下身子到人民群众中去,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为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养料。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保持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成为我党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3. 中国特色社会调查有利于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中国共产党到底好不好, 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真正的评判权掌握在人民的手中, 人民说你好你就好, 人民说你不好你就要改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对我们的意见建议不会平白无故的让我们听、让我们看, 因此党员干部必须进行实地调查, 同人民群众交朋友, 取消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戒备心理, 让人民群众把对党和政府的真实看法反馈给我们, 让我们真正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另外, 要让人民群众更好的发挥其对党的监督作用, 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社会调查, 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深刻的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拓宽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大跃进时期, 中国共产党忽略了社会调查, 不能把握当时国内的现实情况, 制定了错误的政策和目标, 同时没有社会调查, 人民群众的不满不能及时的反馈给党中央, 党中央被一些虚假的数据信息所蒙蔽, 没能及时修正错误的政策, 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
4.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有利于党员干部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优良传统。但是这项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是党员干部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党员干部想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社会调查,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工作方法的正确性, 在基层实际中考验自身的党性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认识自身的问题, 才能有效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具体政策的执行最终需要基层的干部具体落实, 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 党性修养, 作风养成直接关系到政策的落实情况, 基层的具体实际能否反馈给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党中央必须经常对基层干部进行调查了解, 以便发现基层干部的不足, 及时的加以纠正, 千万不能见怪不怪, 出现温水煮青蛙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2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82.
[3]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182-183.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马溯川,王国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调查体系初探[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