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诞辰 110 周年之时,身为我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领导人,劳苦功高,贡献非凡。
综观陈云一生历史贡献,鲜明体现在他一直保持着与中国社会最下层民众的血肉联系,终生抱定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性,应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践行中国共产党倾心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形成了一整套倡导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思想体系,并在几十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理性表达,成为一个时代以来的理论亮点。
理论特征之一:人民生活是大事,革命和建设皆为此。陈云人民观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其理论特征则是从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民生存、生活状态入手,并把它作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切入点与着力点,这是陈云人民观理论特征的要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唯一宗旨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陈云从事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人民生活问题是一个大事,马虎不得,轻视不得。他说过:“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面对建国后人民生活的实际状况,诸如对于民众日常吃、穿、用、油、盐、柴、米等生活所需,“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领导改革开放的攻坚日子里,陈云更是从人民生活小事入手去筹谋国家建设大事:“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所以,对于一个大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掌控,陈云明确提出要框筑全面、政治、群众、生活四大原则。要把经济运行的稳定、市场物价的稳定、人民群众生活的稳定、社会的稳定联系起来。这就从人民群众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政权稳定的内在关系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作出了新的诠注,标志着陈云人民观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陈云看重人民生活大事,聚焦之一是“三农”问题。农业的价值、农村的重要、农民的关键是陈云人民观的精典阐述。他说:“粮食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的工作。”“如果我们不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必须还要回头补课。”所以,他经常告诫干部:“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
聚焦之二是落实具体政策来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如建国后相当长时期的农产品计划收购与城市商品粮供应政策,陈云同志是力主办好办实,以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
聚焦之三是减轻占绝大多数的农民负担,切实有效途径并并落实下去,保护好农民。陈云在领导经济工作时提出了很多主张。如国家考虑征收农业税时,他希望对农村要适量灵活执行:丰年月可适当多征些,但也不能要得太多;年景不好应少征,不能把农民压得太苦。陈云同志的人民观,具体实效。对于我们今天各级干部做好相关工作,仍有益处。
理论特征之二: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务必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研读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其一贯肯定的首要观点是承认人民是抒写与创造世界一切历史的第一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陈云人民观的思想基础。他认为:“没有人民,就没有英雄。”“党离开了群众,就成了光杆司令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在这些问题上,陈云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
陈云十分重视从政治上关心人民民主权利,关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强调在思想上重视人民民主权利,在宪政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在制度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陈云认定,落实好人民民主权利,重点还是在基层。我们要针对基层实际,做好政治民主建设。一是思想上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各项民主政治建设中保障基层民众的政治权利。如在抗战中的1938年,陈云谈到:要在各根据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能使人们自由行使权利,畅所欲言的环境和条件,“要人敢说话,就不能给人戴大帽子,不能把每个微小的错误都提到原则的高度。要能善意的、诚恳地批评人,态度要好,还要指出犯错误的原因以及纠正错误的方法。”
二是要在涉及到人民民主权利的具体工作中下力气为之。文献证明,全国解放后陈云是党内最早提出在各类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领导人之一。陈云曾指出:“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必须从职工群众中选拔有经验的优秀分子参加领导工作和其他的管理工作,必须健全和坚决执行企业内部各种民主管理的制度。”
在具体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党的各级干部要在思想意识上牢固树立人民是真正英雄,务必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的思想。陈云强调:“要以民主的作风与群众一起工作,不要包办,不要以支部的领导来代替群众团体自己的领导。”
所以,他要求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党员,要时常走出办公室、身沉下去,与基层民众为伍,领导他们,同时向他们学习。这种把发动群众民主议事推广到各项工作中去,以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真是陈云人民观的具体体现,也是陈云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特点与优点之一。
理论特征之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陈云奉行“三不原则”,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体现在工作作风和从政方法上就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解决基层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陈云理解的群众路线,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才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方针原则。这个“到”就是人人深入实际、站在基层,走访亲历、调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陈云可尊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典范。江泽民同志曾高度评价说:“从我国国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清醒地科学地分析和判断情况,在此基础创造性、踏实细致地开展工作,并下大的决心一干到底,干出成果,这是陈云同志鲜明的工作特点和领导风格。”开展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提出科学的政策措施,是陈云坚持群众路线的重点。他多次强调:“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用调查研究工作。”同样可贵的是,陈云阐发的有关调查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是特别具体与灵活有效。
他主持的调查研究要实、要具体、到一线去,不搞形式,不要表面、花架子。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思想要正、态度要诚、工作要细。调查研究选择的样品有代表性。1961 年夏,陈云亲率工作组回到青浦县农家搞调查研究,行是轻车简从,住在简易的农房里,吃穿是布衣素食,前前后后一蹲就是十五天,写出了几篇调查报告也是颇有份量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多次亲身实践调查,为陈云以后的理论升华奠定的基础,正如他总结的调查研究的两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是亲自调查思考得出结论,你亲眼看到的,你双耳听到的,自然错不了。二是有来自基层讲真话的人员,这类人有自己的身边工作人员,也有基层干部,通过他们给你传递重要的信息。陈云的思考与总结是颇有见地的,又便于施行,令人敬颂。
理论特征之四:公仆应受人民群众监督,通过反腐倡廉取信于民。建立制度规范,严格如一地把各级干部置身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架构与人民群众交往的桥梁,永远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陈云人民观的重要理论特征。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陈云在贫困中度过年幼时光,父母先后过世得早,十几岁时孤苦伶仃的陈云和姐姐陈星,由外戚亲人抚养长大。那时国家的贫弱、农村的败落与农民的疾苦,在陈云精神世界打上了厚厚的烙印。他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愿想,就是要革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保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全国解放后,陈云即使身居高位也始终没有忘记乡间的民众,始终铭记党风党纪,力主从严治党,惩处腐败,以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
陈云在改革开放初期了出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他把一生追求的人民观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把抓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中纪委工作的第一大事来谋划、来取信于百姓、来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陈云坚定地预言“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便是党的作风问题,几十年来,当我们面对党内政府内军队内存在的不良现象时,无不为陈云的这一论断而感叹。
对于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党风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党发展壮大和实现党的宗旨、纲领、路线和任务的关键所在。华夏大地的社会民众对党和政府的跟随、信任、忠诚,往往是通过自己身边的党员、干部的言行来判断的、来验证的。群众个体的满意程度、骂还是喜、幸福还是痛苦,理所当然就是评价党员干部优劣的重要尺度。陈云深知党风建设的威摄性作用。因而他要求“每个党员、每个组织,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对于党内存在的官官相护、谋私腐化的行径,陈云给予严厉的揭露和惩处。他申明:“如果不给予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
总之,陈云人民观的理论特征,内涵深刻警示,要旨突出鲜明。他把我们党的一切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定位在中国最广大民众上,肯定人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和美丽如花家乡的原动力,这是陈云人民观的理论特征与价值功能。为此,我们从未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角度,要学习陈云的人民观,领悟其精神实质,沉下身子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云文选 ( 第二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2] 陈云文选 ( 第三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3] 陈云文选 ( 第一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4] 陈云和他的事业 ( 上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马克思的人民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中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思想。人民群众思想贯穿了马克思理论着作的核心范畴,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使我们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一直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