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探究中国画的美学气韵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张玮
发布于:2018-10-24 共2169字

  摘要: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品画录》中提出的“气韵生动”, 不仅在美学中还是在中国画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成为中国画作品艺术效果的最高追求。中国画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 而且还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 即“气韵生动”。“气韵生动”的获得不仅是与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及画面的虚实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且需要画家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 丰富充实自己。

  关键词:气韵生动; 气; 韵; 气韵; 生动; 美学;

美学

  中国画不仅是描绘对象的外形, 更要表现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 即“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品画录》中提出来的。谢赫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品评绘画优劣质的六条标准, 名曰:“六法”即: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其中“气韵生动”被列为首要标准。可以说是中国画的最高品第。谢赫虽对“气韵”未作解说, 但他在对画家的评论中是将“气韵”分举的。荆浩在《笔法记》中也对“气韵”加以了分割, 说:“一曰气, 二曰韵”。可见气与韵应各为一义。

  一、关于“气”的概念

  “气韵”中的“气”不是指大自然中的空气, 它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生的范畴, 为中国哲学家所引用, 其涵盖错综复。在先秦两汉时期视“气”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因素, 如《淮南子.原道训》中的:“气者, 生之元也”。到后来逐渐受到玄学及宗教的影响, “气”又增添了更深奥玄妙的成分, 成为了品评人物道德, 精神面貌和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常出现在历代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

  “气”大致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气势, 如雄浑, 气魄等, 另一方面是指气质, 如书卷气、市井气、雅气、俗气等。不同的“气”首先反映在作者自身, 又通过作者反映于艺术作品中。

  二、关于“韵”的概念

  “韵”的原义为“和”, 《说文》中记载:“韵, 和也。”即是声音和谐之意。到了魏晋“韵”之概念进一步包含了玄学意味。它又指人物的才情、智慧、风度, 又有拟人化的意趣了。陈传席在《论中国画之韵》一文中曾如此论述:“考‘韵’字的最早使用于音乐, 其次使用于人体”。“韵”的本意指的是人的体态面容所显现的风姿仪态等精神状态。南齐谢赫最早以“韵”论画。谢赫把“韵”运用于绘画批评, 乃是指绘画作品本身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风韵, 一种包含音乐节奏似的美感。

  三、“气”与“韵”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气”常与风骨同义, 含有一种“刚正骨鲠的力度感”倾向于阳刚之美, 而“韵”的阴柔之美则是另一种极致之美。其实“气”和“韵”的关系, 是相互补益, 不可分割的, 但后人在谈论到“气韵”时。往往有所侧重, 不论重“气”或重“韵”, 都没有排斥另一方的意思, 只是由于各人的理解不同罢了。

  四、“气韵”与“生动”的关系

  对于“生动”和“气韵”的关系, 自古就有不同的观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气韵生动”的侧重点是“气韵”, 没了“气韵”就没了生动, “气韵”应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气韵生动, 必将生动二字省悟, 能会“生动”, 则“气韵”自在”, 就是把“生动”看成了主导。

  从中国绘画的发展看, 由于人文画的兴盛, 使一些画家只是沉浸于单纯笔墨情趣的欣赏, 只重视临摹, 忽视了写生, 使绘画内容失去了根植于大自然的生命力, 越来越空泛。为了纠正这些偏向, 所以有些人就提出了以“生动”为主的看法, 提醒人们不要忽视了“外师造化”。就笔者的观点, “气韵生动”的侧重应放在“气韵”上。如谢赫评论丁光“非精谨, 乏于生动”也就是说丁光的作品缺乏堪称“生动”的“气韵”。

  五、“气韵生动”的获得

  (一) “气韵生动”与笔墨的关系

  清代张庚曾作一个综合的论述:“气韵有发于墨者, 有发于笔者, 有发于意者, 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 发于有意者次之, 发于笔者又次之, 发于墨者为下矣。何谓发于墨者?即就轮廓以墨点染渲景而成是也。何谓发于笔者?于皴擦力度而自浮者是也。何谓发于意者?我欲如是而得如是, 若疏密多寡, 浓淡干润, 各得其当是也。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凝神注想, 流盼运腕, 不意如是, 而恍然如是是也”。可见唯独发于无意者, 有“天然去雕饰”之意, 才能物我化一, 浑然天成, 至此才能形神兼备, 气韵生动。

  (二) “气韵生动”与画面的虚实关系

  在中国画中还十分重视利用空白, 画面上出现的不着笔墨处, 它往往是烟云, 水面和天空的表现形式, 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气韵生动不仅表现在有笔墨的实处, 还在不着一点笔墨的虚处。前人有不少有关的论断:“人但知有画处是画, 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 全局所关, 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玄妙境也”, 可见“气韵生动”的产生也是和画面的虚实有很大关系的。

  (三) “气韵生动”与画家的个人修养

  关于“气韵生动”历代画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甚至有提出“气韵生动”是生而知之的说法。如董其昌曾说:“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 此生而知之, 自然天授。”那如果生来不具备那岂不是无可奈何吗?我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气韵生动”。首先它确实与作者的天赋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并不全是由先天生成的。董其昌虽说气韵不可学, 生而知之, 但是同时又说:“然亦有学处,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胸传其神, 自然就有了气韵生动。”由此可见欲求气韵生动, 画家必须要读书万卷以提高全面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行万里路以深入自然开拓眼界;脱去陈浊以陶冶性情除其凡俗。这正是“画当于画外求之”意。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文如其人, 字如其人, 画如其人。

  气韵生动是绘画作品艺术效果的最高要求, 统领其他五法, 也是有其他五法综合生成的, 只有作者在创作时具备娴熟的笔墨技巧, 浑厚的生活体验, 高层次的文化修养, 良好的心态于一体时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由此可见画家要想是绘画作品达到绘画境界的“气韵生动”是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 从多方面丰富自己。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张玮.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J].大众文艺,2018(19):12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