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效果历史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6 共8272字
论文摘要

  阐释学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1] 387阐释学所强调的历史实在性其实是历史与历史理解的叠加。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是当代历史文化的经典历史流传物,它代表着当代中国对西方经典美学高峰的接受和认知,同时它的文本存在形态也代表着西方理论资源在当代中国历史话语的活性形态。由于其写作出版及其接受的特殊性,使这部着作成为揭示当代历史文化记忆和体验的较为有效的文本之一。通过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内所压缩的当代文化体验记忆的阐释学揭示,可以探究西方文化的理论旅行在中国学者的接受和阐释中参与架构中国当代精神的过程,部分地呈现出当代历史文化通过美学所昭示出的时代精神轨迹。

  一、毛泽东时代与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效果历史

  检视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写作过程,从撰写《德国古典美学》的历史文化语境出发,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对当代的贡献之一就是用卓越的方式构建了毛泽东时代的美学意识形态话语,是毛泽东时代话语阐释西方美学的经典文本。这一特点是它作为历史遗留物所昭示出的理论缺陷,但从文化角度考察,它用毛泽东时代的阶级话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西方美学阐释的理论实践,回应了时代要求,传达了意识形态在美学上的折射,这是其效果历史所确定的理论缺陷,也是其理论贡献,更是建国后德国古典美学理论旅行在毛泽东时代所存在的活性文化形态。将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重新放回到生成它的历史语境中,将彰显出当时的历史文化记忆与理论形态的特殊性。

  蒋孔阳在《德国古典美学》后记中写道:“1962 年,我曾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作过一次有关德国古典美学的报告,后来商务印书馆来组稿,这就是本书写作的缘起。”[2] 419后来回忆本书写作时蒋孔阳又说:“60 年代,我改教《美学》和《西方美学》。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回到了‘自己的园地’,非常高兴。

  我先备课,写成讲稿;然后上课;然后编成讲义。恰好这时,商务印书馆来组稿,要我写一部《德国古典美学》。我答应了,就在讲义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补充。”

  [3] 401962 年起,蒋孔阳开始着手修改讲义,撰写《德国古典美学》一书,历时三年,于 1965 年脱稿。由此可知,《德国古典美学》撰写于 1962 年到 1965 年之间。当时已经接近“文化大革命”,革命的口号喊得更加强烈,凡是与西方相关的文化都被要求用无产阶级批判的立场来坚决抵制。当时复旦大学的西方美学课本身也叫做“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批判”。也就是说,成书年代的意识形态已经为书写规定了写作立场,蒋孔阳作为复旦大学的教师,也必须按照为阶级斗争的社会形势服务的要求,用阶级批判的方法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立场上深批、痛批资产阶级美学高峰———德国古典美学。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观点和立场是鲜明的,他首先从阶级对立的立场出发给德国古典美学划定了阶级性质,认为在德国古典美学形成的历史过程中“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势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这场矛盾和斗争中,德国古典美学家们,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一面的。他们代表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成为这个阶级思想意识的代言人”[2] 4~5。其次,他还从政治上否定了德国古典美学。他说:“德国古典美学的根本性质是唯心主义的,它是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相妥协的产物,因此,虽然在不少方面它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一些进步要求,但在更多的方面它却起了为当时反动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

  [2] 363既然德国古典美学不但具有唯心主义性质,而且其政治上也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助手,因此,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加以清理。最后他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研究德国古典美学的立场:“德国古典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各种美学思想和流派的鼻祖。因此,为了划清与资产阶级美学思想的界限,辨别各种伪装的假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我们也很有必要对德国古典美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批判。弄清了德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实质,对于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的美学思想,是很有帮助的。”

  [2] 59由此看来,从阶级论批判德国古典美学是蒋孔阳的基本立场,这一立场由当时的文化环境造成。当时意识形态对西方美学研究要求以阶级论出发,从无产阶级立场来批判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阶级批判的立场是对西方文化理解和解释的唯一合法立场。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就是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和批判立场下成书,这一基本立场是时代赋予他的立场。

  阶级斗争的批判立场既决定了蒋孔阳的基本态度也决定了他的书写方式。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书写方式,是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要求的鲜明书写方式,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一书写方式。从阶级批判的研究立场出发,他着力批判德国古典美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及其矛盾性,他认为德国古典美学形成于德国资产阶级要求革命的时期,代表先进历史潮流的发展,因此,能够思考和回答出当时社会的问题。但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对法国革命的双重态度一方面要求革命,一方面又害怕革命。所以他们的理论中一方面意识到了矛盾,有其进步的一面;一方面又受到阶级的局限,不敢在现实中寻找,就到人类精神中去解决矛盾。这种阶级的两面性构成了德国古典美学的主要特点。他说:“从根本上说,德国古典美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是由它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德国古典美学处在这样一种历史地位:一方面,它不满意现实,要去为改造现实而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它又没有能力去改造现实,而不得不回过头来,与现实相妥协,并在某些方面去为现实进行辩护。……他们在政治上背离了法国革命,而在思想上却希图把这一革命继续下去。正是这一矛盾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德国古典美学主要是唯心主义的性质。”

  [2] 22~24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运用阶级论的话语表达,也是它构建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的表现之一。比如最后一章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和继承”开头的一段文字:“资产阶级右翼对于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是把德国古典美学愈来愈引向唯心主义,引向反动;资产阶级左翼对于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在反对它的唯心主义方面,的确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2] 386这样的语言表述,完全是从阶级对立的思维出发,其基本逻辑是首先将思想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对立的派别,在这个对立派别当中再由唯物和唯心分成左派与右派。我们今天不会再这样认识思想对于人类的意义,仅仅把它当成思想而已,不再如此清晰地划分阶级性,也不会以政治上的阶级立场来判定思想,更不会给思想贴上反动的标签。因此,《德国古典美学》中这些话语无疑属于中国的 60 年代。

  《德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立场、书写方式、话语模式都符合当时阶级斗争形势在美学上的要求,没有超出意识形态对美学书写的管制,一定程度上用当时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思想状况。由于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产生于毛泽东时代后期的历史社会语境中,其思想表达也体现了毛泽东时代后期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特征。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中记录了这种话语在美学上的渗透,彰显出德国古典美学在中国理论旅行中的特殊时代记忆。

  二、第二次“美学热”与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效果历史

  《德国古典美学》的第二个历史文化视域由其出版经历的坎坷而形成。特殊年代的离奇遭遇,体现于这部着作的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复杂历史状况。这部着作体现着作者思想对历史文化语境的超越,也呈现出理论旅行的另一形态,更体现在特殊语境对文本接受的文化意义。

  1957 年,蒋孔阳由于发表与政治话语不相容的审美特征论、超阶级论而反复遭到批判,受到人身伤害,《德国古典美学》的撰写基本在非常的语境下完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迫害更为深入,但蒋孔阳从未放弃传播思想的努力,这样的学术精神,体现于《德国古典美学》撰写后出版的坎坷经历中。1964 年《德国古典美学》完成初稿,于 1965 年最终定稿,交付商务印书馆准备出版。此后,蒋孔阳的学术生涯进入了黑暗时期。1965 年 6 月,他到宝山罗店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期一年。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蒋孔阳被关进“牛棚”。1968 年被隔离审查,约一年。连续不断的迫害逐渐加深。与作者的命运一样,《德国古典美学》虽然进入了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计划,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便蒙尘于商务印书馆。直到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获得自由的蒋孔阳才从商务印书馆要回《德国古典美学》旧稿,并于 1977 到1978 年间对旧稿认真做了一次大的修改。1980 年 6 月,《德国古典美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回到 80 年代初此书出版发行的特殊年代,为什么《德国古典美学》在当代颇有影响?蒋孔阳在《德国古典美学》中说:“像德国古典美学这样有过巨大的影响,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的美学流派,仅仅宣布它是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应当具体地加以分析和研究,还它的历史真面目,然后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批判地加以继承,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 63因为蒋孔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态度,在精神和肉体双重摧残下仍然坚持写作,用一个学者特有的真诚守候着当代的智慧与文化,使《德国古典美学》超越了时代限制,成为当时“美学热”中最重要的美学知识传播的经典论着。着作的出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德国古典美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历史出发,深度理解和剖析了德国古典美学,判定了德国古典美学的优劣。蒋孔阳在研究德国古典美学思想时将阶级论和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将思想的演进放入生成它的历史语境中,在与当时其他派别的比较中去理解和认识德国古典美学。比如他认为整个德国古典美学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现实和阶级现实,也有其赖以产生的思想资源。德国古典美学产生在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期的德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德国古典美学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在理论中反映这种态度就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他们能够看到社会现实中的对立的双方,看到矛盾,但是却不能在现实中解决,于是就试图在思想中解决,也就有了德国古典美学既承认矛盾又要调和矛盾的理论诉求,最终为了调和矛盾,他们都指向了心灵。这里,蒋孔阳的出色之处在于没有陷入当时流行的机械马克思主义论述,随意地用阶级、唯心和唯物判断西方理论,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将理论的生成、变化放在历史时空中客观考1心二元对立论痕迹,但实际上所有通向结论的方法论却是历史时空交汇的现实。这无疑真正地贯彻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要义,真正意义上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具体地解决了我们应该如何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来批评学习并继承西方文化的代表———德国古典美学问题。今天看来,这样的结论已成公识,但在毛泽东时代后期,能够突破二元对立的机械马克思主义思想,克服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回归知识本位,是不容易的。

  其次,因为研究方法和理论构架具有独特性,蒋孔阳对德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一旦放入到新的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中去,就会新意迭出。比如,从对立的阶级立场批判出发,本来限制了蒋孔阳的学术视野,也限制了他的研究路径,但是蒋孔阳却从阶级论和社会性的关系出发,突破了德国古典美学研究中只认识矛盾不追求成因,即便追求也是从思想到思想探讨的局限。他从社会阶级论出发把大家都能看到的德国古典美学的矛盾性的原因追溯清楚,归纳出一条从社会现实不能孕育彻底的革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资产阶级对待革命态度的两面性———理论的两面性———辩证调和的理论走向———唯心主义的结果这样一条德国古典美学发展脉络,并把这条脉络贯串到整个研究中。

  第三,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能成为 80 年代美学热的经典文本,更得益于其清晰明了的知识讲解。书中对深奥难懂的德国古典美学知识的明了讲解,对德国古典美学整体脉络的清晰勾勒,对各家学说之关系的条分缕析的梳理,在当代西方美学研究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康德以其晦涩让人生畏,黑格尔以其庞大而令人仰止。蒋孔阳却以其矛盾、用唯心主义解决矛盾、辩证法这些德国古典美学家共同的特点来统一整个德国古典美学作为一个流派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又在论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充分注意他们将矛盾落实到什么问题的思考中了,在这些各不相同的问题中又是如何去调和、用什么样的方式走向唯心主义。比如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都认识了矛盾,但由于学养、对社会的理解、所处的历史时期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反映在美学中首先在提问上就各不相同。康德要证明人的认识的先天原则,认为认识是客观事物对人的主观结构的先天契合。这样他就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在主观唯心主义中契合了。而矛盾显示的辩证法就在于这种调和。故而,蒋孔阳认为康德“徘徊于经验派美学与理性派美学之间,徘徊于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2] 63。从这个观点出发,康德美学有了一个可资理解的清晰结构,其中的美学问题也就清晰明了了。对谢林、费希特、黑格尔的研究也都是非常具体和符合思想家本人思想特色的。故此,蒋孔阳在研究各个思想家的理论时既做到普遍又做到了个别,所以不但作为一个流派的解释有了少有的清晰明了,而且各个性格思想迥异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形象也呼之欲出。这样一来,艰涩的康德看起来那么亲切,老黑格尔规模庞大的体系也不会使人喘不上气,再加上清新简洁、深入浅出的笔底功夫,使阅读《德国古典美学》便是一件收获颇丰且轻松愉快的事了。

  《德国古典美学》出版于文革结束不久的 1980 年。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对人的肉体、精神的残害,人们的思想从黑暗中刚刚苏醒。当时人们对美的渴望形成了对美学研究的热情,形成了对感性、美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第二次美学热。开放的中国急需启迪心智的文化读本。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在人们从废墟中重建精神时适时出版,为人们从黑暗中寻找美和自由打开了最初的大门,也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接受西方文化的引领者,彰显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特殊年代理论旅行的存在形态。

  三、当代中国与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效果历史

  从当代中国的历史现实出发,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仍然在参与今天中国文化的理论建构。它与时代的对话集中于以下方面,构成了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当代效果历史。

  首先,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在当代西方美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德国古典美学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介绍者和文化承载者,至今仍然与当代进行对话和交流。解放后,西方美学史研究方面最早出版的是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随后出版了汝信和杨宇的《西方美学史论丛》。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是上述两本书之后,对德国古典美学介绍最全面的着作。朱立元对它的评价最为中肯:“蒋孔阳副教授的《德国古典美学》一书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是继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和汝信、杨宇同志的《西方美学史论丛》之后,我国又一部研究西方美学的专着。所不同的是《西方美学史》是美学通史,《论丛》是若干重要美学家的专题研究,而《德国古典美学》则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通史,却可以看作一部断代美学史;它不是某几个美学家的专题研究,却又可以看作德国古典美学家的专论。在我国西方美学研究领域,这一类型的着作还是第一部,值得学术界重视。”[4]

  《德国古典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阐释所作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这部着作的经典性从中国西方美学译介和评价中用时代话语带给人们最清晰明了的知识,对 80 年代人们的精神滋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使德国古典美学思想成为参与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理论资源,连台湾地区也肯定了这部着作。

  1989 年第 1 期《复旦学报》上报道了台湾对这部着作的认可:“最近,台湾谷风出版社将其(指《德国古典美学》———作者按)列入‘谷风文库’,予以再版。该社在向读者推荐时,对此书作了高度的评价:‘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叙述德国古典美学各大家的美学体系,内容完整,结构井然,全面综摄每一哲学家美学系统的论点与思想特色。读者若能通览本书,必可进入美学的德国故乡,品尝那抽象概念与美感结合的韵味’,‘它是中文世界内此一领域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好书’。这在海峡两岸涌腾着学术文化交流的今天,自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5] 111更为重要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对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影响。作为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蒋孔阳美学思想中的德国古典美学因素更深远地影响了当代美学的理论建设。对于当代中国美学来说,主观与客观的问题在当时几经讨论,但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受到机械论的影响,时时不能接受人的主观能动性,倾向于从客观性来解释美。许多美学家都试图按照潮流引导将自己的美学牢牢建立在客观基础上,比如蔡仪。但实践证明,如果不深入人类心灵和精神内部,很难解释清楚美学问题。蒋孔阳的美学也试图将自己的美学基础建立在客观历史性的基础之上,因为这是符合现实中美的状况的。实践概念引进美学,能够很好地保证美的客观历史性,更为可贵的是,蒋孔阳从实践角度深入地阐释了由人作为动力在创造中生成美的主观性因素,在阐释此部分时就运用了德国古典美学康德的理论资源。蒋孔阳中后期美学思想主要是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循环的理论整合了康德意义上的审美理论,构筑了蒋孔阳式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理论的整体结构和哲学上的框架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但具体涉及到审美和美的理解时很多都是康德的美学理论。因为蒋孔阳在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对人的定义中加入了康德对人的理解,使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集体的唯物主义理论内部,而内在地生发出了个体的人在审美能动性和心理结构方面的维度,所以,蒋孔阳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才能回答 80 年代要求人的解放和自由,要求在美学中看到人的因素,而不仅仅是物的因素的时代问题。蒋孔阳后期的美学思想将康德美学研究所得的人的内在的心理结构原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康德纯粹的唯心主义倾向,也克服了实践美学把实践的哲学基础当做美学来大谈特谈的弊端,形成了建立在作为主体的实践的人在主体与客体循环的基础上,把人的形象刻划在事物中,形成美的形象的创造论美学。也就是说,蒋孔阳后期美学思想的理论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主要的理论资源还是马克思和康德———这两个庞大人物影响了蒋孔阳建构自己的美学。

  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作为理论资源参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还包括蒋孔阳从自己的德国古典美学学养入手培养的后继者将德国古典美学内化为理论资源参与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建构。如今蒋孔阳的弟子运用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学养正在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建构发挥着作用。朱立元在《康德美学研究的新突破———曹俊峰先生〈康德美学引论〉新版读后》似乎陈述了这一事实:“曹俊峰教授是蒋孔阳先生的学生,我的大师兄。记得我们三个师兄弟的硕士论文就是在蒋先生《德国古典美学》的启迪下分别选择了康德(俊峰兄)、席勒(张玉能兄)和黑格尔(本人)。”

  [6] 139如今曹俊峰、朱立元、张玉能都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中贡献较为突出的学者,成为坚持和发展实践美学的中坚力量。

  在今天西方话语占主导,几乎湮没了我们自己的声音的文化时期,重新审视西方理论资源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及其切实的变异和发展,是有意义的。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向我们诉说了它的效果历史所显示的当代意义。它告诉我们:仅仅引进和翻译西方的文化文本是不够的,我们吸收西方文化应该立足于自我世界与自我的时代问题,借助和运用西方思想来回答自己的问题。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就是这样一部着作,它从时代的体温中,具体地展示了西方文化与毛泽东时代、西方文化与第二次美学热、西方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的历史记忆和血肉关系。蒋孔阳先生的学问和精神仍然是今天值得继承的精神财富,他的不为浮华的历史表象所掩饰、所蒙蔽的清醒和真正面对时代历史问题并用尽全力去解决的真诚努力,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 蒋孔阳.蒋孔阳全集:第 2 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3] 蒋孔阳.我与美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 朱立元.西方美学研究的新收获———评介蒋孔阳副教授的《德国古典美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
  [5] 凌风.台湾出版蒋孔阳着作———《德国古典美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6] 朱立元.康德美学研究的新突破————曹俊峰先生《康德美学引论》新版读后[J].武陵学刊,2012,(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