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国学校教育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其规模、设备、教学质量等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和提升。重点大学在全国约有一百所左右,省市重点中小学更是不计其数。虽然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教育投入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相比以前也是在大幅度地增长。此外,随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普及,识文断字基本成为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而由于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承担了整个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让家庭中的教育投资仅次于房产投资。这直接促使学校教育成为了当前中国巨大的产业。教育,举国重视。然而,国内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人格扭曲现象严重,同时留学生违反当地法律事件也屡见不鲜。我们想起“钱学森之问”不禁要问:中国教育怎么了?原因在哪里?在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中,“重分数”而轻“素质”,重“教”而轻“育”的教育方式,已经使中国的教育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如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齐备的人才,高校的审美教育急需加强和落实。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好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对象的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我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外延。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美的人性。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和对于人性的圆满来说,都是绝对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人就不能获得人性的圆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审美活动给予人精神的享受、精神的满足、精神的愉悦,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精神家园,从而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
美育影响着人们忠实于内心深处对完美的渴望。这种完美是对人生的不断体验,是对富有意味和情趣人生的追求,是以无限的爱恋和喜悦的态度拥抱人生。它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得到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的功能。
(一)狭义上的功能包括形成审美态度、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趣味。
审美态度是对待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能力,就是对美的直接感知能力,也就是对抽象的感性世界和其意蕴的感受能力。审美趣味作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并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在意象世界里对于“美”的表述。而一个人将不同方面的审美趣味糅杂成一个整体时,就形成为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位。
(二)广义上的功能包括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
人文素养影响着一个人的气质、气韵等品质。然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将美育寓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之中,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能够事半功倍。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在培养学生对美育的热爱,通过体验美育与自然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以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使之获得积极向上的自我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助于人格的完善,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然经受良好的审美教育的熏陶。反之,一个人品低劣的人其审美修养必然是缺失或不足的。
三、加强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增强审美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要引导学生以“美”的标准和规律去探索,甚至改造其主观意向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句话肯定了提升审美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一方面需要引领他们去探索生活中的大自然的美,培养他们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要在不断提高其艺术生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二)提升审美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想要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需要具备对美的敏锐感知能力。然而感知能力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靠在教育中获得理论知识,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并通过切身感知使理论丰满成熟。其次,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审美鉴赏有三步:辨别、理解、评价。辨别是关键也是基础,而理解则是深层次的分析,是审美鉴赏的核心。当审美鉴赏有了一定的水准时,则可以进行评价,这是对审美的升华。再次,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这不仅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发挥个人的个性特点,提高对于“美”的心理素质,更是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不断丰富潜在的内在美,塑造富有个性和良好修养,有完善品格的当代优秀大学生。
(三)丰富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是审美教育的起点,审美教育即源于生命体验。生命是审美的本源,审美来源于人的生命活动,来源于人的实际生活,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感悟却是人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艺术来源于生活,然而生活本身并不能自发上升为艺术,生命体验作为中间部分连接着审美和艺术。审美主体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体验去感悟生命,而不能灌输和强迫。
审美教育以教师和学生的原有生命体验为根本,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带着原本的生命体验进行交流,教师不能机械地用自身或教科书的主人翁的经历和体验来替代学生自发自主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要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获得美的途径和方法,由学生自己去体验。美的传递过程也是生命体验的过程,生命体验贯穿审美教育的整个过程,能够推动审美教育走向超越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反过来,审美教育也能唤醒和提升个体的生命体验。
然而,由于当今物质社会步伐太快,使审美教育成了摆设和敷衍,只是“教”人成“材”、成“器”,而不是“育”人“育”“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了技能,忘却了情怀。它只让人拥有生存的技能,却失去了对生活的思考。这样的审美教育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精神的匮乏和幸福感的缺失。审美需要依靠引导和体验,而不是说教和灌输。
审美教育缺失生命体验会带来审美个体疏离生命体验和审美个体的人性被压抑。导致这样的原因是由于学校对审美教育地位的认识偏差,和学校审美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以及教育者自身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素质的缺乏。
(四)创新美育教学实践。
审美教育要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来检验。美育教学的实践内容包括:丰富人文艺术知识,培养人文艺术精神,鉴赏人文艺术作品。通过这些可以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积极发现生活中发生的新问题,并富有创意地解决的无限活力。审美教育能够激发和丰富个体生命,培养自觉的创造价值意识,使之对于创造有无限的热情,对于生活的大小事务都具有高度的灵敏和不竭的创造力。
四、审美教育在教学课程中的体现。
(一)在基础课中的体现 .
在高等教育的基础课教学中,审美教育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过程周期长、效果慢,但却是润物细无声日积月累的过程。审美教育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学生在基础课程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必然有益于促进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在专业课中的体现。
在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中,美育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汲取不同时代美育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与此同时,将之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学生的作业作品才能体现长期美育的成果。美育与专业课的关系相当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只学习专业课程而没有进行长期的审美教育,作品将是无本之木,不具有生命力的。唯有进行长期的审美学习,作品才具有内涵。因此美育课程在学校教学体系中,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借鉴、互补渗透,才能共同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五、结语。
加强高等院校审美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也与国家前途和民族素质息息相关。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养和完善人格的人才,需要不断努力、创新继续加强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庞跃辉。大学生审美教育与人格优化[J].美与时代(下),2009,(07):14-16.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陈博。审美教育与完满人性的塑造[J].美与时代(下),2011,(05):121-122.
[4]陈春玲。浅议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J].美与时代,2006,(03):90-91.
[5]杨运来。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J].美与时代(下),2009,(0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