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与美学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3784字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关注,让人们对于生态的理念理解越来越深刻,人们对于生态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同时,此观念也进入到城市建设领域,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生态城市可以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将美学纳入生态城市建设中,使其在生态的理念下与美学哇没结合,凸显生态城市之美。生态事成美学的探讨能够让人们对于自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人类生态意识的唤醒进程,为构建美好的家园增砖添瓦。

  一、生态城市美学简述。

  生态城市的英文名字被称为Eco?city,其指的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健康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等概念的结合体。生态城市将这些概念集合在一起,让其为人类的城市建设展现其内在优势,并将其内在的深刻内涵与城市建设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生态城市美学是城市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历史性的学术命题,也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深刻思考,是从古典美学向后现代化美学深入认识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古代便有生态美学的思想。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老庄思想中的“万物归一”等,都是朴素的生态美学思想,其将自然与人合而为一,阐述了其中的密切联系。美学思想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并不少见。比如,其建筑物建设中所强调的自然与居住环境的和谐共处,强调绿色环保理念下的建筑建设等。随着我国自然环境的恶化,大气污染的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城市美学建设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所唤醒,并在生活的点滴中得到体现。

  二、中国传统生态城市建设中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中国传统城市生态美的主要形态--山水美

  大自然在传统城市生态美的表现中最为突出,其也正是印证“天人合一”思想的典范。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天指的便是大自然。大自然中的山、水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中国传统城市生态美将山与城市相结合,其可以分为壁、峦、峰、岩等结构,如同古代房屋中的轩、榭、堂、舍等。古代人们生活的“城市”与山水的衔接最为紧密,人们希望生活在既喧闹又悠然的自然环保的城市之中。考虑到山水在中国传统城市生态美学思想的运用,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建筑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在进行地理位置选取的时候则优先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势,力求做到山中有水,水中有屋,屋中有自然,使之得到一种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共存统一。

  (二)中国传统城市生态美的典型体现--园林美

  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传统城市生态美的另一典型,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相携相生的的表现。其将园林美景纳入到房屋的建设之中,让居住者足不出户即可感知到园林美景的视觉享受。古代园林的设计正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典型表现,园林中无论是对亭、楼、台、阁的建造,还是对假山、池水的构建,均是对自然环境模仿。无论是皇宫的大型建筑,还是江南水乡的园林设计,都是对大自然的形象描绘。中国园林的南北设计有所不同,北有大型宫苑,南有私人宅园,人们所追求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化表现,在园林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思想的体现,对于当今的生态城市建设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三)传统民居的生态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也同样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观察,可以发现,传统民居的具有内外两层设计结构,其内部结构讲究人的居住,注重人居住环境的私密性和个性化;外部空间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往来。但是,无论内部格局还是外部环境,其注重的是一个自然环境的构造。中国人讲究“中庸思想”,因此,在进行民居设计的时候,则非常注重“居中”,坚持以“中”为核心,一般的山水景致也同样归置于房屋的“中部”建设,以山水形成中心。正所谓“居中则得以控四方,得地势之利”,从而达到居住生态的平衡。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工业城市的建设是利国利民、千秋万代的大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城市的建设同样需要生态城市的构建,生态城市的构建是工业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城市建设能够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

  当前,我国的城市已经达到迅猛发展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比如,水污染、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污染不断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给城市的发展带来阻碍,使城市社会功能的实现大打折扣。但是,实现一个具有生态特色的城市,建立一个与自然共存的城市,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建设使人与自然的矛盾得到缓解,建立城市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平衡。这是城市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建立生态城市,才能让城市建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并在健康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

  (二)生态城市建设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

  绿色生产狭义是指环保产业的生产力因素及系统;广义是指无公害、无污染的生产力因素及系统的总称。构建生态城市能够促进我国社会高科技的发展,促进绿色科技的进步,从而使城市的整体素质、形象得到提升,使我国的城市发展更加具有竞争力,能够与世界强国市场形成更有力的竞争局面。从国内外的社会发展来看,未来的城市发展,必然是生态环境的发展,必然是生产资源的争夺,城市的发展只有将其与自然环境进行结合利用,才能让城市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吸引更多的资金进行产业投资,吸引更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常驻。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更与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

  (三)生态城市建设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生态城市的建设从国家层面来说,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从人民生活层面来说才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增长,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衣食住行”的要求,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从数量型转变成为质量型,从物质需求转变成为惊声世界的满足,从仅仅对所生活的室内空间转变成为户外的需求。生态城市的构建正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满足人们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与自然相拥抱的要求和对居住空间的标准。

  (四)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经济跳跃式发展。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保护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能够让人们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让人们更加自觉地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保护,同时,生态城市的构建也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城市的全面进步。一个城市要达到可持续发展,要进行现代化的融合,必然要发展其生态文化的建设,构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这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四、中国现代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

  (一)山水入户。

  中国自古便有将自然融于生活的传统理念。因此,中国现代生态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同样需要将这种理念得以延续。将居住空间中融入自然景色,将自然景色与生活空间相融合,从而达到生态城市建设中富有自然美景,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活动,带个人们身心愉悦的精神享受。这种山水入户的美学思想必将成为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

  (二)居住空间的园林设计。

  现代生态城市发展的另一方向则是将园林思想纳入到城市建设中,让城市具有园林的感觉。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大力扩展公园面积,大部分城市已经实现了公园的开放化,这正是园林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表现。让现代化的“园林”与人们的生活比邻而居,让人们仅仅在生活的附近即可以享受到世外桃源的感受,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其未来努力的方向。

  (三)可续合理利用资源。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每一份资源的使用都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保证资源在建设中能够发挥其最大功效,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短缺已经开始被很多人所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在生态化城市建设中,同样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城市建设符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标准。因此,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是生态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五、结语。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对城市建设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关注,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努力。生态城市建设代表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将美学思想加入生态城市建设之中,代表了人们审美的要求,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使生态城市建设更好地为人类打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空间,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品质。生态城市美学思想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必将为人类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城市,让人们在现代化生态城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徐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美学研究--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51-52.

  [2]吴佩君。生态美学之规约--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美育观的培植[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3):192-194.

  [3]李和平,薛威。基于传统美学语境的西南山地城市空间建构[J].城市规划,2015,(05):68-75.

  [4]邓志文。城市空间美学二维建构--以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为考察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90-95.

  [5]曾丽琴。空间理论中的生态美学观--以大卫·哈维与爱德华·索亚为例[J].北方论丛,2014,(01):127-130.

  [6]黄伟先,许科。关于建设美丽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的思考--基于城市生态美学视角[J].传承,2014,(04):98-100.

  [7]周伟业。城市生活与城市美学--从病态城市到生态城市[J].美与时代(上),2012,(06):9-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