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与数字化保护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高凤妮;郭永恒
发布于:2020-04-20 共6988字

  摘    要: 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其中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其特殊性,而且其商业价值似乎也未被发掘,所以对其管理和保护比较滞后。这也造成了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依然存在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经济收入不稳定、陕北各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低以及保护与传承的智能化程度待深化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利用大数据可以全面提高社会认可,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提升陕北各地区的互联网普及度以及持续深化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智能化程度,把互联网合理运用到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关键词: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互联网; 保护传承;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称谓,英文一般用folklore表达。国内于2014年9月2号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所称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族群或者社群内不特定成员集体创作和世代传承,并体现其传统观念和文化价值的文学艺术的表达。因此,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陕北地区的某个群体创造出来并世代传承的体现陕北传统观念和文化价值的文学艺术的表达。

  一、互联网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文化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域及不同的群体孕育不同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国已认识到互联网对保护民间文学作品的必要性。我们国家近年来也意识到互联网对保护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数字化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这对于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与传承来说意义重大,对维护各民族安定团结也意义非凡。互联网对保护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创新性的继往开来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由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祖祖辈辈创造出来的艺术表达形式。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被无数次地加入新鲜血液,使得陕北文学艺术作品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为人们所熟知。依托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新也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输出形式进行了创新。比如以往陕北民歌只能依靠电视和演出等传统方式进行输出,效果有限且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低成本高效能的4G网络和智能手机已经取代传统的输出方式,获得大多数人的青睐,让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手机客户端。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与数字化保护
 

  (二)确保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合理开发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目前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挖掘。某些不良商人为了获得利益,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大肆地进行开发,比如不标明作品的出处或者擅自更改出处、随意使用陕北民间作品或者将作品稍作修改之后印在商品外包装上、以作品为噱头炒作和包装明星等行为,这都是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使用。因此,为了让陕北民间文学艺术的作品得到合理的使用与发展,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去规范和杜绝这些现象。比如广大网友可以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不合理使用进行监督,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去规范和杜绝不合理的使用行为。这在互联网没全面普及之前是无法做到的。

  (三)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进行异地交流

  互联网时代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交流模式与其以往的交流模式大相径庭。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往的交流模式因互联网的不发达而极容易限制在某一片地区,无法与其他地区进行文化交流。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因客观条件的不同,各地的人们加入了不同的元素,因此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陕北各地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今互联网的便捷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陕北各地的民间文学作品可以进行异地交流,不再单一地局限在某一地区,这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推陈出新是有好处的。

  二、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由陕北地区的某个群体长时间的生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它能反映黄土高原地域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通过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了解这个群体,因为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反映特定陕北人这个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和价值观。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但是综合来看还是能总结出一些共性。一般认为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以下特征:

  (一)创作主体的群体性

  群体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宗族、民族等社会群体的群体中,因为其具有相同的生活背景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成,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陕北人这个群体的共同生活创造了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能反映特定民族或群体很多相同的东西;另一方面,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创作、宣传和继承都离不开陕北人这个特定群体。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生在群体,不能脱离群体独立存在,脱离群体就意味着它的消失。

  (二)作品的地域性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自己的“乡土”。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区域的地域环境和自然环境决定了这个地域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这些地域环境,就没有群体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例如,陕北民歌,陕北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百里山川也孕育了陕北人乐观豪放的性格。因此,陕北民歌的曲调和演唱风格很有陕北的特色,可以体现陕北人的豪迈性格,这就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区域特点的具体表现。

  (三)作品的继承性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是一次性的“发明创造”,而是一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的共同创作。这让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更符合特定时代,这样的继承发展也反作用于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使很多年轻人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有潜在的兴趣。比如陕北秧歌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就已经形成,随着时代更替,陕北秧歌的形式也不断更新发展。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许多年轻人就加入秧歌的队伍,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秧歌戏。这就是典型的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继承。

  (四)作品的创新性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继承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的创造,人们总是能让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适应于他们的时代,适用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新的作品。但这个创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核心内容是不变的。以陕北说书为例,陕北说书最初是由盲人表演的,经过通过不断创新,后来发展成了视力正常人进行表演。这就是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新。

  三、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数字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数字保护现状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陕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北的名片,是外界了解和研究陕北这块土地的窗口,因此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陕北人心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榆林和延安政府也积极致力于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数字化保护,但是目前看来还是远远不够。

  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大融合的时代。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各种文化依靠互联网的强势输出,占据了人们文化青睐的很大比例,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居然陷入无人买单的尴尬境地。脆弱的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老传承人掌握的技能正在逐渐消失,年轻人没有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这使得很多陕北民间文学艺术面临灭绝的危险。例如陕北说书,毫不夸张地说,在陕北文化中是百科全书式的存在,在前几代陕北人的生活中相当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电视和电脑,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方言限制等原因,陕北说书渐渐被人遗忘,很多年轻一代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陕北说书”这一民间文学艺术形式。

  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省份,一个主打“文化牌”的省份,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数字化程度低,甚至有的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面临灭失的危险,这些现状令人唏嘘不已。举一个例子:在2015年播放的陕北作家路遥写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同名电视剧,这是对陕北和陕北文化的一个极佳的对外宣传的契机,但是,主演们在剧中的陕北话并不标准。《平凡的世界》热播之后,陕西的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这部电视剧由我们拍摄的话效果会更好(实际是上海一家公司拍摄的)。早在八十年代,路遥先生的这部巨着就发表并广为流传,而这部电视剧却不是陕西的公司拍摄,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有这么高的的商业价值,但是重视不够,更不用说那些商业价值低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了。

  (二)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数字保护面临的问题

  1. 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目前社会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可程度依然不高。如网络歌手改编演唱了许多陕北民歌,但没有引起广泛的反响,让听众觉得这只是陕北人一种特有的表达形式,很难对其产生共鸣。这就说明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数字化程度远远不够,没有去继续迎合市场的意识。社会认可程度不高导致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就难以在除了陕北地区以外的地方生存,相关部门和从业者也就谈不上将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推广出去这一说。这就形成了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只能在扎根黄土高原地区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其发展和传承。

  2. 陕北各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存在差异

  陕北地区与晋陕蒙交接,整体处于黄土高原之上,海拔800~1300米。除了个别城市处于辽阔的风沙草滩区以外,大多数地区处于沟壑纵横大小各异的黄河冲击平原区。由于天然的地形地貌所致,施工难度过大,有效的移动网络信号塔数量远远不够,再加上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因此陕北各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偏远地区还停留在3G网络时代,甚至农民的手机相当一部分还是以打电话发短信为主的非智能手机。这就给通过互联网让创新后的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走进每个家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同时导致陕北各地区通过互联网进行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迥然不同。

  3. 经济收入不稳定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享誉全国。然而,当陕北民歌被越来越多人了解的时候,相关从业者却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收入,导致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专职从业者数量一直捉襟见肘,很多从小学习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人半途而废,另谋生路。正如前文所言,真正掌握原生态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从业者一定不是那些靠改编而火的网络歌手,而是很多不知名的传承人。但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力去通过自己掌握的手艺去换取对等收入,这也就给人留下一旦专门从事相关职业日常生活就难以为继的第一印象,有潜力传承的年轻人也就不会去继续专门从事陕北民间艺术作品的相关职业。对此,尽管陕西省各级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但补助金额总体偏低,特别是市县级的补助额度,这对多数非遗传承人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4. 保护与传承的智能化程度待深化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在作品的保护与传承上进行更多的创新。但就目前所见而言,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传承上并没有与时俱进,传承方式还是停留在之前的“人传人”,传承效果十分有限,极易造成失传。而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相比传承方式有了较大进步,不止停留在电视节目的宣传,各个互联网客户端也成为宣传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新途径。但对于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长远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如果不能将互联网技术与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与传承更好更合理的结合,那么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发展将难以突破瓶颈。因此,将互联网的先进技术与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结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和传承路径

  (一)利用大数据全面提高社会认可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无形的资产。首先可以利用大数据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受众群体的潜在兴趣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兴趣点在客户端进行推送,类似微博、微信的广告推送,这对于提升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本文认为公众与相关从业者和传承人缺乏直接交流也是导致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对此,当地政府应该着手成立专门的组织或者协会来作为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日常运营组织。具体而言,该民间组织或者行业协会应该紧跟时代潮流,适当迎合市场,净化作品内容,让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示众。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多组织公益活动,让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其形象。当地权威媒体可以利用类似快手、抖音等现在炙手可热的网络客户端进行直播,让传承人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这样既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了宣传,也增强了公众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可程度。

  (二)提升陕北各地区的互联网普及度

  提升陕北各地区的互联网普及度,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提高重视程度,投入人力财力对偏远地区进行移动网络普及,争取按计划让各地区全部进入目前国内普及程度最高的4G网络时代,达到4G网络的零死角全覆盖。其次,政府决策者应联合三大电信运营商制定4G网络进山区的优惠政策。参考当年全国力推的家电下乡政策,政府可对山区居民够买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智能手机进行大力补贴,让山区居民人人可以买到能够负担起的智能手机。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可以针对山区居民推出资费足够低的消费套餐,让山区居民可以用得起智能手机的4G网络。最后,三大电信运营商可以以村为单位对智能手机的使用进行公益帮扶,主要针对一些上了年纪、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弱的老人们。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再当地有名气的陕北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人和当地官方媒体参加,这样也可增加认可程度。

  (三)通过互联网渠道增加经济收入

  保证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的收入来源需要动用政策的力量。首先,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福利政策,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业者和传承人的待遇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这样很多人就可以专心从事这个行业,把自己掌握的传统手艺做精做强。其次,需要有一个类似行业协会的统一组织来进行管理。如以前民间的传承人只能分散的进行演出,且大部分演出不是那么正规,所得报酬十分有限,经济来源也不稳定。而有了统一的组织以后就可以把这些传承人集中起来,联系各种演出,这样就不存在演出不正规的现象,经济来源也会相对稳定许多。最后,可以利用好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如陕北剪纸艺术,相关部门可以投资网红主播与其进行直播,不仅可以带动剪纸艺术从业者的收入,也可以挑起观众对奇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好奇心,让观众知道陕北不止有陕北剪纸一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这样既宣传了陕北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带动一部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保证了收入的稳定性。

  (四)持续深化保护与传承的智能化

  当前时代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传承的创新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在欧美日韩文化对中国输出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目前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承依然是靠传统的“人传人”,耗时长且传承效果不佳。如陕北民歌就是依靠“人传人”来进行传承。因此陕北民歌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对陕北民歌进行改编,加入流行元素,由影响力广泛的歌手进行翻唱,然后发布在各大网络平台,由翻唱人去参加各种音乐节演唱会等,这样陕北民歌就会得到更多人青睐,传承创新难的问题也会得到缓解。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大力宣传就是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而深化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的数字化则需要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5G技术。零延迟全息投影是5G技术中的一个经典场景,本文认为可以利用该技术把前人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等演示出来,然后在类似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传播,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这样既很好地宣传了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对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数字化程度的深化。另外,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可参考近年很火的故宫宫廷文化的宣传方式,和各大品牌联名,衍生周边产品,获得大量的关注度,但该方式投入资金过大,存在得不偿失的风险,在可操作性上仍有待商榷。

  五、结语

  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陕北黄土高原的群体世代相传、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晶,它是特定群体的精神归宿,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文化创新和发展。将互联网运用到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与传承中不仅意味着对陕北传统文化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对陕北人群体精神家园的维护。本文介绍了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数字保护现状目前的困境: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经济收入不稳定、陕北各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低以及保护与传承的智能化程度待深化。然后从互联网视角出发,提出利用大数据可以全面提高社会认可、互联网技术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提升陕北各地区的互联网普及度以及持续深化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智能化程度。合理利用优秀的互联网技术,适当地迎合市场对于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发展和保护传承意义重大,这将使陕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与传承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越,张宁.论数字媒体视野下的非遗传承人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4-5.
  [2] 秦璇,李秋萍.试析新时代文化建设语境下艺术管理的发展路径[J].艺术管理(中英文),2019(03):66-71.
  [3] 苏喆.《民间文化传统中的知识产权》,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12年7月1日.
  [4]成萌.陕北说书[J].曲艺百科,2012年5月.
  [5]李香平.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管理主体研究[D].湘潭大学,2016.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原文出处:高凤妮,郭永恒.互联网视角下陕北民间文艺作品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20(07):269-27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