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苏东坡人格魅力的内涵与文学表现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付景芳
发布于:2020-12-30 共8108字

  摘    要: 一代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四十余年,曾经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写下多篇亭台楼记类文章,并且通过这类亭台楼记展现了其人格魅力,具有非常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为更深入地挖掘与弘扬东坡文化,本文从苏东坡的六篇亭台楼记入手,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创作背景,探寻苏东坡人格魅力的内涵与文学表现。

  关键词: 亭台楼记; 思想内涵; 人格魅力; 苏东坡;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曾这样说:“建筑是对一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确实,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类建筑物,是古代的先贤们根据自己的学识、才华和思维设计建造的,其主要作用在于送别、休息、远眺、谴怀、赏景等。在众多文人墨客的文化熏染之下,亭台楼阁已经超越了建筑物本身的局限,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苏东坡是北宋的大文豪,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又是一位瑜伽修行者、一位佛教徒;他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位巨儒、一位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又是一个酒仙、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厚道的法官,同时又是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是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又是一个小丑。林语堂先生认为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可是他的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多样性的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然而造化弄人,东坡先生一生命运多舛。也正因如此,他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写下不少的亭台楼记作品。其中有六篇亭记非常值得玩味,而且有意思的是,从应邀而作的《凌虚台记》到主动请缨而写的《遗爱亭记》,作者以亭记事、以亭说理、以亭言志、以亭寄情,全面而深刻地记录了苏东坡人格魅力的发展轨迹。

  一、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及其思想内涵

  亭台楼阁属于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轩、榭、居、苑等。中国传统建筑类的亭台楼阁既是诸如凉亭、台榭、楼阁等精巧装饰性园林建筑的总称,也泛指各种供游览、休憩的建筑物,也可做“亭台楼阁”。其中的“阁”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指那些建构在高架的木构平台上的建筑,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逐渐与楼趋同了,并成了“楼阁”。

  亭台楼阁多依山傍水而建,是古人文化生活的承载。在古代的建筑风格里,亭台楼阁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理念,体现出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性质,既可使用,其本身又称为景点。因此,众多的亭台楼阁因诗人词人的文章而享负盛名,与此同时,诗人词人也在其文章中赋予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如坐落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鹤楼、坐落湖南岳阳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坐落江西南昌赣江东岸的滕王阁。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使岳阳楼不再局限于山水之间,而在于超越个人认识局限的高远境界;王勃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赋》)从此滕王阁不再孤立江边,而是渗透着美好的进取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苏东坡人格魅力的内涵与文学表现
 

  北宋文人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深厚的学识修养,通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加之丰富的人生经历,因此北宋的亭台楼记中也流荡着一股独特的旷达之气。北宋是亭台楼记的全盛时期,不但作品众多,而且超越前代,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苏东坡是北宋命运曲折的大文豪,他的多篇亭台楼记早已成为经典,除了其文辞优美、情感真挚等原因之外,更是通过这些亭台楼记展现了东坡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苏东坡的人格魅力特征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词语源于希腊语Persona,最初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变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人格特征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禀承的内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简言之,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人格魅力则指个体的人在性格、气质、道德品质、能力等方面具有的能够吸引人的特有的力量。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然而面对生命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超然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超凡的人格魅力,近千年来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苏东坡身上融合了诗仙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质、诗圣杜甫执着坚守的忠义气魄,还有诗王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气派、隐士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先生这样评说苏东坡:他是旷世的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中国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自己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着精神,超然物外、达观自我的旷逸气质,诙谐天真、热爱生活的盎然情趣,从容不迫、闲适优雅的潇洒风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又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永恒不朽的苏东坡(《评说唐宋八大家》)。具体说来,东坡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真诚质朴、热情直率的性格;从容优雅、旷达融通的气质;手法多样、勇于创新的能力;仁民爱物、坚韧忠诚的品德。

  三、苏东坡的亭台楼记

  (一)任凤翔判官时期的《喜雨亭记》《凌虚台记》

  1.《喜雨亭记》。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苏东坡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在凤翔任职期间,曾几度遇到严重的旱情。苏东坡是一个好官,他极其虔诚地履行祈雨的职责,每当旱情来临之际,必当忧心如焚,撰写出一篇篇字字含悲、情词恳切的文章。他在《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中写道:“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唯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嘉佑七年(1062年),苏东坡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作为休息之所的亭子。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及时雨,苏东坡怀着无比快乐的心情,将他新近建成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写下《喜雨亭记》。

  文中写道:“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以亭阁楼台为题的文章,往往总要或多或少地描写亭阁楼台本身或它周围的景色。此文则不然,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处处不离乐字。文章没有对这座新建的喜雨亭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对亭子周边的景色,也只字未提,单抒写喜雨之情。全文紧扣“雨”字,先从亭的命名原因写起,接着记叙建亭过程,然后点出“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的主题,最后以歌咏作结,不仅显示出逻辑推理的力量,而且避免了行文的枯燥无味。

  2.《凌虚台记》。

  还是嘉佑六年苏东坡出仕,任凤翔签判。到了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时任凤翔的太守陈希亮在府衙后园修建了一座可供游赏的楼台,名为“凌虚”,求记于苏东坡,于是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作此文时,刚刚踏上“仕途”只有两年的苏东坡,年轻气盛,胸怀固国安民的宏大政治抱负,主张为政应有补于民。但在他看来,凌虚台的修筑却无补于民,这与他积极进取的政治主张相违背,因此文章字里行间暗含着讥讽的笔调。由于陈知府深爱苏东坡,苏东坡不解深意。竟然借题发挥,表达心中不满。他说:物之费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陈公一字不改地将文章刻石立碑。后来苏轼回忆这段往事,说“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矣”(《陈公弼传》)。

  从上述两篇亭记可以看出,《喜雨亭记》喜形于色,情感外露,全文突出在一个“喜”字;《凌虚台记》则通篇未正面描写高台的客观外在形态,而只专心回顾“其未筑之时”,畅想其将来之势,避实击虚,用过去、未来的“不可知也”来反衬现实的“不可恃”。以虚写实,托台言志,曲折表达自己的讥讽之意,实在是幼稚的高明。

  (二)任密州太守时期作《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与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显然要艰苦和寂寞多了。熙宁七年(1075年),政局初定,思想的苦闷解除了,精神也就满满安顿下来。他在官舍庭院之北,发现一座废弃的庭院,派人砍伐树木,稍加修葺,建成了一处“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的可以登临远眺的休闲胜地。苏辙听说,特意为这座亭子取名为“超然台”,苏轼因此作《超然台记》。

  文中写道,“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这篇文章意在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无所希冀,无所追求,就不会有什么烦恼,就能成为一个知足者常乐的人。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始终,叙议结合,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和失意之情。这一时期的苏东坡,重读《庄子》,心中时时豁然开朗,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并且融入了他为国效劳不坠青云的雄心壮志。此文在写作上融议论、抒情、描写于一炉,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倾注了作者的生活情趣,有飘忽“超然”的意绪。

  (三)任徐州太守时期作《放鹤亭记》

  《放鹤亭记》。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时苏轼知徐州。和密州相比,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徐州东南两里处,有一处名叫百步洪的游水胜地,还有城西二里地与百步洪遥相对应的云龙山,此山蜿蜒如龙,山上云腾雾绕。苏轼和朋友经常去游玩,结识了隐居山上的道士“云龙山人”张天骥。张山人闲云野鹤,深得闲居之乐。曾于山上风景绝胜处修建一座亭子。他还养了两只白鹤,每日早起,便去亭中放飞。苏东坡十分向往这样的生活,他写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他感叹:“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此亭记运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写出了隐逸者信然自适的生活图景和不为时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写鹤亦是在写人,文中形象生动的写景,着笔于“鹤”,写鹤的“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却是借鹤描写山人超尘出世之姿。这一时期的东坡先生蓑衣芒鞋,抗洪抢险,公务繁忙,责任重大,向往闲居。“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可以看出苏东坡对隐者的态度是欣羡的,表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叹羡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后的自我解脱的思想。

  这一时期的苏东坡在徐州抗洪水、建黄楼,游水百步洪、登临云龙山、填词燕子楼。随着人生阅历的逐步增加,人生思考的逐步深化,思想也日益成熟,他的人格魅力也在逐步发展。

  (四)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作《雪堂记》《遗爱亭记》

  1.《雪堂记》。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二月,苏轼贬谪黄州第二年,因生计艰难,老友马正卿向黄州府求得黄州府衙东边“故营地”五十余亩,给苏轼耕种,即东坡,苏轼从此自号“东坡居士”。次年一月,苏东坡于东坡下得废园,他在废园建堂,因堂成时正逢大雪,遂名之为“雪堂”,写下《雪堂记》。

  文中写道:“雪堂之上兮,有硕人之颀颀。考盘于此兮,芒鞋而葛衣。挹清泉兮,抱瓮而忘其机。负顷筐兮,行歌而采薇。吾不知五十九年之非而今日之是,又不知五十九年之是而今日之非。吾不知天地之大也,寒暑之变,悟昔日之癯而今日之肥。感子之言兮,始也抑吾之纵而鞭吾之口,终也释吾之缚而脱吾之鞿。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苏东坡黄州作品集》)但尽管如此,东坡先生的内心仍时时激荡着痛苦和矛盾。他在出世与入世的路口徘徊而举足不定;他痛恨“此身非我有”而想寄余生于江海,现实却又紧紧把他拴系;他想筑堂养性,内心偏又有一股汹涌澎湃的豪情,于是旷达之情日渐浓厚。

  2.《遗爱亭记》。

  苏东坡谪居黄州的时候,黄州太守徐君猷,因为敬佩其品节,俩人一时成为挚友,经常诗酒相酬。城南有座寺庙叫做安国寺,寺里竹丛之中有座和尚修建的小亭。每每闲暇之时,他们相约来安国寺,坐在小亭里,说古论今,甚为惬意。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重阳节前后,徐君猷罢任要离开黄州赴湖南上任。苏东坡感念自己遭贬谪来到黄州后,时时得到太守照顾,先借他临皋亭安身,又拨给他土地养家,还经常请他喝酒品茶;而且太守为官清廉,有益乡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苏东坡便在继莲为竹间亭请命名时,取名为“遗爱亭”。徐君猷罢任时,恰值眉山人巢谷(字元修)来黄州,教授苏东坡苏迈、苏过。巢谷通过苏东坡与太守徐君猷认识,徐太守请巢谷为遗爱亭作记,苏东坡乃代巢谷而作《遗爱亭记》。

  文中写道,“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这篇《遗爱亭记》以亭记人,人亭一体,交相辉映,见亭见人见自己,是苏东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黄州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时至今日,湖北黄冈有一座苏东坡的主题公园——遗爱湖公园,已经成为了古城黄州这座有着“文赤壁”美誉城市的名片,这正是东坡先生的遗爱。

  这一时期的苏东坡作为犯官贬谪黄州,在不幸之中又非常幸运。放浪山水,交友泛游,开荒种地,黄州的恶劣天气,经常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佛老思想的接触,怡然自得的气质,巅峰的文学创作,集中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最终造就了一个独特人格魅力的苏东坡。此文中赞扬徐君猷为政清静,对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有所肯定。如果说,年轻的苏轼还有些率性,那么被贬黄州的苏东坡经过四年多的历练,已经达到了超然物外的旷达境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已臻于成熟。

  四、苏东坡人格魅力分析

  (一)人格魅力的基石——真诚质朴、热情直率的性格

  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真诚质朴、热情直率是东坡先生一以贯之、没有改变过的秉性,也是他可爱可亲可敬的原因之一。凤翔时期的东坡先生第一次出仕,初涉仕途,率性而为,喜乐随性;这一时期的苏东坡,少年得意,真情率性,简单质朴。所以他的《凌虚台记》中稍有讥讽之嫌,以致后来悔矣;其《喜雨亭记》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苏轼通过对“喜雨”的抒写,表达了与民同乐、体恤民情的思想感情。徐州时期的东坡,忙于政务,面对放鹤的张山人,毫不掩饰的流露出羡慕之情;黄州时期的东坡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建成雪堂,也不无自夸之感。想讥讽就讥讽,愿开心就开心,有羡慕就羡慕,能自夸就直夸,如此种种,真诚外露的性格,构成了他人格魅力的基石。

  (二)人格魅力的框架——仁民爱物、坚韧忠诚的品德

  密州时期是东坡先生第一次担任一把手,密州对于他的意义非同寻常。熙宁七年(1075年),40岁的他,正是决心要干一番事业。可是新到密州之初,即遭逢大困境,蝗灾、旱灾、匪患交相为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公私匮乏,民不堪命”。加以“新法严密,风波险恶”,百姓“剥啮草木啖泥土”“饥馑疾疫靡有遗”“流殍之余,其命如发”,其逃亡,弃婴者随处可见。值此“岁凶民贫”的严重景况,苏轼感到“力所无如之何者多矣!”压力极大,这无疑是对苏轼任太守的一次严峻考验。经过苏轼一年的不懈努力,密州的各种灾情基本得到控制:“吏民渐相信,盗贼狱讼颇衰”。苏轼本人也感到轻松愉快,“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他高兴地说:“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四月到任,七月就碰上澶州黄河大堤决口,淹没四十五个州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夜闻沙岸鸣瓮,晓来雪浪浮鹏鲲”,一时间全城百姓惶恐万状。就在这危急关头,苏东坡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且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他本人也亲荷畚锸,布衣草屦,“庐于城上,过家不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徐州保住了,徐州的百姓保住了。密州和徐州的历练,更是锤炼了东坡先生仁民爱物、坚韧忠诚的品德,形成了他人格魅力的框架。

  (三)人格魅力的砖瓦——风格多样、勇于创新的手法

  东坡先生作为一代文豪,在土木建筑方面多有涉猎,留下许多造福后世的建筑工程,他的亭台楼阁在具体的建造中也是勇于创新。如《喜雨亭记》中的喜雨亭是为老百姓祈雨而建,《超然台记》中的超然台时在废弃的旧基上建成,《雪堂记》中的雪堂是在废弃的旧营地为自己和家人建造的生活起居场所。东坡先生不仅在亭台楼阁的地理建造上有着超凡的创造能力,而且在亭台楼记的写作上更是手法多样。如《凌虚台记》以虚写实,《喜雨亭记》直抒胸臆,《超然台记》虚实相间,《放鹤亭记》寓情于物,《雪堂记》托物言志,《遗爱亭记》借亭抒怀,体现了其超凡脱俗、形式多样的创造能力。

  (四)人格魅力的外形——从容优雅、旷达融通的气质

  东坡先生人格魅力的成型是在他的黄州时期。这是东坡先生的第一次重大贬谪,这一时期的他接触佛老,与民同乐,躬耕东坡,怡然自得,豪放飘逸。实际上,到了黄州的苏东坡在生活与精神的方方面面已经有了重大的改变,分述如下:1.衣。没衣服穿就自己亲自设计,特别是他设计的“东坡帽”还被北宋文人竞相模仿;2.食。名菜“东坡肉”,是东坡先生用黄州本地的猪肉,结合眉州菜的做法的创举,他特别作文写到:“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还有“东坡鱼”“东坡羹”。没酒喝苏轼就自己学酿酒喝,于是出现了“东坡蜜酒”3.住。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先是安置在定惠院,再迁临皋亭,后筑雪堂。虽然条件差,却能处处融通,随性自适。他说:“临皋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4.闲。钱花完了就自己种地。荒地名为“东坡”,自号称“东坡居士”,盖个房子名“雪堂”,种上竹子和梅花,闲时静坐抄经、画《枯木怪石图》、写《寒食帖》、作“赤壁二赋”、吟《念奴娇》(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打叶声)、歌《猪肉颂》《菜羹赋》。至此,苏东坡从《超然台记》的超然到《放鹤亭记》的优雅,到黄州《雪堂记》的从容,完成了精神和文化上的突围,完成了地理和气质上的建造,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境界,建构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总之,东坡先生的一生,大起大落,生活波折,然而他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出入佛老,以超然旷达的精神来纾解心灵的痛苦,其入世的理想和出世的精神,刚直坚毅的人格力量,自由不羁的自我价值,奇妙地统一在他的身上,也写进了他的亭台楼记之中,给后世之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学、美学以及思想情操的宝贵遗产,向后世之人展示了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苏东坡。此六篇亭台楼记,由虚(《凌虚台记》)而入,因爱(《遗爱亭记》)而出,充分展示了东坡的人格魅力,也是东坡遗爱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说地理意义上的亭台楼阁是建筑在大地之上,那么精神意义上的亭台楼阁就是建立在人心田之上。东坡先生的那座亭台楼阁以他真诚外露的性格为基石、以他爱民忠诚的品德为框架、以他创新多样的能力为砖瓦、以其融通优雅的气质为外形,已经在后来之人的心田之上建造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亭台楼阁,永远耸立在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陈鹏.苏东坡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
  [2] 谈祖应.苏东坡传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3]王永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4] 谈祖应.苏公遗爱[M].香港:华夏文艺出版社, 2017.
  [5]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6] 谈祖应.三苏醒世哲言[M].武汉:当代文艺出版社,2018.
  [7]朱刚.苏轼十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9.
  [8]刘敬堂.苏东坡别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原文出处:付景芳.从苏东坡的亭台楼记探寻其人格魅力[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6):1-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