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三亚民间故事传说中的海洋文化精神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8 共4346字
摘要

  关于“海洋文化”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中国海洋大学的曲金良教授的观点颇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海洋文化,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源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1]

  而海南的海洋文化,“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于海南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和心态”,[2]以及由此产生的海洋信仰与涉海传说、关于海洋的开发历程、海洋性生活和生产习俗、海路文化等等众多的形态。

  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 据史料记载,远在2000 多 年前 ,在汉武帝元封元年 (前 110 年 ),就在今天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珠崖郡,隋朝时设临振郡,唐代又改为振州。

  到了宋代,崖州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 因为三亚孤悬海外、远离帝京,自古以来它一直被人们称为“天涯海角”. 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三亚海洋文化的多姿多彩,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崖州古城、南山、大小洞天、天涯海角等都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三亚市西南部的崖州湾更被喻为海南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是海南岛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由于地处南海之滨,三亚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涉海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天涯海角的传说、南天一柱的传说、亚龙湾龙塘的传说、南山海上观音的传说、寿比南山的传说、小洞天的传说、鹿回头的传说、福如东海的传说、海棠湾的传说、蜈支洲岛的传说、玳瑁洲的传说、双女石的传说、野猪岛的传说、落笔洞的传说、伏波将军的故事、黄道婆的故事、鉴真大师的故事等等。 这些民间故事或传说,或讲述古崖州人在神仙的帮助下攻克难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或讲述他们在看似难以战胜的困境中展现了自己的英雄本色,或展现他们在危难之中互相扶持……洋溢着灵动的想象和奇幻的色彩,渗透出强烈的海洋文化精神。

  一、冒险开拓精神

  对于长期生活在海岛最南端的三亚渔民来说,海洋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渔民向来以海为家,以渔为业,疍家人甚至吃住都在船上。 因此,古崖州人属于勇敢的猎海者的家族,天生有不惧风浪、不怕挫折的冒险开拓精神,这在很多涉海的民间故事或传说中都有所体现。

  玳瑁洲的传说[3](P645-646)中那个名叫阿炳的小伙子,不但会捕鱼,还射得一手好箭,不论是海里的飞鱼还是天上的飞鸟,他都百发百中。 在一次出海打鱼时, 滔天大浪打碎了阿炳的船,他抱着船板和大浪搏斗;听到了同样在海里挣扎的阿娟的呼喊声,他拼搏着找到阿娟,将她托起,一同抱着船板大声呼救。 在被观音娘娘派出的两个玳瑁神救到荒无人烟的西岛上后,他们长居西岛,辛苦劳动,引来了南海的玳瑁纷纷来小岛下蛋孵化繁衍,最终使西岛成为风调雨顺、鱼虾丰盛、六畜兴旺的风景秀丽之岛。

  野猪岛的传说中,[3](P649-650)野猪岛上野猪横行,连武艺高强的两位年轻族长也遇害了。壮士容哥发誓要打败野猪王,为民除害。 为此,他寻找见血封喉的毒药,制造能克制野猪王利牙的宝叉,加快练武习术,准备了 3 年。和野猪王交战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杀得天昏地暗还不分胜负。容哥的英勇行为打动了野猪王,野猪王把自己辛苦修炼的仙丹分成两半,一半给了容哥,一半给了他最疼爱的女儿,自己却因失去仙丹变成化石,至今岛上仍屹立着这块巨型野猪石。

  阿炳和容哥的这种不惧风浪、不畏艰险的英勇行为,正是古崖州人冒险开拓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求变创新精神

  大海的流动和变化决定了它有较大的自由度, 较少狭隘观念和保守思想; 而大海的辽阔和深邃又激发了人的想象和联想,开拓了人的心灵世界。古崖州地处海南岛最南端,水幽、湾秀、山奇、石怪、洞异,极易引发人的遐想,其自然景观也就沾有几分仙气、灵气,其神话传说更是渗透着古崖州人创新求变的精神。

  如在蜈支洲岛的传说中,[3](P642-644)几千年前,天庭修缮花果园,天工在砌筑假山时,不慎使一块天石陨落凡间,掉在珠崖藤桥河(位于今三亚市)的入海口。 掉落后的天石一天天升高增大,成了一座小岛,堵塞了河水流入大海,也梗阻了船只的通行。每年雨季,藤桥一带洪水更是泛滥成灾,田地无法耕种,渔船无法出海捕鱼,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 村里一位名叫阿强的青年,决心为黎民百姓消灾解难,他走家串户发动乡亲搬掉这座小岛,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在乡亲们收工回家后还一个人坚持劳作。与此同时,玉帝也下旨派一位仙姑下凡寻找陨石。从阿强处得知百姓们深受陨石之害,仙姑回到天宫禀报给玉皇。 于是,玉皇将两头神牛和一只金龟派给仙姑,命他们在夜间悄悄把小岛搬走。 没想到小岛在被拉到入海口大约 5 公里处时,一位在海边摸螺的孕妇看到了这一场景并大声喊叫,惊动了神牛和金龟,它们就停了下来,小岛就落在那里。 这个小岛被人们命名为牛起洲岛,后来改名为蜈支洲岛。小岛搬离了港口,水灾消除了,水道也畅通了,又有充盈着仙气的小岛和为这里带来灵气的仙姑和神牛们,这一带风调雨顺,海清浪静,五谷丰登,海产丰盛。

  故事中的阿强,不仅有可以和“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相媲美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更有一种面对困境绝不服输、穷则思变的求变创新精神。来自传说中的这种海洋文化精神,十分有利于提高三亚的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对当前三亚市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极有价值。

  三、团结互助精神

  在古代,渔民们驾舟闯海,时时处处充满风险,唯有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和衷共济,才能战胜风浪。 长期的海上生活,使渔民们结成了一个坚强的群体,所谓“同舟共济”、“风雨同舟”正是渔民这种群体精神的真实写照。

  “天涯海角 ”的传说[3](P621-623)讲述了琼岛一个小渔村历经灾难后只剩下了阿媛和阿婷两姐妹。正当她们筋疲力尽、无路可走、昏倒在海礁上时,一位渔民老伯救助了她们。 老伯同情两姊妹,并决定要收养她们,但下海打鱼多日之后,老伯仍未归来。再次陷入困境的两姐妹又被天上的玉皇大帝所救,并将她们点化成仙女。 而在海上与大风大浪搏斗了 7 天 7 夜才回到村里的老伯却仍牵挂着两姐妹的安危。 得知此时的乡亲们亦很焦急,纷纷要求老伯带他们去寻找姐妹俩。而天上的姐妹俩看到饥饿百姓对她们如此牵挂,感激不已,决心下凡为百姓消灾解难。 为此,她们经常悄悄离开天宫来到天涯海角,镇风平浪,引来鱼汛,庇护渔民。被王母娘娘发现后,她们含泪向王母娘娘讲述了人间的苦难, 恳请让她们回到人间为渔民消灾解难。王母娘娘被姐妹俩的精神所感动,将她们点化成两尊突兀奇拔的大石柱长留在天涯海角, 使那一带的渔民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无独有偶,“双女石”的传说[3](P647-648)也讲述了一个相似的故事。 玉母娘娘的两个仙女十分同情民间渔民的疾苦,常常日来夜回地到南海为渔民平息波涛、引来鱼群。 面对雷公和电母的捉拿、喝骂,她们宁愿化为石头也不愿返回天庭,坚持造福人间,并最终化石镇海。

  这种团结互动的精神,在“福如东海”的传说[3](P636-638)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生活在珠崖榆亚村(位于今三亚市)一位叫阿富的小伙子无私地救助了一位衣衫褴褛、 长满烂疮的瘸脚老太婆,没想到这位阿婆是玉帝派到凡间救治穷人的。由于阿富心地善良、胸怀宽广,阿婆赠给他一颗宝珠,需要什么,只要捧着宝珠对着大海喊三声就行了。阿富拿到宝珠后,向大海祈求鱼虾,使十里八乡的百姓家家户户都鱼满仓,虾满筐。天旱时,阿富又捧着宝珠向大海呼唤沛雨甘霖,使珠崖一带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至于海外遇难,相互救助,更是海南历代流传下来的规矩。这些传说中透露出的团结互助的海洋文化精神,对于三亚市构建文明城市、 挖掘海洋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极为重要。

  四、兼容并蓄精神

  海洋的广阔的和一望无际使它呈现出一种开放和大气的姿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海洋文化的兼容性特征。 崖州自古就是琼南物资集散地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和补给站点, 海上渔猎和商贸活动的频繁更催生了古崖州人对外来事物兼容并蓄的精神。他们不独不排斥外来迁徙者,还对那些作出杰出贡献的外来者敬佩有加,顶礼膜拜,这在很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都有体现。

  传说中汉代的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德、 马援曾往来于崖州湾,抚定珠崖、交趾(今越南北部),调立城郭,对开拓海南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如今,除了多地有伏波祠外,在天涯海角游览区的雕塑区,还耸立着两位伏波将军的雕像,底座记载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遭遇台风漂流了一个多月,最后在崖州湾登岸,将海水打湿的经卷在海岸的坡地上晾晒, 这块坡地后来被当地老百姓世世代代称为 “晒经坡”,而鉴真大师途经的稻田也取名叫“和尚田”. 鉴真大师还在崖州湾坡地上修建了“大云寺”,传律受戒,开创了海南佛教文化的先河。 这些遗址如今仍被保存着。 日本文化界、宗教界的人士曾多次这里追寻“大云寺”遗址,凭吊鉴真大师的遗踪,进行中日文化交流。宋末元初,不堪生活摧残的黄道婆随船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州, 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同情她的不幸遭遇并无私地为她提供帮助,不仅给她提供安身之所,还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毫无保留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了她。 黄道婆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三十年, 正是崖州人民的无私帮助使她学到了精湛的织造技术,并在日后回到家乡发扬光大。 可以说,是崖州孕育了这个中华民族的杰出女性, 是淳朴的崖州人民造就了这位中国伟大的棉纺织改革家。 另外,从唐代至明代,被贬谪和流放到崖州的文武大臣和僧侣多达 30 多人,崖州人民同情他们,接纳他们,至今在三亚都保留着他们的千古遗迹和千秋史话。

  在三亚的海神信仰中, 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体现的尤为明显。 崖州人民不仅信奉随福建商人漂洋过海而来的航海保护神妈祖娘娘,还有信奉南海龙王、开琼“两伏波”及观音菩萨。 时至今日,在三亚市南边海路的龙王神洲庙内,不仅供奉着五龙大王,还供奉着港口大皇、水尾圣娘、港口婆婆及儋州二公等神只,他们被疍家人誉为“五神”.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疍家人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在吉时将神洲庙里的“五神”依次请上装饰一新的花轿,沿着三亚的大街小巷“游灯”,祈求人寿年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海洋文化是海南岛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之下,要实现“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4]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弘扬海洋文化精神,让海洋文化渗透城市精神,展露出海洋意识的积极性、开拓性、创造性和兼容性,为三亚市和海南岛的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 利平。论 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30-37.

  [2] 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J].新东方,2008,(8):47-49.

  [3] 林志坚。天之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4] 海南省委、 省政府。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海南日报,2010-06-21(A1-A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