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满族民间文学中的伦理思想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26 共6795字

  “民间道德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常见的民间文化现象,一种无形的文化符号。”[1]道德是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的精神信念、传统习惯和民众舆论的力量来维持的。传统道德观念通过民间故事的讲述而代代相传,使得满族民间故事具有了丰富的道德意蕴,这些满族民间故事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出满族社会的历史发展,记录了满族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极为丰富地反映了满族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满族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承载满族人民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

  一、家庭中的精神折射

  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构成单位,家庭生活是人们基本生活的核心。从满族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众生活的影子,其中有关家庭伦理道德的故事占了很大的比例。满族人民认为整个家庭成员的思想感情都应建立在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的基础上,夫妻互相尊重,同甘共苦,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尊老抚幼。这些家庭生活故事反映了满族的传统道德观念,有的是正面的歌颂,也有一些是从反面的叙写中给人以教育和警醒的。

  俗话说:“百行孝为先。”尊老敬老是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传统中国社会中人生百行的最终道德价值准则。满族民间故事中有不少是警示人们勿忘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如《柳树讷讷》[2],故事讲述的是:母亲含辛茹苦地将年幼丧父的儿子鹗依痕拉扯大,从小娇生惯养的儿子性格暴烈,稍有不顺意便对讷讷非打即骂。一日,他见乌鸦反哺,心想动物尚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自己还不如禽类。他幡然省悟,却悔之已晚,讷讷绝望地撞死在柳树上。鹗依痕将柳树砍下做成人样,供奉起来。愧悔至极的鹗依痕在临终前让媳妇继续供奉讷讷,媳妇却用针扎木头人的手指,掌掴木头人。

  一天,她正打着,突然一股火苗从灶坑里窜出来,小草房被烧着,她也被活活烧死了,只剩了一堆灰,灰里一个木头人。这个故事宣扬了行善尽孝,鞭笞了为恶忤逆的行为。

  又如讲亲情讲道义的《细玉棍》:一家有三个儿子,老大两口子贪心,老二奸诈,老三憨厚。老头嫌老三总周济别人,决意将其撵出去,便给了三个儿子每人三百两银子,让他们三年后翻九番拿回来见他,拿不回来就赶出家门。三年期满,老大老二都发了财。而老三伺候一个孤老头整三年,也花尽了自己的银子。他带着临别时细玉爷爷所赠的细玉棍,破衣烂衫地回了家。老大老二都受到了父亲的热情接待,一无所有的老三却受到了冷遇,连饭都没给吃一口便被赶出了家门。神奇的细玉棍给老三两口子变出青堂瓦舍的四合院,后来父兄三人用全部家产换了这根宝贝细玉棍,要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未果,细玉棍却被神仙老者收回,四合院化为乌有,爷几个冻死在村外。[3]

  后母虐待前妻子女的故事在满族民间故事中也较为多见。如《三个瞎姑娘》[4]的故事讲述了三个瞎眼姑娘被后娘当成眼中钉肉中刺,爹爹因受后娘逼迫将三人扔到了荒郊野外。后来,三姐妹用河水洗眼睛,竟然都复明了。她们除掉了吃人的大蛇精,在一个村子里靠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三年后,姐妹几人回到家,见到后娘正在骂蹲在门口愧悔哭泣的爹爹。她们便领着爹走了,后娘在身后边喊边追,结果一下摔倒,被马蹄窝里的一口水呛死了。

  又如《满族三老人故事集》中收录的李成明所讲述的《断臂姑娘》[2]118,故事由以下几个情节单元构成:

  1.父亲在外当差,继母齐寡妇虐待前房留下的女儿毕雅拉尔哈。

  2.继母存私心想将自己的恶棍侄儿阿禄选为门婿,父亲经不住齐寡妇的唆弄和阿禄的殷勤,同意招其为婿。姑娘以死相拒,父亲同意为她另寻人家。

  3.阿禄得知后,与齐寡妇一起设计诬陷姑娘,并砍掉了她的双手。姑娘出走。

  4.饿极了的姑娘,趴在地上想吃一家门前杏树下掉落的杏,被这家的小伙子巴彦图收留,成了他的伴读,后来二人成了婚,婚后生活美满并得一子。

  5.巴彦图进京赶考得了头名状元,写信向家里报喜。送信差人恰好投宿到齐寡妇的小店。齐寡妇得知继女还活着,担心她报仇,便偷偷将信件改为休书。

  6.毕雅拉尔哈携子离开夫家,路遇白胡子老者,借给母子二人三间小草房住。毕雅拉尔哈不小心跌入水中,断臂碰到水竟长出手来。

  7.主考官有心将女儿许配给巴彦图,却被巴彦图婉拒。巴彦图回到家中方知断手妻子已经离家,不顾劳累出门寻找,与妻儿相遇后误会消除,一家人终于团聚。

  8.巴彦图找来送信差人,得知篡改书信者是齐寡妇。真相大白后,夫妇俩认了多年不见的老父亲,齐寡妇撞死在石柱子上。作恶多端的阿禄也被抓了起来。

  故事赞扬了毕雅拉尔哈的善良、勤劳和自强,谴责了齐寡妇和阿禄的恶毒,体现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和道德标准。

  在这些故事中,勤劳与懒惰、诚信与虚伪、善良与奸诈、正直与邪恶、无私与贪婪、高尚与卑劣等不同者共处于一个家庭中,以对比的手法,表现出鲜明的褒与贬,爱与憎,社会意义现实而深刻。

  二、劳动中的价值彰显

  劳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①的道理,“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②满族民间故事中一个恒久的主题便是对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的赞颂。很多满族民间故事以具体而生动的事例表明:勤劳是致富兴家的根本途径,懒惰则是财尽家衰的主要原因。

  《日子起来了》讲:宁古塔氏和石马拉氏东西院住着,两家人口一样多,土地也都是十多亩,日子可过得大不一样。宁古塔氏富余,石马拉氏贫穷。石马拉氏有一年三十听见宁古塔氏接财神时喊两个儿子:“义子起来吧!”“宝儿快来呀!”两个孩子从六七岁就开始跟着父母干活,起早贪黑习惯了,听到喊声立刻从炕上爬起来跑到院子里,石马拉氏恍然大悟。第二年三十晚上,他也效仿宁古塔氏如此叫自己的两个儿子,可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从小跟懒玛懒讷学得懒惯了,他喊了一遍又一遍,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没出门来。他气得说:“小义子,怎么起来又趴下了?小宝儿,怎么来了又回去了?”外面男人一听,气得暗自叫苦,埋怨女人说话不吉利。“石马拉氏家这一年还是四口人一齐懒,当然还得喝稀粥,穿破衣服。男人一个劲儿地埋怨女人不会说吉利话,可就是不看看一墙之隔的宁古塔氏家是怎么个干法。旗人有这么句话:”想要好,半夜摸棉袄。想要富,半夜穿棉裤。想要穷,可就睡到日头红。“[2]17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勤劳致富,懒惰败家。

  《三姑娘》的故事讲述的也是一个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财主认为世上事事由命不由人,而三姑娘却坚信世上事事由人不由命,被顶撞的财主一气之下将三姑娘轰出家门许配给了乞丐哈英厄。小两口来拜寿,财主却破口大骂,嫌二人丢人现眼、贱骨头穷命,如此惹恼了灶神、门神,一把大火烧得财主家一无所有,被大女儿和二女儿拒之门外的财主老两口,只得讨饭度日。而三姑娘和乞丐丈夫呢,两人一个刨荒种地,一个上山挖菜,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