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传统孝子故事的流行及其重要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26 共6489字

  中国孝子故事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从东汉到唐朝,许多有名的官人、隐士,甚至皇帝都很热情地收集孝子故事和编孝子传。到了明清的时候,在民间,关于二十四孝的书非常普遍。按照西方传教士的表述,在十九世纪,要是一个家庭只拥有一本书的话,那就是《二十四孝》。由于孝子故事的目的就是让年轻人尊敬长辈以及珍惜父母,我从开始研究孝子传以来,就觉得中国政府迟早会使用改装过的孝子故事来巩固社会秩序,只是没想到会如何改造它们。

  2012 年八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一起发布了改装的“新二十四孝”[1].“新二十四孝”最使我惊讶的地方是它们不是故事,而只是行为的标准。比如说,孩子应该陪父母度假、看电影、听他们讲往事,定时带他们去看医生,周末给他们打电话,等等。“新二十四孝”完全没有有名的孝子故事;完全没有英雄式的勋绩。其标准很平凡、枯燥,都是很容易做得到的事。对那些有名的孝子来说,这些事都是小事,谈不上是什么孝顺的行为。

  我预料大多数的人很快就会把“新二十四孝”忘掉。传统的“二十四孝”受到人们的欢迎,流传了差不多一千年。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是:它们能让读者或者听者感动而且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有意思?就是因为它们会叙述一个历史人物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来实现孝道。最能抓住人的注意力的就是其记叙体的记述方式。要是一个记叙,既激动又回味无穷,就更有效果。既然记叙那么有效果,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把这种传统的记叙孝子故事的方式放弃了。在这篇论文中,我要证明我们还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很多东西。不过,现代人必须学习怎么读这些故事:应看故事的真意,不要看故事的字义;不要只是逐字地看故事,必须用比喻的办法来读。

  一、传统孝子故事的流行

  在古代中国,孝子故事非常流行。宋朝之前,文人很看重这样的故事。那时文人很喜欢叙说孝子的故事。他们赞美祖先或是朋友的时候,会拿他跟有名的孝子比较。比如说,梁朝的滕昙恭非常孝顺,因此有名的儒者王俭叫他“滕曾子”[2]648.这样的故事很容易流行起来,甚至于文人开始收集孝子故事而用它们来编辑所谓的孝子传之书。到了五、六世纪, 连一些太子和皇帝都在写这样的书。比如说,萧衍编辑《孝子传》;萧绎写了《孝德传》;武则天编了《孝女传》。东汉、北朝的坟墓和祠堂常常有孝子图;可见那时,孝子故事很受人们欢迎[3]3-5.到了九世纪,孝子传没有以前那么流行。皇族以及高官不再继续编辑这样的书籍。不过,在晚唐五代的时候,在敦煌,我们可以看到新的、更通俗的一种书之片断,学者称之为《二十四孝》。在明清时,“二十四孝”变成最普遍的书之一种。这种书的用意是教孩子们以及老百姓怎么孝顺父母。在十四世纪初,郭居敬写了《二十四孝诗》以后,书里二十四孝子的人物固定了,同时这本二十四孝变成最流行的版本。

  二、为什么传统孝子故事那么受欢迎?

  有许多理由使孝子故事很受欢迎。最重要的是因为它们采用了记叙体的方式。人们喜欢记叙,因为有开始、发展以及结束。总而言之,这种体裁记叙的是完整的文本。看故事时,读者可以见到一件事件发展的全部过程,或者一个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给读者很充实的感觉。一件事有一定的开头,并且有一定的结束,这会让读者觉得很舒服。在《二十四孝》里,一个孝子的传记是由一个逸事组成的;在《孝子传》中,一个孝子的传记通常是由几个逸事组成的。读《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就可以见到中国传统孝道内涵的一个方面。比方说,闵子骞的故事由一个逸事组成,讲述了闵子骞的后母虐待他;冬天时,让他穿的衣服很薄,后母给自己儿子穿的衣服很厚,闵子骞的父亲发现后就要跟其后母离婚,闵子骞反对说“现在只有一个儿子冷;离婚就是三个孩子受冷”.读这个故事,就知道孝子有时候得通过抗议的方式来提醒家长应该怎么做才真正对整个家庭是最好的。

  关键在于这些文本记述的每个故事的主人公的孝顺行为都很特别,甚至于很奇妙。就是因为他的作为很不可思议,才使那个故事变得瞩目又回味无穷。要是孩子只做普通的事,譬如说听父母往事的故事,就没有人会记得这个故事,更不用说把它传递给别人了。恰恰是这些故事中孝子们的极端作为让故事变得很令人兴奋。按照一个早期故事的文本,为了把美味的东西给他爸爸吃,董永把自己出卖当奴隶[4]106-107.不是董永把美食给爸爸吃让这个故事很特别,那是应该做的事情;很特别的是为了做这件事,董永乐意放弃他的自由。

  另外一方面让这些传统故事很瞩目的是很多孝子故事有奇迹。冬天时为了抓鲤鱼给后母吃,王祥赤身裸体地躺在冻结的湖上。这点已经够特别。但是为了让它更加不可思议,作者加上这部分:由于天受感动使两条鱼跳出来了。为了找他父亲的尸体,曹娥跳进水里--这样做就等于是自杀,这已经很动人了。让它更容易使人记得的是,几天后她的尸体怀抱着爸爸浮出水面。大概许多孝子因为不能得到父母想吃的菜还是药而伤心,可是只有孟宗哭了,然后天让笋在冬天出来了。

  孝子故事令人佩服的原因是不但孝子行动很杰出,而且他们是真正的人。虽然有几个虚构的孝子,但大多数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当然,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历史学家很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可是,我们得承认,以前的中国人一定会把这种故事当作历史事实。对过去的中国人来说,有真正的人,会有出色的孝行,是会感天动地的。这样的故事让以前的中国人知道英雄的孝行可以做得到,以前就有人真正地做到过。由于这些孝子是人,不是神,就普通人来说也能实现美好的孝行,就是因为有名的孝子是作者给普通民众的希望--他们也能够做孝子[5]9-13.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于《烈女传》、《高僧传》、《高士传》等,一直很受欢迎。

    三、得看故事的真意,不是看故事的字义

    我们得先明白传统孝子故事的目的不是描写怎么做孝子的具体人物。跟“新二十四孝”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们不详细说明孝子应该做什么事情。

  这些故事过了那么多年还会受人欢迎的缘故之一,就是《二十四孝》不是孝道之入门书。其作者假定了读者已经知道应该做什么才算是孝子,这已经是一种常识。因此作者不必告诉观众怎么做孝子。其实做孝子很难:每一天必须为父母做许多事情;而且做这些事的时候,得有很好的态度。《孝子传》和《二十四孝》的目的是要鼓励人们热情地履行孝道的又繁多又枯燥的义务。作者知道孝顺最难的地方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孝子每天都要牺牲很多自己的时间和选择。假使儿女真的很孝顺,他们经常要想父母需要什么、父母想什么,连想自己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的时间都没有。天天做这样的自我牺牲需要巨大的自律。为了表示他们的孝心,孝子故事里的主人公会冒险去做不可思议的事。虽然已经七十岁,老莱子还是一直在想怎么让父母高兴,甚至于放弃自己的威严穿小孩衣服、假装自己是孩子。

  读者看了以后就会想:假使老莱子可以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更努力工作,这样就可以保证父母会有肉吃?有好的衣服穿?让孝子故事流行那么多年就是它们的灵验性。由于孝顺行为的标准会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有所改变,所以孝子故事没有详细解释儿女要怎么样才是孝子。就是因为它们是有一点笼统才会一直受人的欢迎。

  现在人错误地假定传统孝子故事的目的就是让观众模仿主人公的行为。当然,以前有一些人是真的模仿有名的孝子的作为,不过,这应该不是故事作者的目的。一些故事里的事根本不能重复。没有人能像孟宗那样把笋哭出来,没有人会像曹娥那样用自杀来找到父亲的尸体。如果叫古代人裸体躺在冰上找鲤鱼,我想他们一定会笑。还有,孝子故事的主人公常常处在很极端的情况,这是一般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说,大多数的人不必面对郭巨那样困难的选择:养活老母或者小儿?不必像赵孝要选择救自己,还是救被贼抓住的弟弟?不必像杨香要选择救自己,还是救被老虎抓住的父亲?为了使孝子故事戏剧化,作者把主人公放在最可怕的情形下。面对这样的情况,主人公为家人会牺牲自己或者自己最珍惜的东西。由于普通人不太会面对这样极端的情况,按照逻辑,我们也可以推论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要使读者模仿有名孝子的作为。

  为了证明这个推断,我们来仔细地看看丁兰的故事。少时丁兰的妈妈去世了。他很悲哀因为没有机会供养她,因此他把一块木头刻成妈妈的样子,奉养它如他母亲活着一样。因为丁兰的诚心,那个雕像能表达它的欲望,常常经由梦境来讲话,甚至受伤时还能流血。丁兰的故事是最流行最有名的孝子故事之一。我想,故事的作者和传递的人不可能希望读者模仿丁兰的作为。为什么呢?父母去世时,孝子应该承认他们死了。父母去世时,孝子应该服丧三年;服完丧以后,孝子应该在固定的时间祭祀他们。没有人预期普通孝子会假装父母没有死,同时把假人像当作他的母亲活着一样。其实,要是一个人这样做,别的人会觉得奇怪。在《风俗通义》中,应劭批评九江太守陈子威,因为陈把一位陌生的老太太当作他母亲对待。应劭说这样的行为跟丁兰把雕像当作他母亲对待一样的不妥当,不能把陌生人或是雕像当作自己真正的母亲[6]139.由于丁兰故事的作者大概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受到批评,这件事就暗示了他不是要读者模仿丁兰的作为,而是要读者模仿丁兰孝心的态度。如果丁兰能一心一意地厚待一块没有感情的不能讲话的雕像,那么作儿女的更应当能够对活着的父母很好。

  四、要用比喻的办法来读

  虽然古代人觉得孝子故事是真的,我们现代人就不必这样。其实,最好我们应该把它们当作隐喻。

  换言之,读传统孝子故事的时候,我们不该严格看内容;我们该比喻地看内容。要是不逐字地看,就连最受批评的故事也对现代人很有意义。例如说,最受批判的故事就是郭巨埋儿。从明朝开始,一些知识分子觉得郭巨愿意把自己儿子杀了很残忍。一个仁爱的人怎么杀儿子哪?小时候,由于鲁迅逐字地看这个故事,他就有一点担心他父母也会杀他。

  不过,要是我们把故事当神话看待,就有完全不同的寓意。在《圣经》里,上帝要求亚伯拉罕把他的儿子艾萨克格牺牲了当作祭祀品,亚伯拉罕毫不犹疑地答应了,当亚伯拉罕快要杀他儿子的时候,天使阻止他而且送了一只羊给他来祭祀。其实,上帝并不是真的要亚伯拉罕杀他儿子,只是要考验他,看他服从上帝的话到什么程度。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对亚伯拉罕来讲上帝比任何东西更重要,连他爱惜的儿子也没有上帝的旨意那么重要。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尊敬这个故事。伊斯兰教徒认为亚伯拉罕是最完美的信徒。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比喻的办法来分析郭巨的故事。为了母亲的安宁,郭巨愿意牺牲他最珍惜的东西--他的儿子。按照这个很受欢迎的中国故事,自己愿意付出最高的代价的对象不是一神教的、超自然的神。最值得为之牺牲的是超越时间和场所的家。要是我没有祖先以及父母,我就不存在。所以为了回报他们,我什么都应该愿意牺牲。总而言之,在西方传统里,没有什么比上帝更重要;按照儒家的传统,没有什么比父系家族更重要。把故事当作象征意义来理解,郭巨埋儿的故事就变得很有意义。现代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认为杀孩子(尤其自己的孩子)是很恐怖的,但是他们都能把这类的故事当作比喻看待。

  我们开始把孝子故事当作比喻看待以后,它们就有了很多为现代人所中肯的寓意。对现代人来说,一个有多恰切的寓意故事就是阳公或者羊公。他的故事在中国中世纪很流行。羊公很孝顺,他父母去世以后,因为他太过悲哀,连他服完了丧后也没有办法过正常的生活。结果,他把所有的地卖掉,搬到很偏僻的地方,只修理行人的鞋子,同时给他们提供他装来的水饮用。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过了几年,一个神同情他,就变成学生,问羊公为什么不种田,结婚?羊公说没有种子。学生就给羊公几个种子。羊公种了以后,种子变成了很多玉和钱。于是他就用这些财物跟一位大家闺秀结婚,生了十个儿子。他的儿子们最后都成为高官[7]285,137-138.当然我们不会把这个故事当作真的。

  种子不会变成玉和钱。但是,要是我们把该故事当作比喻,就有很多寓意。第一,我们可以马上了解羊公把他的想念父母的悲哀化成厚待陌生人的感情。第二,由于他一直对陌生人好,而且没有想什么利润,他迟早会获得幸福。换言之,把一部分对家人的感情和爱心给别的人将来就一定会带来好处。在工业国家,家庭越来越小,所以大家非要依靠朋友(朋友本来是陌生人)来办事不可。在我们的时代,羊公的故事对我们难道没有参照作用?

  董黯的故事对现代人也很有帮助。董黯家很贫穷,他以砍柴来赚钱。每当他得到新鲜水果时,一定马上回家给妈妈。他妈妈很高兴儿子对她那么好。结果,她吃饭时又安心又快乐,因此好好地吃饭,果然她就胖了。邻居叫王奇,家境富有。每顿饭给他妈妈吃美食。但是,王奇跟坏人做朋友,并且做很多让他妈妈担心的事。虽然他妈妈有很多吃的东西,由于担心和着急,所以胃口不好,结果她很瘦。王奇讨厌董黯母亲虽然很穷还是那么胖,所以常常骂而且打她,董黯母亲因此去世了。董黯服完丧后,马上杀了王奇,并把他的头放在母亲坟墓前[8]8a.我们当然不会以为这个故事在鼓励读者杀死侮辱母亲的人,最重要的寓意在于,孝行不只是把好吃的东西或者物质的东西送给父母。王奇的母亲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可是这样不会让她高兴。她最想要的就是一个不让她操心的儿子。

  董黯的妈妈变胖的缘故是因为儿子非常关心她,做儿子的不会让妈妈担心,同时总是在想怎样会让妈妈高兴。她的物质的生活很差,可是感情上非常丰富。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消费世界里,我们经常要用钱来得到快乐。不过,钱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用它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钱有时也买不到快乐。上了年纪的父母需要的不是钱,不是很多物质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儿女的关心和陪伴。董黯的故事用有趣味又容易记住的叙事来告诉我们这个真理,所以在 21 世纪还是具有一定阅读价值的。

  五、结论

  “新二十四孝”太繁琐,太无聊,太容易忘记,因而不太会有效。另一方面,传统的孝子故事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人们喜欢听而且讲故事,甚至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欢,之所以那么受欢迎的原因是它们有记叙体的构造和引人入胜的内容。因为孝子故事内容经常有奇迹或者极端的行为,容易引起人的兴趣,又容易被记住。其中寄寓的教训不会太繁琐--不会告诉读者应该做什么事情才是孝子,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儿女们热情地照顾年迈的父母。

  在 20 世纪,传统的孝子故事受到空前的批判。知识分子说它们是封建社会用来统治的工具。批评者仅仅在字面意义上理解这些故事,所以认为它们很荒唐而且不合理。21 世纪的知识分子应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种故事。《孝子传》和《二十四孝》不是孝顺的入门书,其目的不是让读者模仿有名孝子的行为,而是鼓励人们要有孝子的精神。要是某某孝子可以在很恶劣的条件下还能对父母那么好,我怎么会在比较好条件下不能有更好的表现呢?还有,在读传统的孝子故事时,应该把它们当作比喻来对待。郭巨要把儿子埋葬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很残忍,而是为了实现当时社会最重要的理想:为了父母的健康安宁,作为孩子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如果说亚伯拉罕是西方宗教虔诚信徒的典型,那么,郭巨则是东方社会孝子的典型。

  如果我们用比较练达的眼光读孝子故事,会发现这些故事对现代人也有帮助。他们用奇妙的内容表达一个简单的寓意:好儿女一直在考虑父母的需要,而不顾及自己的利益,并且它们告诉我们,年迈的父母最需要的就是我们儿女的照顾和陪伴。传统孝子故事告诉人们,好人非要做孝子不可,而且只有做孝子才会对别人好。传统孝子故事可以教我们很多,可是为了真正了解它们的寓意,我们得做比较聪明的读者。

  参考文献:

  [1] 莫兰。新“24 孝”标准:现代社会的孝心“指南针”[N].中国妇女报,2012-08-23.
  [2] (唐)姚思廉。梁书(卷 47)[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 Keith Nathaniel Knapp. Selfless Offspring: Filial Children andSocial Order in Mediev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Hawaii Press, 2005.
  [4] 刘殿爵,陈方正,何志华,编着。曹植集逐字索引[Z].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5] [日]德田进。孝子说话の研究:二十四孝を中心に[M].东京:井上书房,1963.
  [6] 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M].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
  [7] (晋)干宝,着。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台北:里仁书局,1982.
  [8] (宋)李昉。太平御览(378)[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