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非瓣膜病房颤病人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25 共1687字
标题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房颤患病率随年龄而明显增加。其病因过去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非瓣膜病导致的房颤在临床上还将继续增加。卒中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1].因此,老年人房颤的抗凝治疗是临床关注及研究的重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持续性经超声心电图检查证实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治疗组)40例与阿司匹林组(对照组)40例。

  治疗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6~78岁;对照组男31例,女9例,年龄48~81岁。两组病人均接受调脂、降压、控制心衰等常规治疗,其中冠心病49例,合并高血压32例,高血压心脏病4例,合并糖尿病6例(规律胰岛素治疗),既往曾患轻微脑血栓8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并发症等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300mg/d口服;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晚饭后口服,依INR目标值(INR 2.0~3.0)调整剂量,均符合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标准(CHADS2将房颤患者同时合并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衰,年龄≥75岁,或过去曾经有过卒中/TIA史进行计分,前4项各计1分,最后1项计2分,总分为6分。对一个患者评分如 果 大 于2分 认 为 是 高 危,如 果≤1分 认 为 是 低 危。CHADS2-VASc评分系统最高分是9[2])。随访记录2年。观察两组病人用药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 .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随诊2年观察两组病人发生循环血栓栓塞疾病,治疗组发生脑卒中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肺栓塞2例,总发病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脑卒中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肺栓塞2例,总发病率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鼻出血3例,牙龈出血4例,黑便1例均无需特殊处理,监测INR,暂停药或减量后症状缓解,INR恢复2~3小时,继续应用华法林。对照组:个别人有胃肠道反应,改为饭后服用或适当加用胃黏膜保护剂,症状缓解。

  3讨论。

  从目前的情况看,真正应用华法林治疗房颤患者数量却是非常少的。尽管华法林有抗血栓栓塞风险的作用,但其出血的风险一直困扰着我们。出血并发症一旦发生,特别是致死/致残性的出血,如颅内出血,那么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抗凝治疗;另一方面,许多药物、食物都能干扰华法林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所以临床很难预测它真正安全的治疗剂量;华法林通过抑制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而发挥抗凝作用,起效慢,有效治疗窗非常的窄,在服用过程中需要经常进行INR值的检验,并根据INR结果调整药物的剂量。上述这些特点,使得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华法林时会遭遇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利于提高抗凝治疗率。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问世,比如说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这些药物最大的好处就是它避免了像华法林那样的反复血凝监测,提高了病人和医生的依从性,减少了因血凝指标管理的不好导致的大出血风险。但是这些药物现在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大部分药物在中国还没有上市。但诸多因素也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华法林还会是房颤抗凝治疗的主要药物,如果加强监测,华法林仍是十分有效且安全的药物。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尚不能完全以新型抗凝药物替代华法林[3].

  综上所述,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颤抗凝疗效显着,安全性与阿司匹林无差异。只要房颤患者合理应用华法林,就能有效地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华法林治疗老年人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效果好,疗效显着,安全性高,是治疗老年人非瓣膜性房颤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 孙艺红,胡大一,代表GARFIELD研究协作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全球抗凝注册研究中国亚组基线数据分析[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4,42:846-847.

  [2] 王祖绿,韩雅玲。心房颤动卒中危险分层和抗栓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27-29.

  [3] 朱俊,杨艳敏。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心房颤动血栓栓塞预防[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4,42:370-37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内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