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农村人情关系异化的表现
传统农村社会中人情关系的建立往往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助或者赠与少量的数额的现金以聊表心意,人们更加看重的是彼此之间的情谊而不是礼金的多少;而现代人情关系的异化使农民之间这种淳朴真挚的感情掺杂了太多利益性的因素,呈现货币化的表达方式,变成了钱与情、钱与权的交易,“礼”大于“情”的这种人际互动方式大大扭曲了人情关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情名目不断增多
过去农村社会人情往来的名目主要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亲情礼,名目比较传统单一。而现在不论是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还是参军、上学、置业、乔迁、生子、搬迁、老人 60、80 大寿等等都要办一办,可谓是名目众多、五花八门。甚至有人家里母猪下崽都要置办酒席收受礼金。 2013 年,央视新闻调查视频《整酒》对湖北省恩施市整酒成风,母猪下崽也要摆酒的现象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诸如此类极端的案件其实并不少见。 早在2003 年福州市闽清县某农民家的母猪下崽 , 就广邀亲戚朋友前来共贺喜事。这还只是仪式性的人情,而在非仪式性的人情中,亲戚互访、求人办事等都要送礼。 特别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升学宴”成为乡村的一大负担。
2.人情礼金逐渐攀升
传统的人情关系往来主要是以一定的形式化资源作为互动载体,但现在人情关系逐渐被物化,由传统的实物赠送转为直接的现金赠与,并且礼金数额在不断增多。 传统社会中人情往来主要是送上一些鸡蛋、面条和一些茶酥品,礼金数额一般比较小在几十元到 100 元不等。但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情礼金也在节节攀升,100 元不少,500 元也不算多。特别是一些人碍于面子,你送我 50,我得还你 100,这人情礼金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礼金的多少沦为了衡量感情深浅的砝码,尤其是用于“求情”和“慰问”的礼金越来越高。
3.人情周期逐渐缩短
过去村民们的人际往来主要局限于亲戚朋友、 乡里邻居,现在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村民们的人情关系圈也逐渐扩大到了同学、同事、朋友和更大范围的乡亲。尤其是村里一些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往往要与许多朋友、同事互通人情。另外还有一些农民和村子外邻近地区的农民一起外出打工,在他乡相互扶持结下深厚友谊,回乡后仍互通人情,这也扩大了人情关系圈。一方面,人情名目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农民的人情关系圈逐渐扩大,必然导致随礼的频率大大加快。以前可能一个农户一年只用随几次礼,但现在几乎每月都会收到随礼的通知。 有的人感觉跟别人随了礼,自己没有收礼,觉得吃了大亏,也整出几个名目来请客收礼, 人情关系的互动就在这种无休止的人情往来中变得愈加频繁。在这种送礼之风的裹挟下,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着矛盾心理,送吧觉得囊中羞涩,不送吧面子上又过不去,于是只能随大流,人情支出也越来越多。
4.人情关系的工具性加强,情感表达性减弱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的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农村社会农民之间的人情往来主要建立在血缘、亲缘的基础上,而现在逐渐向地缘、业缘的方向发展。人情往来成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需品,人际交往也变得复杂起来,呈现出有广度没有深度的特点。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靠情感与利益来维系的,而人情关系的往来更为这种交往提供了便利,成为拓展期人际关系网络的工具。 处于中国传统礼教文化的束缚,这种礼尚往来的方式已经变得形式化,随礼不再是真是情感的表达,而是一种物化的方式,为的是在这个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帮助农民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人们的功利性意识的加强,使得人情关系被商业化,将金钱置于感情之上,有的甚至成为人们借机敛财的工具。
二、农村人情关系异化的影响
1.加重了农民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农村人情关系的异化使得人情往来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农民日常最大的支出, 更有甚者超过了生产投入的开销。
笔者在鄂西南某农村地区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有一位农民说:“我每个月几乎都有人情要走, 每次随礼的份额都在 200 元左右,关系好一点的就要四五百。 其实手头上有时候并不宽裕,也只能咬咬牙省省,人情债不能不还,不管是碍于面子还是处于礼节都得去,压力也是很大的”. 每个农民家庭每年的人情开销都在 5000元左右,尤其是赶上好的年头随礼数额就更多。 对于愈演愈烈的人情之风,农民也是苦不堪言,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这样被消耗殆尽。 经济富裕的要相互攀比,经济拮据的却还死要面子,使得人情支出水涨船高,有时候人情支出占据了农业生产的份额,导致春耕买不起种子秋收买不起耕机,削弱了农业生产再投入的资金链条。农民们在承担着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因为人情债是永远都还不清的,人情好欠债难还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2.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人情关系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具有维系感情、增进友谊的功效。 随着人们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出于礼尚往来和情感表达的需要,人情往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当下以婚丧嫁娶、乔迁新居、添丁生子、招工参军、职业升迁、升学庆功等为由头引起的人情往来实在太多,更有甚者假借母猪下崽就开始请客收礼,大操大办,从中获利。 在利益的驱逐下,人情消费之风愈演愈烈,已经变为了一种赤裸裸的聚敛钱财的方式。 人情关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人情味,而向着畸形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没有成为人际关系的粘合剂,反而起到了排斥人际关系的反作用。 本来人情往来不管礼物的厚薄都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但现在礼金的多少却成了衡量人情关系的砝码,关系越重要礼金也就越厚重,少的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一般是直系亲属之间,使得这种纯粹的真挚情感沾染了令人厌恶的铜臭味。这与农村社会乡村文明建设是背道而驰的, 严重影响了乡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合理流动
在农村,人情关系往来遵从着礼尚往来、互利互惠的原则。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侵入,农民人情往来的驱动力不仅仅是为了增进彼此的情谊,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于是在随礼的时候会进行理性的权衡,根据闫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所阐述的:“农村社会存在着三种单向的礼物流动方向,一是村民向送给干部;二是低层干部送给高层干部;三是村民送给城里的亲戚。 ”这样的随礼方式,会导致大量的社会资源逐渐由社会下层向社会上层聚集。地位、名望、声誉高的人比社会地位低的人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影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分化,打破农村和谐人际关系网络的均衡。
三、农村人情关系异化的成因
农村人情关系的异化发展, 使农民深陷人情往来的怪圈,却难以自拔。 为探究其原因,笔者将人情关系放在农村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从农村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和农民自身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将农村人情关系异化的原因归纳为差序格局的束缚、传统文化的塑造和养成、农民私人利益性的凸显加以阐述。
1.差序格局的束缚
中国是关系型的社会,费孝通在其文章中用“差序格局”的概念解释了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认为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以“己”为中心,通过一根根私人的联系而构成的不断向外推移的网络。 在农村社会血缘关系是最重要的纽带,每个人都存在于以自己为中心的血缘关系网络之中,不断拓展到家族乡亲范围,就像在湖面上丢出的一块小石子激起一圈圈的涟漪不断的向外扩展。
而人情关系是在这一网络格局中的积极行为。处在这样的关系网中,欠情与还情是一个持续的链条,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另外,人们为了维持和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也会通过人情关系往来来拓展自己的关系范围。以前农民仅仅是在生命礼仪的时候才会把自己亲属以外的人拉入到自己的人际圈,但现在已经把生命礼仪和日常性的走亲访友作为一种方式或者手段纳入到自己的关系圈,尽可能的通过人情关系的连续性来不断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所以人情关系在农村社会差序格局的束缚中被作为拓展人际关系网的工具,但也因其自身欠情报恩循环往复的性质使人们深陷其中,只能在适当的位置做出适当的行为来维持自己的良好声誉和形象。
2.传统文化的塑造和养成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交往的民族,礼尚往来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是人们处事的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理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们不自觉的遵守着这种文化礼仪。 所以在各种生命礼仪中,人们往往都会送出一些礼品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或祝福,而收礼的人也会处于礼节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回礼。 人情关系往来被看做是一种非强制力的但人们都会在内部自觉进行礼物馈赠的义务。 这种建立在人情伦理上的利益共同体,已经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另外,受面子观念和攀比心理的影响, 又驱使着人们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社会评价机制对人们的行为作出着评判,人人都不想影响自己在村中的形象和声誉,所以只能使得人情消费越来越高,农民苦不堪言。
3.农民私人利益性的凸显
在金钱化、货币化浪潮的影响下,人们会理性的权衡,计较其中不平衡的得失,会根据各种需要设计人情往来,比如说假借名目伺机敛财,人情关系成为农民个人表意的工具,私人利益性逐渐凸显。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村里的村干部也化公为私,利用面子和人情关系做工作,妨碍了乡村治理的公平与正义。
四、引导农村人情关系适度发展的建议
1.加强政府的宣传和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情往来观念
政府应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正确的人情往来观念的宣传力度。 各政府各部门都要做好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各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应广泛发挥其作用,改变大操大办的人情之风,重新宣扬“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的优良传统,使人们摒弃人情往来中旧的习俗,转换已有的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情往来观念,让农民把更多的钱财投入到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活上来。另外,政府应该积极的建设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使农民在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中接受新的观念,扩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自觉的进行思考,摒弃旧的习俗,促使其观念的转变。再者,对于党员干部自身来说,也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简化人情往来的各项事宜,自觉将人情仪式从简办理,同时包括对公权力运用的规范化,不要以权谋私,自觉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对农村人情关系的发展从上到下的引导,给农民做好表率的作用。
2.成立红白喜事工作室,管理人情往来事务
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总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为了个人的名誉和面子,没有谁会愿意主动退出人情往来的圈子。 成立红白喜事工作室对村里的人情往来事务进行专门的管理,帮助农民跳出人情消费的怪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红白喜事工作室的人员可以由村里的一些社会精英组成,包括村干部或者村里比较有威望的人,也可以是热心的妇女,在村里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 他们可以定期组织村里的村民开开会,了解一下农民的人情消费心声,真实的想法是什么,然后根据实地走访调研,指定切实可行的人情关系往来标准,包括礼金的数额、仪式的规模以及宴请的宾客对象等等,都以规章的形式制定下来,原则是尽量一切从简但又不失情谊。 规章制度确定下来后,就需要利用媒体舆论的大力宣传,比如说以挂横幅、摆放宣传栏的方式让农民充分了解到人情往来的新标准并详细介绍红白喜事工作室的优点和功能,让农民愿意并乐于接受这个新标准。与此同时,也需要村里的党员干部或者是有威望的人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身先士卒,带头执行这一标准,起到示范的作用。 红白喜事工作室的成立将会推进农村人情关系的适度发展, 既节约了家庭的财力物力,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维持了农村社会的良好风气。
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规范人情往来行为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是有效规范农民人情往来行为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本着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健全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规范和引导农民的人情往来行为;另一方面,要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不合理人情关系往来行为的监督,推动人情关系的正常化发展。 首先,要加强对村里党员干部的行为的监督,对党员干部借婚丧嫁娶之礼私下敛财、利用人情之便以公徇私的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给予严重的处罚;其次,农民群众之间也要相互监督,避免过度人情的恶化发展,及时纠正和制止过度人情往来行为。同时,还要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采取明察暗访、跟踪报道的形式,对巧设名目、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加强人们对过度人情关系行为的反思,自觉抵制不良的人情往来行为。
4.农民自身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支出
思想观念往往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农村社会出现的人情过度发展之风,正是因为农民自身扭曲了对人情观念的认识。 人情关系往来作为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礼尚往来的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联络感情、增进友谊。 但现代社会物化观念的严重使得农民将金钱作为衡量人情关系深浅的砝码,所以农民自身来说应该摆正心态,从思想观念上正确认识人情关系,正确对待亲情、友情以及同乡之情,克服盲目攀比、从众的心理,也不要过度的抱有面子情怀,追求人情的档次,要依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支出,前提条件就是要确保家庭的正常生产生活,不影响农业扩大化再生产的资金投入,不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 其实维系人情关系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要用金钱来作为衡量人情关系的标准。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选择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比如说在亲戚朋友结婚庆贺的时候可以送上自己绣的十字绣、朋友生日的时候可以打个电话祝福, 或者根据朋友家里的需要添一点东西,这样都是一份情谊的表达。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不会给对方造成压力,也能让对方感受到隐藏在礼物之下的那份真挚情谊。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人情消费的重庆账本[EB/OL].2003 -07-16.
[2]费孝通。乡十中国[M].上海:上海人 W 出版社,2011:21.
[3]袁金辉。推动农村人情消费的理性回归[J].理论探 索,2011(2)。
[4]康志亮,王尚银。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情关系的变异[J].怀化学院学报,2012(3)。
[5]宋丽娜。农村人情的区域差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秦广强。农村人情及人情消费的变迁 -----鲁西北 A 村调查[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宋丽娜。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