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农村青年对一个不公正真实社会事件的解决方式。
问卷最后设计一个海南发生的不公正真实社会群体事件,测试农村青年面临此类问题时可能采取的解决方式,进而推断他们的社会情绪状况。
从表 4 可以看出,真实的面临不公正时,农村青年采取上访、求助媒体、诉讼和联合亲友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较大,采取个人忍受和发牢骚方式的可能性比较小。这说明农村青年维权意识较强,手段较为理性。但同时可以看到部分农村青年解决不公正事件的手段还主要依靠上访和联合亲友对抗这样的方式来解决。这说明他们维权手段还停留在低级阶段,也说明这部分青年法律意识淡漠,社会情绪状态也不够理性。
把 A、B 两组各项目选择的比例分开统计,发现B 组青年面临不公正时选择解决方式前 3 个是上访、求助媒体和诉讼,而 A 组青年选择解决方式前 3个是联合亲友对抗、求助媒体诉讼和上访。这说明B 组青年解决不公正社会群体事件要比 A 组青年理性。
三、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一是海南省农村青年社会情绪总体上是良好的,但部分基本需要未得到很好满足。此外,高中及以上学历的青年普遍有参与农村管理的愿望。
二是海南省农村青年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信心,对政府工作总体是认可的。但是农村青年希望在增加收入、子女接受较好的教育、政府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这种愿望比较迫切。
三是海南省农村青年高度关注务工就业、不合理收费和教育公平等社会问题,认为目前不合理收费、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制假售假、腐败和贫富差距等问题都很严重。
四是海南省农村青年维权意识较强,手段合理合法,但部分青年解决手段不够理性,还停留在低级的对抗阶段,说明这部分青年法律意识淡漠,社会情绪不够理性。
( 二) 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调整利益分配,保证公平公正。
调查发现,我省农村中各种不良社会情绪的产生,大多数是由于经济利益的矛盾而直接引发的。
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迟缓和利益分配不公,因而要从根本上化解它,就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保持农村经济良好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多地考虑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公正、公平机制的建设,缩小贫富差距,进而为农村青年社会情绪平衡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2.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
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同时基础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发展好了,教育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尽管我省逐年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学校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但是比较目前农村与城镇的教育发展水平,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明显落后于城镇,课桌椅破损陈旧,教学设施设备器材不足,体育设施严重匮乏。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没有按照均衡发展的要求,合理使用国家或省级下拨的教育经费。此外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外流严重及择校问题给农村学校办学造成较大冲击。因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在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探索统一城乡教师各项福利待遇,实现城乡交流轮换制,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
3.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
农村诸多不良社会情绪的产生,往往与一些基层干群矛盾直接关联。这就需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各种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基层干部特别是村一级干部的个人经济行为; 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普通农村青年提供参政议政的机会,把权力切实还给群众。同时加强上级党委和政府对基层权力运行的监管,做到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责任到位。这样在公开透明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广大农村青年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说服、自我教育和自我疏导,其各种不良情绪产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基层干群矛盾相应也会得到缓解甚至化解。
4.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调查发现,我省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稍微复杂的病都需要到县城、省城甚至外地大医院进行治疗。报销手续繁琐,报销比率低。这样导致部分家庭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另外农村老人收入很少,还是主要依靠儿女养老,这样就形成了农村青年养老和治病的巨大经济压力,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青年关切的问题。
***总书记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农村青年作为农村的劳动主力,他们有思想,敢想、敢干,这样就需要各级政府利用好农村青年的这一特点,多举措提高农村青年的收入; 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同时吸收他们参与基层事务管理。把农村青年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工作动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钟 杰,钱铭怡。中文情绪形容词检测表的编制与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1) : 8-13.
[2]王嘉毅,王成军。西北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社会情绪的调查与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09( 4) : 30-33.
[3]张润泽,杨 华。转型期乡村治理的社会情绪基础: 概念、类型及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4) : 11-13.
[4]李合堂,代俊兰,吴爱民。农村不良社会情绪的产生及其疏导---从心态和谐走向社会和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 3) : 6-7.
[5]李端生。社会情绪概论[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2008( 4) : 60-63.
[6]陈 辉。让社会情绪更稳定让社会心态更健康[J].杭州,2011( 4) : 26-27.
[7]饶咬成,饶丹珍。农村青年的社会情绪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1) : 71-78.
[8]唐 颖,李 龙。培育积极社会情绪: 一个提升社会公众幸福感的新策略[J].宁夏社会科学,2013( 4) : 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