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利用吉林省桦甸市1981-2017年平均气温及≥10℃积温资料, 分析桦甸市近37年气温变化特征, 针对农业生产影响提出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桦甸市1981-2017年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气候倾向率为0.199℃/10a≥10℃积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说明桦甸市气候处于增暖趋势。气候变化会导致作物种植熟制北移, 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 导致农业病虫害发生。针对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可采取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强化部门联合协作机制等措施应对。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农业生产; 桦甸市; 应对措施;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 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前缘,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春季干燥多风, 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秋高气爽, 冬季严寒漫长。气候变暖致使桦甸市大风、干旱、洪涝及虫灾频发, 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选取吉林省桦甸市气象局1981-2017年平均气温月值资料及≥10℃积温资料, 对当地年平均气温及≥10℃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桦甸市气候资源、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促进地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
1、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1、 平均气温年际变化
分析桦甸市1981-2017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 (图1) , 近37年桦甸市年平均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 气候倾向率0.199℃/10a。桦甸市近37年平均气温4.9℃, 年平均气温最高值为6.5℃, 在1998年, 最低值3.8℃。近37年桦甸市年平均气温可分为4个阶段:1981-1995年以偏冷年为主, 该时段除1982年、1989年、1990年、1992年、1994年外其他10个年份均低于多年平均气温;1996-2008年以偏暖年为主, 该时段除2000年、2001年、2005年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多年平均温度;2009-2013年为偏冷年, 该时段均低于多年均值;2014-2017年以偏暖年为主, 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多年均值。20世纪80代初到90年代末, 桦甸市年平均气温以偏低为主, 90年代末期后, 尤其21世纪以来, 桦甸市以偏暖年为主, 年平均气温整体呈逐年上升, 这种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趋势基本一致[2]。
图1 吉林省桦甸市1981-2017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
1.2、积温年际变化特征
≥10℃积温为农作物正常生长温度指标。一年中连续≥10℃日数愈多说明作物生长期愈长, 生长阶段累计积温愈高, 为作物生长提供的热量就愈多。桦甸市近37年≥10℃平均积温3004.7℃, 其中年≥10℃积温最高值为3429.9℃, 出现于1998年, 最低值为2747.9℃, 出现于1992年, 两年份相差682.0℃。桦甸市近37年≥10℃积温大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气候倾向率为66.703℃/10a。
2、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作物种植熟制北移
农作物生长发育与热量条件息息相关。气候变暖会使桦甸市积温增加, 作物生长期延长, 冻害危害程度大幅降低, 人们可以扩大晚熟品种种植;作物种植带将北移, 二熟制及三熟制面积扩大[3]。
2.2、 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
气候变暖会对作物生育期产生明显影响, 未来气候变化会影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生产及产量。若没有全新适应技术, 生长量变少, 影响作物产量。
2.3、 导致农业病虫害发生
气候变暖促使春播期提前, 作物生长期延长, 确保越冬作物安全越冬。但降水偏少, 干旱发生概率较大, 易引发病虫害。气温升高利于农作物病虫安全越冬, 增加病虫害繁衍代数, 缩短潜育期, 使病虫害数量及类型增加, 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更增加病虫害防治难度, 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3、 应对措施
3.1、 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结合未来气候变化, 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改善作物品种及布局, 科学培育抗涝、抗旱、抗高温等抗逆品种, 采取防灾减灾及稳产稳增技术应对气候变暖状况, 确保气候变化大环境下粮食优质高产。
3.2、 强化部门联合协作机制
针对气候变暖对桦甸市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应注重强化部门联合协作机制, 加强农业技术使用、农作物生产适宜性气候条件研究, 强化病虫害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气象灾害监测, 形成良好信息互动机制, 促进农业气象信息共享, 为农业正常生产及灾害防御提供科学有效指导[4]。
4、 结论
1) 桦甸市1981-2017年平均气温趋于上升变化, 气候倾向率0.199℃/10a。近37年≥10℃积温大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和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2)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导致作物种植熟制向北边移动;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导致农业病虫害发生。应对措施: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强化部门联合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闫俊, 王海功, 李红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气温变化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36) :13953-13955+13971.
[2]周广胜.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 (1) :80-94.
[3]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 2015 (1) :1-11.
[4]陈刚.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促进湖南农业生产发展[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14) :45-47+54.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关系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术界的关注[1].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已成为事实,而且在中高纬度地区变暖的程度要大于低纬度地区.全球温度的升高可能会改变降水的时空分布格局,并对全球各种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微生物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生物资源,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深入,微生物已应用到食品、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中,并已获得不菲的成绩。其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微生物肥料也发展十分迅速。1微生物肥料概述微生物肥料,是指能够使作物获得特定肥料效...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用仅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中国在粮食生产所取得伟大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始终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决策,也离不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更离不开粮食生产中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
一、研究背景西藏高原地处世界屋脊,拥有世界上最特殊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共同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亚洲地区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受特殊的高原气候影响,西藏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坏,将严重影响西藏人民的生产...
本文主要从致灾因子的角度分析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危险性, 今后需要将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具体影响纳入高温热害风险评估体系中.此外, 高温热害分布差异研究中, 借助遥感数据识别水稻关键物候期、提取水稻种植分布, 有助于更准确地分析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空间差异...
气候变化对西北农业与农业生态的影响研究关系到西北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关系西北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 需要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农业面临的挑战和资源特点, 开展针对性研究, 及时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策略, 为西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
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 人工影响天气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通过人工影响天气, 能够有效防灾减灾, 在农业生产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自然灾害多样, 特殊地区自然灾害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