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宝贵记录,对推动农业科研工作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农业科研档案的特点
1.信息量大。农业科学研究的范围广,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与生态环境等。既要研究良种、高产优质、病虫害防治等一些动物、植物生长发育所遇到的问题,又要研究产品加工、生存环境、利用等问题,还要研究国内外总体发展和适合本地区特色的结构调整、战略规划等。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为记录科研活动的农业科研档案的丰富性。
2.连续性强。农业生产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科研档案信息的获取也必然是连续的。一个农业生产过程,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常常需要重复多个试验才能研究出成果,因此农业科研档案的收集往往需要几个生产过程或周期。农业科研成果本身也具有连续性。以育种为例,一个新品种的研究成功,作为一项科研成果已经结题,但是,下一个品种的选育往往在该品种基础上进行改良,因此这也需要连续性的收集和管理农业科研档案。
3.科研成果社会化程度低。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多局限成果的形成,而忽视成果的转化,农业科研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市场的参与意识不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仅仅成为一种公益性的工作,在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做的还不够。
二、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1.重视不够,管理薄弱。对科研档案在农业科研工作中的重视不够,使得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意识薄弱,认为档案保管不出错,上级档案部门检查时可以过关就行。农业科研单位中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不具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身兼多职,导致档案管理质量大打折扣。对档案管理认识不足,部分科研单位常常忽视档案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2.归档材料不够完整。部分科研人员将工作精力放在科研实践和科研成果上,不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材料的积累和移交。部分科研工作者由于档案意识淡化,直接将本应属于科研单位的成果保存在个人手中。还有些项目研究时间较长,参与的人数较多,也造成了归档文件的散失和遗漏,不利于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这些使农业科研档案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3.保护工作不到位。科研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多数科研单位没有对档案利用场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有些档案被外借到不利于档案保存的环境中造成档案的损坏。对于保存档案的载体,也没有做到专业性的保护,势必会影响档案的保存寿命。
三、提升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1.提高重视程度。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要顺利开展,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提高档案管理能力,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档案工作管理情况,以增强领导对农业科研档案的关注与重视。
2.规范化管理。应结合农业科研档案的实际情况,制定农业科研档案材料的归档整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和档案交接制度等。整理制度应包括:整理的原则、方法和保管期限等方面。利用制度应包括:利用档案的名称数量、利用人姓名、利用目的、利用时间、归还日期、领导批示等。利用者归还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检查清楚档案是否完好无缺。档案管理交接制度应包括:档案的数量成分、交接的时间地点等。为避免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变动,档案移交时出现差错,交接双方应在领导监督下,按照交接制度进行档案管理的交接工作。
3.加强档案保护。一是设立独立的档案室。确保科研档案保管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等保管条件。二是优化复印方式。减少科研档案在复印过程中的损害,应该采取较为先进和科学的复印方式。为了延长档案的寿命,可以对利用原件的复印件进行复印,并对其定期做拷贝替换。有条件的科研单位也可选用数字复印机以降低对档案的损伤程度。
4.提高人员专业素质。要结合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深化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熟悉所保管的档案,科学整合档案中的信息,方便快捷地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所需档案信息,真正做到使农业科研档案科学化、高效化、前瞻化地服务农业科研工作。
5.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其核心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保护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是采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缩微机及其相关设备。档案保护技术的现代化,主要是档案存储环境的优化、档案存储载体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