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推广论文 >

新疆榛子的病症、鉴定与防治

来源:农村科技 作者:刘正兴
发布于:2020-10-19 共1633字

  摘    要: 在温宿县榛子种植基地,部分榛子叶片出现焦枯现象,为掌握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自2017年起,笔者针对该病害开展了发生规律动态监测和病害防控技术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为生理性诱因病害,采用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关键词: 榛子; 焦叶; 发生规律; 防控技术;

  榛子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坚果树种之一,具有抗逆性强、结实早、易管理的特点。2001年以来,新疆林科院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杂交榛子优良品种,在温宿县开展不同品种榛子生物学特性和适生性试验研究,以期掌握不同品种榛子在新疆不同地区的最佳栽培管理模式,为榛子在新疆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一、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叶缘出现水浸状褪绿,并向内扩展延伸,病部逐渐变成褐色,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片四周出现焦枯,严重时整株叶片焦枯,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造成树势减弱、果实不饱满或空壳率增加,甚至影响来年树势及果实产量和品质。

  二、发生规律

  在阿克苏地区,榛子焦叶主要在6月末—7月初开始显症,前期无明显发病症状,但随着气温升高,8月末—9月初为病害发病高峰期,病害发生率在80%以上。尽管病害不会造成树体枯死,但此时正值果实成熟期,病害的发生会造成树体营养输送能力减弱,果实空壳率增加,产量和品质下降。同时会造成来年树势弱,病害加重。

  三、病原鉴定

  为准确鉴定病害,技术人员在病害发生期及时采集病害样本,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技术对疑似病原物进行鉴定。通过对疑似病原物的形态学显微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判断出这些疑似病原物均为链格孢属真菌,通过疑似病原物的室内外离体与活体的接种实验表明:这些疑似病原物均不会造成榛子叶片焦枯症状,即这些疑似病原物不是榛子焦叶病的病原,很大程度上是榛子表现焦叶症状后的腐生菌。通过微生物制剂的灌根,结合杀菌剂叶片喷雾防治试验,初步认定该病害是生理性病害,土壤灌根、叶面喷雾以及科学水肥能够较好地控制病害。
 

新疆榛子的病症、鉴定与防治
 

  四、防控技术

  1. 春、秋季进行树体修剪

  春、秋两季清除枯枝落叶,带出果园焚烧或掩埋,同时喷洒5波美度石硫合剂。果树修剪时,剪刀用10%的84消毒液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 树体萌动期灌根防治

  采用生物菌剂灌根预防,用解淀粉芽孢杆菌GLD-191菌剂200~300倍稀释液对病树灌根1次,药液用量根据树龄而定,一般每株为10~15千克。

  3. 5月—6月防病治虫

  5月—6月重点针对蚧壳虫等危害榛子的虫害,采用剪除虫枝,树干喷洒阿维·高氯1 500倍和噻虫·高氯氟1 500倍混配液防治危害榛子的不同虫态的害虫;采用40%多·锰锌粉剂800倍液喷洒树干与侧枝,以树干有水滴滴下为宜,达到预防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4. 花期后的病害防治

  6月下旬—7月上旬,用有效活菌量大于200亿/毫升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御细)800倍液与90%氨基寡糖素1 000倍液混配后进行树冠喷雾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次,达到降低发病率、提高树体抗性的目的。

  5. 生长中后期病害防治

  进入8月后,叶片发病进入高峰期,此期修剪2次,剔除病枝和萌条,将病残体带出果园焚烧销毁,消除传染源,降低果园病菌基数。清理果园后立即用御细800倍液、90%氨基寡糖素1 000倍液混配喷雾,预防榛子生理性焦叶及其他病害。

  6. 果实成熟期药剂防治

  8月下旬—9月初,针对树体焦叶情况,采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御细)800倍与90%氨基寡糖素1 000倍混配液进行树冠喷雾,防止榛子发生焦叶病,同时,用300倍液解淀粉芽孢杆菌GLD-191进行第2次灌根防治。

  7. 果实成熟期及采后田间管理

  果实临近成熟期禁止使用任何药剂喷雾。果实收获后通过秋季修剪、清洁田园、石硫合剂喷施等常规管理措施进行病害综合防控。

  五、讨论

  本试验是在前期连续2年监测调查和室内外试验的基础上,对榛子焦叶种类和防控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鉴定为生理性病害,尽管病害样本能够分离到多种疑似病原菌,但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疑似病原菌不会单独造成榛子叶缘焦枯症状,而通过微生物药剂灌根和叶面喷雾防治,以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可以很好地控制病害。该病害作为生理性病害,其具体发病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鉴定。

作者单位:阿克苏地区农业农村局
原文出处:刘正兴.榛子生理性焦叶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J].农村科技,2020(05):46-4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农业技术论文
返回:农业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