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植物育种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提升办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2 共3726字
摘要

  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时期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因此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生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要积极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种苗企业的协同创新作用,构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2],掌握现代生物科学最新知识和技术的植物育种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上述任务的关键,而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级农业人才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目标,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3-4].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植物育种人才的需求,笔者针对农学专业的《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植物育种学》性质、内容和教学要求

  《植物育种学》是为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植物新品种选育和繁殖的原理及方法的一门科学,是以现代遗传学、生态学、生物进化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对植物的遗传性进行改良的一门科学。通过课程学习以及实验实习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培育植物优良品种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通过植物育种学的学习,有助于其掌握传统和现代的育种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植物育种及相关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教学是以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为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育种目标的制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以及植物繁殖方式与育种途径,熟悉各种育种技术的原理、操作程序等。在理论知识方面,重点讲授各种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实例分析。在实验技能方面,通过开设一些经典育种实验,如,有性杂交、花粉生活力测定、资源调查和优良品种识别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兴趣,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

  二、《植物育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由于学生对专业了解不充分,选择专业时较为盲目,学习专业课程后,发现从事与植物、土壤、栽培基质相关研究有些脏累,且农科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待遇较低,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失去了兴趣。

  2.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近年来,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植物育种学》的教学时数大量减少,教学内容也不得不进行压缩删减,结果造成学生获得知识不够系统和完整。同时,随着理论课时的减少,实验学时也相对压缩,导致学生专业技能较差,也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3.实验条件差、经费不足。《植物育种学》涉及育苗、培育、繁殖和生产技术指导等环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经费不足、实验条件较差、实验场所单一等问题,许多植物育种实验往往因陋就简,像种质的DNA指纹分析等实验多以演示为主,而且实验时数和实验内容减少,必然导致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得不到足够的培养。

  4.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亟待改革。由于《植物育种学》涉及内容较多,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课堂教学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由于《植物育种学》理论学时数少,在教学内容方面,只能重点讲授育种目标、种质资源、传统杂交育种和最新育种技术等,而对于植物繁殖特点、品种特性、新品种审定等内容只好作放轻处理。

  三、植物育种学教学质量提升措施和方法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的本科教育很难以单一模式适应多样化形态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由高校牵头,让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做到人才培养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为目标,使学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共同参与植物育种学教学全过程,重点是实验教学环节的指导和管理。另外,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制定"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譬如"杂交育种模块"、"苗木繁殖模块"、"种质资源模块"等。在合作培养模式下,研究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统一授课内容,并且根据主要农时,合理安排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时间,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形式和方法。

  2.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的主要动力,《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专业兴趣不浓,因此,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了解其学习,尤其是学习农业相关知识的心理特点和就业诉求,激发学生学习农学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其认识到《植物育种学》不仅仅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而且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植物育种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密不可分,有其广阔适应领域和应用范围。通过深入系统学习《植物育种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需求。

  重视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充分利用青岛农业大学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契机,积极倡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思想,为一些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尽早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打下基础。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理论课教学中,重点讲授育种目标,种质资源、选择育种、传统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其中选择育种是授课的重点,任何育种途径都涉及到选择的问题,选择的基本原理、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对于植物繁殖特点、品种特性和新品种审定等内容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形成总结报告或PPT上交,随后可以安排1个课时进行课堂交流。对于植物育种有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作为课后作业,通过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撰写报告,起到补充课堂知识的作用,从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大课后作业量,做到课堂和课后互动,弥补课程教学时数减少的矛盾。

  对于实验教学内容,尽量将需要连续观察的项目整合在一起,如可以将花粉活力鉴定、柱头可授粉鉴定、室内花粉寿命检测、授粉方式确定、有性杂交技术和杂交后管理等实验,结合实验自身特点进行整合,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育种周期,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提高学生育种的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4.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多角度地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多样的教学方法,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植物育种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时数少、内容多、有些原理难于理解等问题,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5.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一是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目前,许多高校教师科研任务较重,教师考核偏重科研能力,导致部分教师主要精力不是用在教学研究上,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单一落后,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也受到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要充满热爱,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要教好《植物育种学》,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广博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具备育种实践技能,要扎根田间,提高育种经验,这样在教学上才能得心应手。同时,授课要有艺术性,手段做到"多样化",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重视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高水平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自己的科研最新成果,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三是把握学科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植物育种技术已经进入到分子时代,目前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育种技术已在粮、棉、油以及果树、蔬菜等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应及时介绍给学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教学信息量,以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刘旭。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1):1-6.
  [2]李家洋。加强种业科技创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J].中国农村科技,2012,(2):21-25.
  [3]樊保臣。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策的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4):111-113.
  [4]胡延吉《。植物育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6,(1):21-23.
  [6]周利军,吴广宁,高波".高电压技术"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6):112-114.
  [7]李保云,倪中福,尤明山,姚颖垠,孙其信。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23-2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