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多种播种方式下白三叶草生长、产量及越夏率比较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01-12 共3733字
摘要

  0引言

  白三叶草(TrifoliumrepensL.),又名白花三叶草、白三叶、菽草或白车轴草,为豆科三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长30~60cm,茎节处着地生根,主根较短,侧根发达,根系的分布一般密集在表层0~20cm,垂直分布最深可达80cm以上,其根部有与根瘤菌共生的特性,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是果园间作绿肥推广较为普遍的品种,目前已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向全国推广果园生草覆盖技术的首选草种[1].在中国南方丘陵红壤区,由于自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与蒸发量分布不同步,常出现严重的季节性伏秋干旱灾害[2],据统计,丘陵红壤区6-9月间发生季节性干旱概率高达60%[3],严重的伏秋干旱灾害不仅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同时对白三叶草的安全越夏有严重的威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果茶园白三叶草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防止水土流失[4],抑制杂草生长[5-6],改善土壤结构[7],提高土壤含水量[8],提升土壤肥力[6-9],提高果茶园果品产量和质量[10]以及改善果茶园生态环境[11]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而不同播种量对白三叶草生长以及越夏率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以白三叶草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播种量对白三叶草生长、产量和越夏率等方面的影响,以期提出果园间作白三叶草的适宜播种量,为果园间作白三叶草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自然概况

  试验于2012年10月-2013年11月在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杨梅园进行,杨梅树平均年龄4年,平均树高181.3cm,种植密度1.5m×3m,行间透光率为60%~80%.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580.6mm,年平均气温17.7℃.土壤为第四纪红粘土,其基本农化性状如下:pH6.38,有机质16.55g/kg,碱解氮146.2mg/kg,有效磷57.37mg/kg,速效钾213mg/kg.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5各处理:3.75、7.50、11.25、15.00、18.75kg/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3m×5m=15m2.供试白三叶草草种为'海发'.试验于2012年10月9日播种,播种时将白三叶草种子与钙镁磷肥混匀撒播,N、K肥在播种前一天全部基施,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45.0、52.5、37.5kg/hm2.

  1.3观测项目和方法

  2012年10月25日每小区随机取3个20cm×20cm的样方,调查白三叶草的出苗数。在白三叶草盛花期(2013年4月20日)进行生长状况调查,调查方式为每小区采用梅花形取样法随机取5点或株调查白三叶草草层高度、茎粗、SPAD值、单株鲜重等。在2013年4月25日每小区随机选取3个1m×1m的样方,调查样方内的杂草生物量、株高、种类等,同时把调查完杂草样方内的白三叶草地上部分刈割并计重。

  2013年6月10日对白三叶草收种,收种方式为每小区随机取3个1m×1m的样方,实行单收单晒单计重。

  2013年10月10日对白三叶草越夏率进行调查,调查方法为每小区取3个1m×1m的样方,调查样方内存活以及枯死的白三叶草数量,计算出越夏率。研究数据用Excel2003软件进行处理、绘图,并使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播种量对白三叶草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看出,白三叶草出苗数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达显著差异;在播种量<11.25kg/hm2时,出苗数增加幅度随播种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但当播种量>11.25kg/hm2时,出苗数增加幅度则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小。草层高度有随着播种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播种量<11.25kg/hm2时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播种量为7.50~15.00kg/hm2时各处理间达显著差异,播种量再加大时(>15.00kg/hm2)则处理间草层高度无显著差异。各播种量处理间的茎粗和SPAD值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单株鲜重同样有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播种<11.25kg/hm2时处理间差异较小,但当播种量为11.25~15.00kg/hm2时白三叶草单株鲜重显著下降,若播种量继续增加(>15.00kg/hm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2.2不同播种量对白三叶草鲜草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从表2中可看出,白三叶草鲜草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播种量为<15.00kg/hm2时,增加幅度较大,处理间达显著差异,而播种量为15.00~18.75kg/hm2时,鲜草产量增幅减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通过拟合方程y=-80.74921x2+3131.51848x-3474.98000,R2=0.998**,计算出播种量为19.39kg/hm2时,白三叶草的鲜草产量最高,为26885.71kg/hm2.

  白三叶草种子产量则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以播种量为11.25kg/hm2时产量最高,达405.80kg/hm2.当播种量<11.25kg/hm2时,种子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大幅提升,处理间达显著差异;播种量为11.25~15.00kg/hm2时种子产量迅速下降,处理间达显著差异,而播种量继续增加时(>15.00kg/hm2),种子产量下降幅度减缓,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2.3白三叶草不同播种量对杂草生物量的控制

  杂草是影响果树生长、产量以及果品品质主要因素之一,果园间作绿肥就是通过农业生态措施来控制杂草的发生,创造不利于杂草生长而有利于果树生长的环境。从图1可看出,杂草生物量随白三叶草播种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白三叶草播种量为3.75~15.00kg/hm2时,杂草生物量大幅度下降,且处理间杂草生物量差异较大,达显著差异;而当播种量>15.00kg/hm2时,杂草生物量下降幅度减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2.4不同播种量对白三叶草越夏率的影响

  果园绿肥不仅要具备改土培肥、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同时也要具备省工、省时、成本低的特点,因此绿肥多年生生长习性是果园绿肥的重要指标。白三叶草为多年生绿肥,在中国南方丘陵红壤区具有自然越夏能力,但不同播种量对白三叶草的越夏率影响较大。从图2中可看出,白三叶草越夏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播种量为11.25kg/hm2时白三叶草的越夏率最高,达74.07%.当播种量<11.25kg/hm2时,白三叶草越夏率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大幅提升,处理间达显著差异;播种量为11.25~15.00kg/hm2时白三叶草越夏率基本稳定,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当播种量>15.00kg/hm2时,白三叶草越夏率迅速下降,处理间达显著差异。

  3讨论与结论

  3.1不同播种量对白三叶草生长和越夏率的影响

  播种量作为种植技术一个重要因素,对作物的出苗、个体素质、产量以及生活周期有着显著的影响[12-14].本研究中,白三叶草出苗数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白三叶草茎粗、SPAD值和单株鲜重则随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这是由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出苗数相应增加,密度变大,个体间的竞争加剧,从而导致植株性状发生改变[15].

  本研究表明,白三叶草鲜草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白三叶草的越夏率则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这主要原因是播种量小时,基本苗少,个体素质较强,但群体数量偏小,在伏秋干旱季节,由于草层覆盖度低,保水能力差,易缺水枯死;若播种量过大,虽密度大基本苗多,草层覆盖度高,但由于个体素质较差,且个体间水分、养分间竞争激烈,从而导致越夏率下降。白三叶草种子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播种量为11.25kg时种子产量最高,种子产量与播种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当播种量过大时,花荚脱落率随着密度的变大而上升,从而导致种子产量降低[16].

  3.2对果园间作绿肥的现实指导作用

  目前,果业已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强力支柱,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果园土壤耕作管理措施主要以清耕法为主,清耕面积占果园总面积的90%以上[17],同时人们为追求眼前效益,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从而造成果园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果树产量下降以及果品品质变劣[18].果园生草就是在果树行间或全园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覆盖物的一种果园管理方法[19],果园间作白三叶草是果园生草的推广较为普遍的一种模式,大量研究肯定了间作白三叶草对果园病虫草害生物群落,对土壤结构、肥力和水分,对果树生长以及果品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的正面效应。白三叶草作为多年生冬季型绿肥,在中国南方能自然越夏[20],但丘陵红壤区伏秋干旱灾害频繁,白三叶草越夏率极为低下,尤其播种后第一年。白三叶草主要越夏方式为根茎繁殖,其次为落籽自生,要提高其越夏率,在保证植株素质的同时种子产量同样重要,因此对白三叶草适宜播种量的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中,白三叶草鲜草产量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白三叶草的越夏率则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播种量为15.00kg/hm2时越夏率达到最高,而白三叶草种子产量以播种量为11.25kg/hm2时最高,因此果园间作白三叶草的适宜播种量为11.25~15.00kg/hm2.本研究中,只对播种量进行单独设置研究,未能与播种期、施肥量等进行优化组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同清,肖润林,彭晚霞,等。白三叶草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地温及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45-48.
  [2]赵其国,谢为民。江西红壤[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黄道友,王克林,黄敏,等。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J].生态学报,2004,24(11):2516-2523.
  [4]吴全聪,郑仕华,周国华。山地果园套种牧草种类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335-338.
  [5]彭晚霞,宋同清,邹冬生,等。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生态的综合调控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370-2378.
  [6]宋同清,王克林,彭晚霞,等。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J].生态学报,2006,26(11):3647-3655.
  [7]齐鑫山,丁卫建,王仁卿,等。果园间种白三叶草对土壤生态及果树生产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2005,21(2):13-17.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