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

运用透灸法医治湿热下注证脚湿气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发布于:2014-06-26 共2637字
论文摘要

  脚湿气是临床常见的发生于足部的皮肤病,以足趾白斑湿烂或足跖、趾间起水泡为特征。根据脚湿气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常将其分为湿热下注证和血虚风燥证,临床尤以湿热下注证居多。笔者运用透灸法治疗湿热下注证脚湿气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湿热下注证脚湿气患者均来自2010年5月-2011年9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18~65岁;病程1个月~3a。对照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18~65岁;病程1个月~3a。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脚湿气湿热下注证的诊断标准:
  
  ①密集水泡,糜烂流水,浸渍成片,瘙痒疼痛或有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②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③真菌培养和镜检多为阳性。

论文摘要  
  1.2.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第7版《皮肤性病学》中水疱鳞屑型和浸渍糜烂型足癣的诊断标准:①水泡鳞屑型:好发于趾间、掌心、足趾及足侧。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水泡散在或群集,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的糜烂面,瘙痒明显;②浸渍糜烂型:好发于趾缝,尤以第3~4趾间和第4~5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皮松软易剥脱并露出潮红糜烂面,甚至裂隙。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恶臭味。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足癣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湿热下注证脚湿气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患者知情同意接受本临床试验并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足癣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湿热下注证脚湿气的诊断标准;②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高血压及精神病患者;③两周内局部外用过抗真菌药物者;④3个月内系统应用过抗真菌药物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⑥不能按时用药,不能坚持治疗者。
  
  1.5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瘙痒、皮损而积、丘疹水疱、鳞屑及浸渍糜烂5个症状进行观察,每个症状按0~3分进行评分,5个症状评分相加为总积分。见表2。

论文摘要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①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皮肤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失在50%以上。复查真菌仍有阳性;③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变。
  
  1.7 治疗方法
  
  1.7.1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采取坐位,充分暴露患处,将纯艾条点燃后,右手持艾条,放于足部糜烂面的下方,艾烟向上,对准患处,与皮肤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患者感到局部灼热、能耐受为宜;施灸过程中患者的局部感觉:由灼热、发痒、奇痒至舒适,每次40min。若多处皮损,可交替施灸至1h,使热感由表皮向深层渗透,每日1次。若皮损发生在足底部,施灸时使患者的足底向下;若皮损发生在足背部,施灸时使患者的足背向下;若皮损发生在足趾趾缝间,施灸时要把两足趾分开。使艾烟充分熏灸糜烂面,分别灸至皮损处皮肤干燥,其表面覆盖一层薄薄艾焦油。同时嘱患者保持局部洁净干燥。
  
  1.7.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将适量的曲安耐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均匀涂于患处及其周围皮肤,早晚各1次。两组患者均以10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足癣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3。

论文摘要
  
  表3两组湿热下注证脚湿气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

论文摘要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26岁,2011年5月20日初诊。主诉:脚湿气反复发作10a余,加重1周。10a前患者不慎感染足癣,足底部发痒,抓挠后糜烂,经治疗涂抹外用药(药名不详)后痊愈。
  
  之后常因冒雨涉水或不注意足部卫生,使其反复发作。因病情较轻,未进行治疗。一周前外出旅游,因长时间奔走,足汗较多,鞋内潮湿,脚湿气再次复发,痛痒难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来要求针灸治疗。查其第2-3趾间有米粒样大小的水疱,密集分布,第4-5趾间表皮破损、糜烂,足背及足底均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舌苔薄黄,脉滑数。诊断为湿热下注证脚湿气,治宜燥湿清热、杀虫止痒,采用透灸法治疗。方法同上,因多处皮损,故施灸1h。次日复诊,患者述痒痛感明显减轻,4诊后临床症状消失,皮损基本消退,为预防复发按要求治疗1个疗程。半年后随访,述曾在夏季冒雨涉水,出现足部发痒,自灸1次后症状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脚湿气的形成多由脾胃二经湿热下注足部,或久居湿地,水中工作,水浆浸渍,感染湿毒所致。相当于西医学的足癣。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用手搔抓患癣处或与患者共用鞋袜、手套、浴巾、脚盆等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常表现为夏重冬轻或夏发冬愈。
  
  运用透灸法治疗湿热下注证脚湿气可以热引热,使里热之邪透达肌表而散之,起到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作用。真菌在42℃以上的环境里只能存活30min。施灸时,随着患处局部温度升高,产生的温热感由表皮逐渐向深层渗透。当局部温度达42℃以上,艾条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等物质与水蒸汽、汗液、渗液结合后,使病变部位的pH值下降,破坏了真菌的生存环境,从而杀灭真菌。施灸时将艾条置于糜烂面的下方,艾烟朝上,使艾烟直接熏灼糜烂面,以充分发挥杀菌作用。灸后皮损局部覆盖的一层薄薄地黄色焦油,不可擦去,焦油既可使患处皮肤保持干燥,又有杀菌、止痒,防止局部干裂的作用。临床研究认为,治疗湿热下注证脚湿气患者,艾灸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每次不可少于40min。有报道也表明,艾灸的杀菌作用与施灸时间长短有关,时间长杀菌作用强,而且施灸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加速局部的新陈代谢,患处组织血液供养充足,从而使皮损处修复。现代研究证明,通过施灸所产生的温热感可以诱导局部肌肉产生热休克蛋白(hsp),而热休克蛋白作为免疫原激活了免疫系统,既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又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透灸法治疗湿热下注证脚湿气临床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透灸法治疗湿热下注证脚湿气疗效优于曲安耐德益康唑乳膏。
  
  在采用透灸法治疗湿热下注证脚湿气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日常生活的调护,嘱患者经常换洗鞋、袜和鞋垫,保持鞋内干燥,必要时要对所穿的鞋、袜进行消毒或更换,彻底改变真菌的生存环境,有助于湿热下注证脚湿气的彻底治愈防止复发。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皮肤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