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新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为了做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教师必须吃透用好教材,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创新,提高学生素质,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教材 课改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同时用好用活数学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让教材鲜活起来
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教育即生活,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突破课本的束缚,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1. 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觉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例如,学习“ 笔算两位乘一位数”时,我创设了一个买东西的情境: 马上秋游了,班上准备买 3 件矿泉水,每件 14 元,应付多少钱? 老现当售货员,请学生上来买水付钱,并问:“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很多学生在口头表述中体现了10 元 ×3 = 30 元,4 元 ×3 = 12 元,30 元 + 12 元 = 42 元这一过程。 学生在无意识中运用了逐位相乘的方法,只需一语点破,便突破了笔算乘法的关键。
2. 寻找生活原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具体起来。如在教学“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教学开始创设动物乐园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动物乐园里都有哪些小动物,然后提问: 观察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的兴趣盎然,思维一下打开,提出了不同的问题。 如小鸟和小猴共多少只? 小鸭比小鸟少多少只? 孔雀和松鼠共多少只? 这些小动物一共多少只? 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的几倍? 等等。学生在充满情趣的问题情境中,提出了不同的问题,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
3.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从中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这样使学生深深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一双眼睛去洞察奇妙的数学世界,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为自己会创造数学问题感到自豪。
3. 回归生活,是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有效途径。 例如,我在教学“ 位置与方向”后,设计了三个实践活动: 一是在操场上指出自己家的方向; 二是带学生从学校走到体育场,设计一个路线图; 三是让学生为一名问路的人指路。 活动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主动投入,并且还有许多新发现,如有学生在为别人指路时,不仅用到教材中的东、南、西、北等方位词语,而且还用到前行、左拐、右拐等生动有效的生活用语。
二、实践操作,让教材灵动起来
数学学习是“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运用的过程”。 注重实践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构建过程的有效途径。
1. 图片内容动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具体存在。 例如,11 ~20 各数的认识,教材呈现了一幅公路上行人和车辆的情景图。 我在教学时,用摄像机将某一交通路口 1 分钟内通过的车辆摄制下来,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数一数 1 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数。 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这一任务,数数能力和统计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又如,“ 100 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呈现的是一幅羊群情境图。 我教学时带学生数校园里树的棵数和楼梯的台阶数,学生很有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2. 实验操作动起来,通过做中学,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知识的成就感。 例如,在平行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平行线,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 用你喜欢的材料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感知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在折中体会只要对折,折痕之间都是互相平行的; 在画中体会画平行线的方法很多: 可以沿着直尺的两边画、可以沿着作业本的线画、可以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等,体会各种画法的优缺点,等等。 这活动不仅使学生亲身体会创造平行线的过程,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而且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数学实践动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亲历数学知识的生成。例如,在二年级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乘法产生的必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参观五年级的团体操训练,当时体育教师把学生分成了 30 个组,每组有 2 人做基本动作练习。 回到教室后,老师提问: 你能在 1分钟内算出五年级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训练吗? 1 分钟过去,全班学生都叫: 连加算式太长,根本完成不了任务。 在学生对简便表示方式的渴求中引入乘法,教学效果特别好。 乘法知识的构建,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因矛盾而需求,因需求而产生,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
三、整合资源,让教材厚实起来
整合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根据时代和科学进步、学生实际和现有数学环境,为学生有效学习数学提供更具现实性、探索性的丰富素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1.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习整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动态、直观的数学情境,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加减混合时,学生很难从静态的图片中看出湖里有 4 只天鹅,飞来 3 只,又飞走 2 只。 一位老师上这课时,运用 Powerpoint 创造设了一个动态的情境,学生轻松理解并列出了 4 + 3 - 2 的加减混合算式。 又如,在学习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如果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分析问题是相当困难和不现实的,但运用 CAI 课件演示,便轻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助于学生从直观中理解和解决问题。
2. 不同学习领域进行整合,有利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小学数学课程安排了“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几个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才能解决。 所以,数学教学应对不同领域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学习了统计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关于居民用水情况的调查,需要收集的信息有: 你生活的居民小区一共有多少户人? 2006 年 1 ~9 月份该小区一共用水多少吨? 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 通过活动,把数学中的统计、实践与应用进行了整合,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其它学科与数学进行整合,有利于丰富数学资源,促使不同学科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我先请美术老师在美术课上给学生上了一节剪纸课,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已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数学教学进行理性提升,对两门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把音乐的节奏同两种图形的有规律出现结合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享受律动快乐的过程中学习了数学知识。
当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要全盘否认教材。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应该走出照搬教材和否认教材的误区,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既忠实教材,又超越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和自己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开发、整合和创造,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促进师生的最佳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庆余.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2]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十几年的实施方兴未艾,其成果显著已被公认。但是终究是一次改革,在接受理解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偏差,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就是只重其表不重其里,没有把握实质,只在表象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