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理念对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影响及策略

来源:西部素质教育 作者:彭书云
发布于:2021-03-09 共3654字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然后论述了素质教育理念对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路径,包括转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构建多元化教学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念; 小学班主任; 学生管理服务模式;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教育领域。新时代素质教育是全民教育质量得以全方位发展提升的重要基础保障,教育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随之作出调整,突出表现为重视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教育管理特色。小学班主任作为启蒙教育的先行者和关键点,承担着教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责任。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应充分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努力培养、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以创新学生主导型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小学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人的发展提出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性"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其在本质上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及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发展观。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对人们生活的不断渗透,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方式也随之多元化。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注重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往的"实施素质教育"也在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转变。培养人才的目标、培养人才的方法及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成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基本内涵应当回答的根本问题。

  (一)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知识结构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

  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是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的基础内容。学生以专业知识的获取和学习为首要任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主要体现为课程学习的全面优化配置及各类专业文化知识的多方面覆盖,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能力等课程都需要均衡配置、兼顾发展。

  (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力素养具有协调性

  学生能力素养的协调性着重强调学生既要熟练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要培养高尚的品质情操;既要扎实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既要具有健康强健的体魄,又能拥有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完整人格。

  因此,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倡导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学生和社会的长远需要和发展为方向,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重点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2].要求学校、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课堂学习及班级文化生活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3],注重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内涵强调重视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个性充分的发展,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及综合技能素质等各方面[4].同时,发展素质教育强调教师要把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健康科学的行为习惯,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公平竞争意识。

  二、素质教育理念对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影响

  (一)有利于小学班主任工作思路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思路主要是集中围绕应试教育开展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主导地位,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是评价教师教学、学校教育管理的唯一客观衡量指标。因此,由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思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和主观性,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背道而驰,也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而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小学班主任及时转变工作的思路,以发展素质教育为目标展开工作,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主导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以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作为教师教学、学校教育管理质量高低的客观衡量标准。

  (二)有利于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拓展与改进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仅仅关注学生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引导、培养及对学生的情商教育,从而呈现出枯燥无味、机械刻板的班主任工作模式。而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则要求小学班主任勇于不断创新,努力拓展工作方法,紧密结合当前新时代社会发展状况,能够有效利用当代不断飞速更新的网络信息数字化技术,突破时空的局限性,将现实教育与虚拟场景教育结合,尽可能搜集、掌握所有与学生相关联的生活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学生的学习网络、家庭生活网络、人际关系网络等参考信息,从而为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提供客观的、科学的、合理的参考依据,做到因材施教。

  (三)有利于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与深化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社会对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要求比较单一,往往更多的是追求通过班主任的教学与管理能够让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成绩得到有效保证。因此,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常常用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进行评价,因此导致班主任个人对于自身工作能力提升的意识及意愿比较薄弱。而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班主任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与深化,班主任在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同时必须具备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能力。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路径

  (一)转变思想认识,培养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

  小学班主任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及质量观,敢于并甘于默默奉献,热爱学生、热爱自我;内外兼修,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发展素质教育"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及时更新现代教育观念,明确现代教育目标。

  (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

  小学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并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注重兼顾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控、自律及自理的自我管理能力,积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更新教学、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变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可以采用快乐式教学、兴趣式教学、愉悦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及超越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以学生为中心主导的教育、教学、管理新的班主任工作模式。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班主任要全面地关注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以动态的观点进行个性的评价[5];要把握好对学生的鼓励及批评的程度,重视用客观数据说话,做到有理有据;同时要基于多元化教学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反思和提升个人工作能力。

  (四)创新学生管理服务模式

  小学班主任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实行差异化管理、分层次管理[6].要对学生动之以情,尊重和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联系,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感情活动,以个人理智、高尚的情商影响和引导学生情商教育;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教育及德育,运用积极正面引导的方法,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并利用信息分析技术进行因果分析和关联分析,发现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规律,为进行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提供客观数据决策依据。

  (五)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小学班主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丰富个人知识面,尤其是要重视大数据环境下班主任工作中个人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强自身传播各种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同时,班主任应该起到组织和协调的重要作用,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形成各学科教学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协作[7],这样有助于全面转变各学科教学的理念和思路,优化整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共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素质教育理念对于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影响不言而喻,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施行,同时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又反作用于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二者发挥着相互激励的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彬,解庆林,李君。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河南教育,2019(8):43-47.

  [2]罗天群。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教育科学,2014(6):73.

  [3]张伟。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欣赏学生[J].中国新通信,2019(15):213.

  [4]谌登玉。浅谈小学素质教育中的班主任工作[J].湖南农机,2007(7):68-69.

  [5]刘小梅。念好"六字"诀当好"火车头":素质教育对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J].江西教育,2012(30):16.

  [6]高新军。素质教育与小学班级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9.

  [7]黄妍。浅析小学班主任如何更好地实行素质教育[J].才智,2018(18):20.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第二完全小学
原文出处:彭书云.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250-25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返回:普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