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

不礼貌用语在礼节性言语行为中的处理举措

来源:大庆社会科学 作者:赵薇,王禹堃
发布于:2021-08-03 共3220字

  摘    要: 言语行为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见的现象,也是融入日常会话中的一种交际策略。人们有时使用礼节性言语作为交际策略来实现一些个人目标。在现有的关于礼节性言语行为和不礼貌的研究成果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目的是试图基于礼貌原则及合作原则将不礼貌融入礼节性言语行为,并对这种语言使用中的不礼貌进行描述和阐释,从而引起人们对使用礼节性言语行为的关注。并总结研究中的主要发现,讨论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建议。

  关键词 :     礼节性言语行为;不礼貌;不确定性;文化敏感性;

  礼节性言语行为是Goffman(1974)所说的一种非严肃使用语言的行为,类似于讽刺、戏弄、幽默、表演等。然而,由于交际的复杂性,在使用礼节性言语行为时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在情感上感到悲伤,这可能导致不礼貌。为了避免这种不礼貌,在使用礼节性言语行为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学会一些策略。

  一、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是指由于我们在模棱两可的状态下会产生焦虑,因此我们的认知能力无法解释自己或他人在互动中的行为和感受。不确定性规避是指在一种文化中,人们在未知和不确定情况下感受到威胁的程度,以及他们试图避免这些情况的程度。不确定性规避越强,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和新情况的威胁感和规避倾向越大。弱不确定性规避文化鼓励承担风险,而强不确定性规避文化更倾向于用明确的程序和准则来指引人们的行为。Hofstede(1991)提出,历史或政治变化背景和国家财富是影响不确定性规避工作相关价值观发展的两个初步因素。处于弱不确定性规避家庭情境中的成员更喜欢非正式规则来指导他们的行为,但处于强不确定性规避家庭情境中的成员更倾向于正式规则和正式结构。规则和法律的制定是为了抵消社会互动中的不确定性。在弱规避家庭情境中,成员们会积极协商他们预期的角色和行为。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去探索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强规避家庭情境中,家庭成员的角色会被明确确立,成员们被期望密切遵守家庭规则。

  从霍夫斯泰德的理论来看,在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时,中国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因为中国人的行为特征受到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表现出竞争性、紧张感和规范化,而西方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平衡。但中国人之间往往有着优越和低劣的关系,在处理人际交往时,为了表达尊重、好客和保持和谐关系,中国人通常会使用礼节性言语行为。相比之下,西方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这样礼貌,只需要关心自己。因为处于低语境文化中,在交流时他们不会更多关注不确定性的环境和陌生感,他们只会关注做好自己,这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有很大的不同。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应该更多地关注交流中存在的暗示。因此,当人们面对可能威胁说话者或听话者脸面的情况时,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言语行为来处理这些不确定性———或者诚实地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或者使用礼节性言语行为来维持和谐的关系,以试图保持礼貌。同时,高不确定性规避的人在遇到这些不确定性时会感到紧张,他们会强调这些不确定性,并选择相应的沟通策略。当人们试图用礼节性言语行为来表现他们的礼貌时,如果听话者来自低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他们会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做,诚实地回答或处理问题会好得多,这就产生了不礼貌。

1.png

  不确定性规避的另一个是竞争力。高不确定性规避的人会认为竞争力不是一件好事,由于结果是不确定的,所以他们很难接受不同的思想或者来自上级的思想,他们强烈要求整个思想是统一的。因为不同的观点会引起冲突,高度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影响。低不确定性规避的人则主张批评,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反驳权威的观点,这与高不确定性规避的人在沟通中完全相反。用这样的方式交流,他们不会感到丢脸,也不会试图用礼节性言语行为来拯救自己的脸面以保持礼貌。他们只会做自己,勇敢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而不关心不确定性。同时,不确定性规避接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当我们对不确定性规避有了一定的了解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不同不确定性规避的人在交流时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回应,这将会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为了避免不同文化群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建立良好的彼此关系,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和合作,人们需要了解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人们用来交流的语言局限于语用原则,人们希望通过交流达到某种目的,同时这些语用原则来自于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言语行为中。文化是区分人们生活的根本标志,因此,如果我们想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背后暗示的意义,应该更好地了解文化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受邀者总是先拒绝邀约或邀请,即使他或她打算接受。为什么中国人选择这种方式,先用礼节性言语行为,然后又迅速接受呢?中国文化中,人们被期望含蓄地接受某事,而不是直接接受,那些毫无保留地明确说出他们想要或他们认为的人,被认为是肤浅的。因此,人们更习惯故意以间接和模糊的方式交流,让听话者去感受他们的意图。Hall(1976)将具有这种特征的文化称为高语境文化,其与低语境文化形成了对比。中国的高语境文化植根于儒家思想,经久不衰。孔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人际交往而不多言,因为他们的言语交际和性格是一个整体。如果后者是已知的,则前者将是已知的(贾玉新1997)。此外,孔子认为言语可以产生不幸,并提出人们应该谨慎地说话。这些建议旨在建立和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也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标(贾玉新1997)。由于间接沟通有助于避免被对方拒绝的尴尬或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分歧,使关系和对方的脸面完好无损,因此自然成为互动风格的中国人偏好。然而,这些暗示可能不太被西方人或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所理解,因此更倾向于使用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霍尔强调:“每次他们与他人互动时都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口头信息包含了大部分信息,很少嵌入到上下文或参与者中,这一解释有助于理解东西方交流方式的许多不同表现。

  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以中国人为例,表面上的拒绝在交际中起着礼貌的作用。一般来说,表达拒绝的人是为了向邀请者表示消极的礼貌。因此,表面上的拒绝总是伴随着一个真正想要传递的信息,如,一些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别费心”“这对你来说太麻烦了”,这样的交流往往只是完成了中国式邀请活动的最初转折。被邀请者的消极反应表明愿意继续对邀请者表达礼貌,但同时又期望对方能够感受到这些礼节性言语的真正意义。当交际事件发生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时,以上述事件为例,产生误解的可能性极大。处于低语境文化背景的人,人们的交际风格更倾向于内容(如数字、事实、精确的日期、明确的含义),他们往往需要明确和直接地表达———也就是说,一切都需要陈述清楚。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环境,不得不依赖口头交流作为他们的主要信息渠道,他们对间接性表达感到不舒服,有时会错过非语言暗示:声音的微小变化,轻微、几乎难以察觉的姿势或呼吸变化等。

  三、提高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人们在提高跨文化敏感性之前,要对本土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我们的跨文化意识实际上是基于认知方面的跨文化能力。它与识别不同文化之间异同的能力有关。在包括文化标准、价值体系和个人哲学在内的明确而模糊的理解方面,尤其是这种情况,更难区分。每个人都有直觉的敏感性,然而,直觉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缺乏理性的。这就是我们需要认知意识的原因,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文化差异,了解、描述和正视差异。这里的意识意味着发生交际的背景,以及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

  对礼节性言语行为的研究不应忽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当我们谈到礼节性言语行为造成的不礼貌时,我们无可否认被沟通者会面对交际失误。虽然礼节性言语行为的使用是为了礼貌的目的,但它之所以不礼貌,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的无意识性而导致语用错误和秩序混乱,这两个因素反过来又加剧了交际失误。因此,恰当得体的跨文化交际可以帮助促进交际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研究语用失误和社会障碍,可以找到改善跨文化交际的方法。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赵薇,王禹堃.礼节性言语行为中的不礼貌用语解决策略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1(03):120-12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