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

“树倒猢狲散”的语源归属问题探究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9-23 共1067字

  “树倒猢狲散”一语,曾在鲁迅笔下流出,而且不止一次。

  但在鲁迅使用之前,许广平先已用上了。1926 年 12 月 19 日自广州寄给鲁迅的信里有云:

  阅报陈仪有下野说,是知他并不能善自改革也。

  厦大你走了,玉堂更觉悟而散,所谓树倒猢狲散……这一段话在编集《两地书》时删去了,王得后《〈两地书〉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所作的校读已依原信补出。删掉的原故,大概是因为此后林语堂( 玉堂) 仍留厦大执教了一些时日,并未“觉悟而散”。至于她有此语缘,可以从《红楼梦》的阅读上得到解释。《红楼梦》第十三回叙王熙凤梦见秦可卿来别陈愿,有云: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鲁迅引录此语,则见于《两地书》者为北平省亲期间的 1929年 6 月 1 日致许广平信,但原信不曾写及,是编集《两地书》时添加的,其句云: “南北统一后,‘正人君子’们树倒猢狲散,离开北平……”此语又见于《南腔北调集·沙》: “……就如猢狲的上树,‘树倒猢狲散’”。前边加上“猢狲的上树”,当然只是为了使语意更其明晰。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并没有沿承《红楼梦》称之为俗语。盖另有一说指为佛家语。《红楼梦》写到这句话时,脂砚斋有眉批,甲戌本脂批云: “‘树倒猢狲散’之语,余( 按: 庚辰本作今) 犹在耳,曲指已三十五年矣,伤哉! 宁不恸杀。”何以故? 因为它原是雪芹之祖父曹寅( 楝亭) 生前所言,施瑮《病中杂赋》诗“廿年树倒西堂闭,不待西州泪万行”,诗下自注: “曹楝亭公时拈佛语对坐客云: ‘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乃记为释家之语。这样,就有俗语、佛语两种说法,鲁迅未下判言。

  今查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及其续编( 辽·释希麟) ,无此词目。拙藏的几种辞书俱有此词条,书证为宋·庞元英《谈薮》,有的引录原文,有的用今语转述,并无出入。所说的是: 宋人曹咏依附权相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独其妻兄厉德斯不以为然,曹咏虽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咏,启封视之,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这里尽管已经揭示语源,但不曾明言是运用俗语还是借自佛语。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亦载此语: “杭州荐桥侧首,有高楼八间,俗谓八间楼。……一日娶妇……街巷之人,肩摩踵接,咸来窥视,至有攀缘檐阑窗牗者,踏翻楼屋”,于是郡人王梅谷作一文云: “阿刺一声绝无闻,哀哉树倒猢狲散。”也同样看不出此语的最初归属在于释家抑或世俗。

  说到它的归属,不外乎两种情形: 或者是佛经译者采用了世人用语,或者是原出佛典而为世俗取用。倘若常闻于世,称之为俗语似乎并无不可; 如果寻得佛家原典,且证得为俗言所取方可言确是因佛语而转成俗语。两种可能似乎都还存在。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