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争论的哲学渊源
对于人类思维的研究必然通过对于语言的研究而进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会提出自己对语言的哲学上的认识论思考。于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西方认识论的两大主要思想来源和理论框架,它们之间的争论非常清晰地投射在语言学的发展轨迹上,直到今天亦是如此。
乔姆斯基作为唯理派哲学的复兴人物,他的生成语法自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兴趣,同时也招致其他学派的质疑和争论,其中反弹最大的就来自经验主义论者。
在乔姆斯基之前,已经有很多坚持唯理论的哲学家提出“普遍语法”的概念。从柏拉图(Plato)到奥古斯丁(Augustine),他们都认为理念(idea)是事物的本质本源,语言只要对着理念就能够产生。
在此基础上,摩迪斯泰学派语法学家们的思辩语法基于拉丁语法范畴与经院哲学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他们对于语法模式的近乎偏执的坚持是今天的语法学家难以想象的。
其后又有很多学者试图用此类的必然真理去解释复杂变幻的语言现象,其中代表人物就是笛卡尔(Rene Descartes),他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内在的,语言是天赋的能力之一。观念是清楚明白的,具有普遍性的,语言也同样是清楚明白的,具有普遍性。既然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言”,那么与此相对应,还应存在着一种对各种语言都适用的“普遍的语法”。在其之后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再接再厉,英国的詹姆士?哈利斯(James Harris)于 1751年发表了《对语言和普遍语法的哲学探讨》,他主张天赋观念,强调语法的普遍性,认为对于共同思想的概括能力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维尔金斯(JohnWilkins)则提出了人类知识的全面图式,并据此设计了一种世界通用语,并提出了世界通用语法。洪堡特(Wilhelm v on Humboldt)把语言当作一种世界观来看待,由于人类本性的同一性必然导致语言内在结构的同一性,但由于语言内在形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人类的自然语言才千差万别。
进入 20 世纪之后,人工语言学派(又称符号语言学派)对语言进行了逻辑分析和形式化构造,其中的杰出者如罗素(Bertrand A. W. Russell)创建了一个完全的命题演算系统和谓词演算系统,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而前期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提出了“语言图式说”,语言图式表现事物是要以逻辑形式的存在为其先决条件的。但逻辑形式为何能够表现,在早期的维特根斯坦来看,这个问题根本不必问,因为“逻辑是先验的”。
但是长久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家对于语言本源的认识始终都受到了经验主义哲学家的巨大挑战。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针对柏拉图提出了“蜡块说”,后来被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 J.洛克发展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开始就像一张白板,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导源于经验。而弗朗西斯? 培根(F.Bacon)和 18 世纪的乔治?贝克莱(G. Berkeley)以及大卫? 休谟(D. Hume)都赞成“白板说”,认为感觉经验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根本不存在所谓“神授的”固有的观念,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在科学时代,由于经验论支持科学的态度,使得经验论在随后的斗争中大获全胜。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将理论分析建立在充分的语言材料之上,体现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特点,很具说服力。到了 20 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继续采用 19 世纪自然科学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如索绪尔(F. de Saussure)、萨丕尔(E. Sapir),他们尽管在对待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系统和结构、共时和历时描写的关系等问题上所持观点不尽相同,但都遵循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其中最坚定支持经验主义的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他把人类不可感知的事物统统赶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
他认同巴普洛夫的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就如同动物加强条件反射一样,是由习惯决定的。
而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更是成为了现代传统语法的认识论基础,他们坚持认为人类是按照“刺激—反应”的模式,学会使用语言的。
二、普特南对乔姆斯基的质疑
1957 年,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横空出世,一举扭转了经验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语言研究状况,带来了唯理论的复兴。他强烈批评布龙菲尔德的经验主义科学观,坚持对科学作理性主义解释,认为人脑不是一张白纸,人脑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就是这个主管语言的人脑器官。
乔姆斯基的观点遭到了倾向于经验论的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强烈批驳,普特南集中批判了天赋假说(Innateness Hypothesis,简称为 IH)的方法论缺陷。(1)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成为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为 UG),也就遮蔽了丰富多彩的自然语言,转换生成语法不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人类语言中同时找到例证。(2)IH 认为幼儿学语效率奇高,从而证明 UG 作为人类语言学习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普特南反驳说,如果一个成年人可以拥有像幼儿一样多的时间和体验机会来学习外语,学习效率一样很高。(3)乔姆斯基认为 UG 是语义的先决条件,或是人类的认知潜能决定了语义。普特南为了反驳这一观点,推出了著名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基本结论就是不同的地球上对“水”的语义理解会外延至不同的语言上,“语义”根本不在头脑中。“一个更好的哲学和更好的语言科学应该包含他人和客体世界在内。”
依笔者看来,乔普两人以上三点的争论都有偏颇之处。(1)乔姆斯基仅仅是在按照皮尔士(C. S.Peirce)的溯源推理(abduction)作出合理假说,难以在所有的语言中得到充足的例证支持,这是乔氏语法的硬伤所在。同时诸多学者为了将 UG 强行加入到本族语言的研究中设立了过多的参数,导致了转换生成语法一度变得过于复杂。但普特南一棒子把 UG 打死也没有道理,因为已有的研究显示了UG 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具有普遍意义。(2)在逻辑上,无论是幼儿学语的效率高还是成人的高,都和语言是否天赋没有必然联系,只能说明人类语言学习能力的强弱变化。(3)乔姆斯基本质上还是沿袭了柏拉图的观点,作为一个纯粹的唯理论观点,他的“语义源于头脑”的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得到来自实验研究的有力证实。而普特南所讨论的语义和乔氏语义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普在“孪生地球”中讨论的是词语与语义之间的联系问题,对语义起源之类的“终极”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直接帮助。
三、皮亚杰与乔姆斯基的存同求异
另外一个对乔姆斯基理论强烈评判的是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Jean Piaget)。1975 年,他与乔姆斯基在法国若月芒(Royaumont)展开了面对面的辩论。皮亚杰同以往批评者不同,他对经验主义语言理论的批评烈度并不亚于乔姆斯基,他否定人脑生来就是“白板”一块,认为人类的语言结构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获得的,坚决赞同把行为主义的经验论从语言研究的领域驱逐出去。但他不同意语言结构先天地固有在人脑中,人的语言机制和语言习得应该是“使然”(Nurtrure)而非“自然”
(Nature)。他认为,所有知识,包括语言知识的获得,都是儿童和环境之间的同化、适应的结果。
同化是有机体把外界元素,把客观事物的结构变为内在结构的整合、互动作用。这种认为人的知识是在主体和环境互相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观点,就是“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的源头。而乔姆斯基并不否认语言习得过程会和语言之外的认知系统发生关联,但以此为根据把语言习得过程和其他认知过程混为一谈是不能接受的。
何况乔姆斯基一直坚信他的“语言先天论”最终一定可以得到来自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有力例证。
在这场讨论之后,皮亚杰的后辈学生继续完善建构论思想的同时,乔姆斯基也特别注重进入生物学领域寻找答案。特别是近年来,乔姆斯基致力于将生成语法真正纳入生物语言学范畴。他认为,只联系外部环境来研究语言是错误的,研究语言还必须把人的大脑的功能考虑进去。人类的认知系统包括语言机能(FL, faculty of language),它是大脑的某些次系统,语言机能是一种物种特性,是大脑中的一个内在生成部分, 是一个心智器官, 是物种的生物天赋的一部分, 就生物学而言, 是一个实体器官。
乔姆斯基提出生成语法在本质上属于内在主义生物语言学范畴。乔姆斯基假设语言机能具有跟其它生物系统一样的特性, 提出了决定个体语言生长,影响内在性语言获得的三个因素:基因遗传,经验,独立于语言甚至是有机体的原则。
乔姆斯基一直竭力回答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语言对于外在性系统所施加的条件而言,是一个近乎优化和完美的解答?”这也是生物语言学所追求的答案。
这两位大学者的争执其实远远小于他们的共同之处。他们都认为语言是人脑的产物;语言具有一定的普遍结构;语言习得过程中有“某种东西”是先天的。但他们的分歧在于人脑中先天的部分究竟有多大,是否包括了所谓的“普遍语法”。
四、其他学者对于乔姆斯基的评判
乔姆斯基推导出语言天赋论的最有力论证之一就是刺激贫乏论(stimulus poverty argument),基本观点就是儿童在习得语言过程中不可能接触到完整无缺的语言输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最终掌握一套丰富而又复杂的语言体系。
经验论学者 G. K.Pullum 和 B. C. Scholz 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他们利用语料库作为武器逐一反驳了刺激贫乏论者提出的例证,认为童话、儿歌中包含了大量的关键信息。G. Sampson 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利用大英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检索了 420万个单词后发现,儿童接触的自然语料中也包含关键的语法信息。这样的事实说明正常儿童成长的语言环境足以提供语言习得的有效因素。
对此,Crain 和 Pietroski 提出了有力的反驳,他们说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学习的词汇如 any 和 or,这些词正确和错误的用法之间的细微差异是儿童获取的语料无法标示出来的。传统语法学家和语义学家绞尽脑汁总结出来的复杂深奥的语言规则可以被儿童轻易地掌握,唯一可行的假说就是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这些东西。
国内的相关争论。长久以来,国内的语言学科研成果不是“转述”就是“求证”,少有针锋相对的评判,所以国内能出现学者对于乔的理论进行质疑与辩驳就显得格外难能可贵,其中最有系统性的就是石毓智,他先后撰文对乔理论的哲学基础、逻辑推理等各个方面都提出强烈质疑,试图从根本上否定“语言天赋论”,彻底地推翻乔理论。这自然激起了国内生成学者甚至乔姆斯基本人的反驳,而石毓智虽然再次撰文对反驳作出反应,但并没有继续把对于乔的评判深入下去,使得争论点到为止,“战况”并不激烈。
其实,石文批驳乔理论处处剑指要害,眼光极其“狠辣”,的确触到了乔理论的软肋。但石文所依据的认知心理学范畴下的“语言能力合成说”虽然是原创理论,但毕竟不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式的理论体系,还是属于类似皮亚杰的认知机能与语言环境互动产生语言之类的老生常谈。试图用这样一把钝刀去“庖丁解牛”,瓦解掉生成语法的庞大体系显然是不容易的。
五、本文对生成理论相关争论的看法
若是一个理论或理念产生之后,只有人喊好,没有人质疑,这样的理论一定是同真理背道而驰的。所以在理论界,一个理论获得的支持和责难越多,越能显示这个理论的生命力。乔姆斯基的理论在它所坚持的道路上向它所认为的真理前进的同时,也有着非常多的人告诫生成语法学者在走一条死胡同。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很可能是语言学史上最大的突破,同时也面临着语言学史上最大的争执。然而在生物遗传学和人脑科学获得充分发展,能够证实或证伪人脑中固有的语言器官或机能之前,一切讨论也只能是讨论,永远无法揭开那个神秘的答案。这也正是生成语法及其相关争论的魅力所在。
但是问题也正在这个地方。所有对于生成语法提出批评的论者都是站在自己理论领域发起攻击,但这些攻击多少都显得有些软弱无力。好多学者对自己的理论过于自信,或者急于求成,他们能够抓住生成语法实验性结论缺乏的弱点,但质疑的材料中同样存在着实例不足或以偏概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者能够提供非常有益的意见,但攻击方向却偏移到了乔姆斯基并没有否认的地方。生成语法学者在捍卫自己的理论的时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所以,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到来之前,所有利用逻辑推理或语言现象来反证自己观点的争论都显得很奇怪甚至有些滑稽,在争论双方唇枪舌剑“激烈”争斗的表象下,实际的场景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房间里与对方吵架,哪怕声音再大也不可能赢得胜利。不过正是这样的“声音”使得双方的学者战战兢兢地、唯恐一点疏漏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理论,语言学这门学科才能一直无限地逼近真理。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5.
[2]周昌忠.西方现代语言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46.
[4]陈勇.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J].外语学刊,2003,(3): 57-62.
[5]幸强国.试析普特南和乔姆斯基的语义思想的出发点[J].哲学动态, 2003,(8):111-118.
[6]吴道平.自然?使然?——皮亚杰与乔姆斯基的一场辩论[J].读书, 1995,(12):68-75.
一、前言1957年《句法结构》的发表标志着乔姆斯基革命的开始,转换生成语法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人对乔姆斯基的理论表示赞成,它提出了一项新的理论,对哲学和心理学具有革命性的影响(JohnSearle,1972).有些人并不认同,语言学家都希望自己的理论与时俱...
一、引言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始于古希腊,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较为笼统地讲,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规定性阶段、描写性阶段及解释性阶段。进入20世纪,语言学主要还是对语言的描写,而随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语言学转入了侧重于解释为主的崭新阶段...
1.引言语法隐喻理论由Halliday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逐步趋于成熟,成为研究热点。Halliday等学者对语法隐喻理论做了全面阐述(Halliday1985,1993,1994,1995/2007,1998a,1998b/2007;HallidayMartin1993;Goatly1997;H...
一、引言约束理论是乔姆斯基管辖和约束理论的一部分,它主要试图解决句子中名词短语(包括代词)的所指问题,这是自然语言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乔姆斯基将自然语中的名词短语分为照应语、称代语和指称词等三类。照应语没有指称能力,因此必须受某个先行语的约...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法则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语法研究的种类与理论可作不同的分类。就时限可分为历时语法学和共时语法学;就社会目的可分为规范语法学和描写语法学;就教育目的可分为研究语法学和教学语法学;就方法可分为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转...
语音演变研究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从18世纪中后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端至今,语言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音变理论。其中,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出现的以雷斯金、奥斯托夫等人为代表的青年语法学派(即新语法学派)和美籍华裔...
一、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及基本概念现代语言学从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开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出现了四大主要思潮: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1957年乔姆斯基(N.Chomsky)的《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