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喻的本质与发展史
最近几十年来隐喻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学术界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30年代的理查兹,主要从修辞学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主要从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角度分析语义现象;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此时是对隐喻全方位多学科的探究。人们对隐喻的认知已突破修辞学限制,把隐喻研究与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结合起来。着名语言学家莱考夫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它不但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隐喻的本质即是以一件事的经验来经历和理解另一件事,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参照自己有形熟识的概念来认识无形陌生的概念,以此形成一个不同概念间互相关联的认知方法。
二、NLP的概念和发展背景
NLP是研究人类语言对身心所起作用的学科。它的创始人是语言学家约翰·格林德和心理学家理查德·班德勒,他们研究卓越者成功的模式,把这些总结起来,然后教给其他人。他人只要吸收这些模式,也可以获致类似的效果。
NLP早期的发展,受到着名心理学家格瑞哥瑞·卑森很大的影响。卑森研究的范围包括神经机械学。信息传送不能脱离系统的概念。同时,NLP的发展源于深入研究三位心理治疗界顶级大师的卓越所在,NLP的学习者都会被大师提出的技巧和概念所吸引。但是,如果使用者忽视了对系统的注意可能会引来副作用;反之,如给予潜意识应有的尊重,效果会更优。
NLP的发展基础是肯定系统的重要性。但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误认为技巧是最重要的,认为掌握了技巧便是掌握了NLP的精髓。他们在传授NLP时刻意强调单个技巧的独立性,而忽略了整体平衡性。20世纪90年代,NLP综合大学成立,其致力推广注重整体平衡的“系统性NLP”.这一方向得到界内很多领先地位学院的认同。
时至今日,NLP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重点学科,引得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潜心研究,新的理论方法层出不穷,这对新进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NLP与隐喻的关系
NLP使用的隐喻,包括故事、类比、讽喻和寓言等等。隐喻既可简单又可复杂。简单的比喻只需几个词构成,如:李华是一本打开的书;而复杂的隐喻能扩展到拟物、轶事、讽喻和长篇故事等,其在结构形式上颇为自由。出于研究的需要(教育对象是学前儿童),我们不必对隐喻给出如此宽泛的概念。使用隐喻的目的是表达人类感观的情绪想法(与人类右脑相关),而不是抽象和推理的概念(与人类左脑相关)。换而言之,针对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NLP中使用的隐喻不是与对象的大脑,而应该与他们的心灵交流。隐喻可以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再配合NLP中其他感观呈现系统来表达隐喻。
隐喻是我们强而有力的沟通工具。一个某种意义的词可以通过另一个没有此意义的东西来表达它的意思,从而可节省大量的表达语。正如一幅画能描绘上千个词才能表达的意思,隐喻的作用正是相当于这种语言上的画片。NLP中常使用复杂的隐喻,比如讲故事。故事作为最为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生活语言中,尤其是针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时候,隐喻故事所起的作用。
教师举出一个好的隐喻能激发感情,激励孩子们采取行动和发生改变。其秘密是,隐喻能通过把要表达的含义与某个已具备此意的事物联系起来,越过左脑直接触及到人类无意识的思维深处,进而揭示出此含义的真谛。不论隐喻在语言和逻辑上的诸般优点,它的意义在于通过人类的潜意识获得认知的强化效果。精心设计的隐喻有助于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隐喻和形象化的语言技巧并无难点,其实,我们早已经掌握并在使用它们,而却没有意识到。正如我们都会把母语讲得很流利一样。实际上,我们在交流的预设中所见过的,产生的效果、回应和意义才是交往的实质。用隐喻交流并不在于比喻的适当性或灵活性,而在于它的效果--逻辑上的相关性和准确性。考虑到前提是教学交流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那么幼儿教师的成功的要素即为:需要掌握充足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以充分运用隐喻这种语言方式,结合NLP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andJohnson,Mark.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J].西安:外语教学,2006.
[3]丁毅伟。中西隐喻对比研究[J].哈尔滨:学术交流,2004.
[4]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J].西安:外语教学,2004.
[5]吕岩。中英隐喻认知异同及文化根源[J].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描述乃至认识事物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似乎除了人类自己,再也没有什么能和这个神奇的物件类比。我们以人隐喻计算机,反过来又用计算机隐喻人。计算机人的隐喻与反向隐喻在隐...
0引言西方最初的隐喻研究诞生于古典修辞学,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按其研究的范围与方法大致可归纳为隐喻的修辞学研究、隐喻的语义和语用研究、隐喻的多学科跨域研究三类[1].按照从修辞到认知的发展轨迹来分可分为四类---亚里士多德的比较理论、昆...
一、引言一词多义现象中,多种词义不是同时获得的,而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被逐个赋予的。新的意义附加到一个已有其他词义的词汇符号上,就是该词汇的一次多义化过程。词汇多义化历时发展的结果常常是原义与衍生词义共时存在,就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许多年前...
隐喻和转喻作为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被理论学家研究并且广泛使用。纵观以往人们对这对概念的理解,基本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修辞学领域、认知方式、词汇学领域。但是,通过对雅各布逊的阅读和理解进行新的考察,会发现这一对概念的使用远远不限于此。雅各...
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结合而成的新的边缘学科。温格瑞尔和施密德指出:认知语言学是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为基础来研究语言。(UngererSchmid,2001:F36)。认知语言学研究包括隐喻、转喻、概念合成等(孙亚,2008:...
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过程区别于传统的二元结构隐喻,要求至少三个或三个以上语义体参与隐喻映射过程。复杂结构隐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隐喻现象,其最主要特点在于将三个或三个以上事物建立认知关联,该类型隐喻是汉语和英语中常用的语言表达和修辞结构,如语...
隐喻研究正逐渐成为一门独立且成熟的学科。认知语言学家GeorgeLakoff等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是人类利用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George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更强调了隐喻是认知的重要方式,隐喻的思维性和概念性已得到普遍...
1、引言中国古代在研究哲学时,强调有名与实的问题,强调言与意的分别,有名实之辨与言意之辨。在乾隆与嘉庆年间,对言与意,名与实,进行了广泛的哲学考察,特别是通过语言考察哲学,更是形成了当时盛极一时的字义疏证,强调实践、新安理学、人文实证,并...
一、引言隐喻通常被认为是修辞手段之一,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最初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开始的(魏在江,2008),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论修辞》中将隐喻定义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词用来指另一事物.自此,隐喻一直被视为附属于语言之上的...
一、引言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WeLiveBy》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维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LakoffJohnso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