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语言也是各式各样的。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与语言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常常会出现困难。不同民族产生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的人在进行交流时,容易出现缺乏共同语言而难以交流的情况,如中国人见面时,轻拍小孩头部,说这小孩不错或好乖,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在国外,就会认为是对小孩的不尊重,其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人们对相同的词汇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
一、语言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沟通与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会说话的人就会让人感觉到春日般的温暖,而不讲究说话技巧的人则会让人感觉到冬日般的寒冷。流传青史的诸葛亮曾经在赤壁战争中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从中可看出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形成的基础,更进一步可以理解为:没有语言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形成,只有将语言做为基础,文化才能通过一代又一代人进行传承,语言的交流可让人们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若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语言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保持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借鉴、融合,以便实现文化创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促进我国文化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概述
(一)语言的含义
语言包括狭义语言和广义语言两种,此外还可以将广义语言定为"人类使用的一切符号".狭义的语言主要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同时书面语与口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符号体系。
此外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言语,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就是 :言语具有个人特点,语言是属于社会的,没有任何个人特点,语言是有限的,而言语是无限的。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存在于言语之中 ;言语以语言为活动基础,语言在言语中起着规范作用。
(二)文化的含义
在古汉语中,"文化"的基本含义是文治教化,和"武功"相对,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说苑·指武》)。所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以及人类交流与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一般情况下狭义文化主要是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广义文化主要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词汇系统的文化探求
语言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模式与认识体系,世界是通过语言来反应的,这在词汇体系中表现得相当突出。词汇体系的内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阴阳派生词与同义词组。
阴阳派生词(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学说和五行思想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两种流派。二者后来结合,成为广为流行的一种具有普遍哲理意义的学说)同义词组(同义词指具有相同意义色彩的词如"香"、"芳"、"菲"、"芬"、"馨")词汇系统的开放与通化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外来词的规模与词汇系统的开放度和汉语外来词的强大同化力。外来词的规模与词汇系统的开放度(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状况与这个民族对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基本相同。对外接触面越广,交流越深,外来词的传入就越多)汉语外来词的强大同化力(汉语对不同类型语言的外来词表现出强烈的同化作用,其基本形式就是由音译向意译的转变。如音译词变为意译词的有 engine: 引擎、发动机,penicillin :盘尼西林、青霉素。
半音译半义的合译词有 beer :啤酒,car :卡车。音义兼译词有 mini:迷你、sauna :桑拿)由于汉语少形态、重义合,对于外来词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意译化倾向。
三、词汇视角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犹如一面镜子,可对各民族的语言、地域特征、地域风貌、历史背景等进行准确详细的记录与反映。而文化就像语言的管道一样,对各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发展,在不同程度或层次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表现在语言作品的内容上,如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诗,题为《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托言闺意,实写"献意".诗人剪取新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探询应试是否合意。诗里记录着丰富的文化,诗中将自己比作新嫁娘,将许为知音的张籍比作夫婿,将主考官比作舅姑,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作所化之眉。表面上写新娘子问自己装扮是否得体,实际上是询问自己是否得到考官的赏识,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
从此便可看出,文化涵盖着人类社会在嬗变过程中所生成的所有生活习俗、生活状态、社会环境、信仰、人生三观等,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随文化发展而发展,就像轨道一样,与一个时代或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同步进行,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语言的管道或轨道。
(二)语言是文化的镜像
文化现象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其具有特别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性质与特点,此外文化形态上的差异,在语言表述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点主要体现在各民族文化的词汇中。例如"狗":在中国常用的表述意思有走狗、狗仗人势、狗腿子、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 ;而在西方人眼中的,"dog"常用的表述意思为 love me, love my dog( 直译"爱我的话,也要爱我的狗",意译"爱屋及乌")、a luck dog( 直译"幸运狗"、意译"幸运儿") 、Top dog( 优胜者 )、old dog(行家)、clever dog(聪明的孩子)。
同时对于"龙"这个词汇,中西方的理解也有很大区别。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皇权的代表,象征天赋皇权,表明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在民间,龙主要是吉祥、喜庆、神兽、力量、腾飞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产生之前,部分地区对 dragon 的信仰还是偏向正面性,但是随着基督教的产生,十字军东征和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龙被贬斥为邪恶的象征,它的出现,通常预示着灾难、恐慌、暴力和血腥。中国人常说"望子成龙",而在西方国家一般都称望子成"狗",由此便可看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词汇的表述意思也大相径庭,就如龙在中国是一种祥兽,在西方龙则是邪恶的代名词。
此外名字也可反映社会文化现象,如某一家五代人的名字,第一代(20 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第二代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 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第三代(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第四代(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李运动、李文革、李卫红。第五代(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从此可看出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及社会文化息息相关。[3]
(三)词汇的变化和产生反应文化特征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仅仅是相互依存,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也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语言体系中,词汇最为庞杂。词汇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主观反映,因此词汇与其记载的文化事实有着密切的关联。词汇的客观性直接来源于文化事实,从词汇的存在状况可窥视到当时文化存在的状况。由甲骨文中反应出来的上古词汇,可得知当时的整个文化生活特征,除必要的农业、畜牧业等物质生产活动外,社会政治活动大都集中在祭祀祈祷、占卜问吉、征战克敌、治国率民上。在宗教和祭祀上有图腾崇拜,如:"勺"、"福"、"岁"、"御"、"帝"、"告"、"求"、"祝";对神的崇拜,如:"日月星辰、山川土地、诸神一体化".这些事物都被视作神的使臣而得到祭祀。
农业、畜牧业等基本物质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方面词汇的发展。如下所示 :纺织类词汇(绪、纯、纬、经、纺、绢)。天桑类 :町(田践)、畸(残田)、畦(五十亩曰畦)。世界进入工业社会后,大量与此有关的词语也在汉语中出现,如"汽车"、"工厂"、"轮船"、"银行"、"机械"等,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中涌现出大批新型经济用语,如"外向型"、"个体户"、"外资企业"等,由此可知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特征。[4]
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文化不仅仅是语言的基础,更是语言的生命源泉;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文化对语言有一定的制约性。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必须先了解其文化,只有充分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这门语言。因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在继承文化,同时又在不断的扬弃和更新中,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国标 . 传统文化的四种类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影响 [J]. 湖湘论坛,2015(02)。
[2] 吕慧芳 .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此会的角度看语言与文化的亲密关系 [J]. 科学导报,2014(08)。
[3] 熊云菲 . 从颜色词汇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J]. 文学教育,2014(10)。
[4] 邱庆山 . 语言词汇与民族文化的镜像关系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10)。
1词汇变异现象概述所谓词汇变异是相对于常规语义而言.认知语义学理论认为词汇作为语言单位,是一种固着在语言使用者的大脑中的认知常规.与此概念系统相关的意义即为常规意义(Laguacker,1987).但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由于语境要素的不断变化,原有的语言实体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