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话论文 >

高校普通话教学的漏洞及其改革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17 共3938字
论文摘要

    普通话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v.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同时也确v.了普通话在学校教育中的法定地位。2004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见》中指出:“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但却面临课时少、学生人数多等诸多问题,一两百人的大课堂屡见不鲜,教学质量及效果都难以保证。高校普通话课程如何有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成了当务之急。
 
  一、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开设普通话课程是近十几年的事情。1994年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高校采取了学生的毕业证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直接挂钩的做法,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普通话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正式成为了高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但从高校普通话的教学现状来看,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清,将普通话课当作考前辅导课来上
 
  普通话是一门基础课,它以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讲授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普通话的能力,为学好各专业的其他课程,为社会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然而,由于许多高校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普通话等级提出要求,并与学生毕业证、学位证挂钩,这就直接导致许多教师把普通话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下,以提高学生测试分数、达标过关为教学目的,而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前的突击训练顺利过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语言能力由此得到了提升,甚至出现学生“学了不用,测后不管”,“教学”、“测试”、“应用”三脱节现象。
 
  (二)课程内容选择视域狭窄,对当前语言生活关注度不够
 
  现行普通话教材大多按照声韵调、方音辨正、音变、朗读、说话的顺序编排,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但也存在对当前语言生活关注度不够的问题。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语言生活日趋丰富多彩,外来语、字母词、流行语、网络语的盛行,无疑对普通话形成了冲击和影响,如何看待这些语言现象,对语言的规范和变异应采取何种态度,这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应该是普通话教学不容忽视的语言问题。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国内学者对我国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课堂教学行为中“讲授”和“板书”是课堂下的“高频行为”,现行大学课堂交流方式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它的具体方式比较单一;二是它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生生之间的交流;三是大学课堂下的交流一般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一种单向交流”。对于课时本身偏少、学生人数动辄下百人的普通话课来讲,教师仅凭自身讲授完成教学任务已属不易,更谈不下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了。
 
  二、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及措施
 
  (一)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可行性
 
  现代教育观认为,高等教育不仅是“专才教育”,同时也是“通识教育”。“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显然,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素质是知识、能力和身心修养的综合反映,语言文字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交际能力的依托,因而是素质构成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作为培养学生语言素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普通话课程理应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年的普通话教学实践,让笔者深感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不应是孤认的局部的学科改革,而应将其置于高校改革、置于学生成人成才教育中去,应从宏观角度、从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中去汲取丰富的养分,否则普通话教学改革只是被动的、表面的,收效甚微。而将通识教育理念引人语言教学领域,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必将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二)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是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普通话教材内容应该更加贴近现实的语言生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l)丰富教材内容,让教材与时俱进。普通话教学不应仅仅满足让学生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等基本的语音知识,教师还要结合当代语言生活发展的趋势,结合高校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职业语言,培养学生语感,留心各种语言现象。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应不断补充最新的鲜活的语料,如新词新语、网络语言、岗位职业用语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可使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加强普通话隐性课程教育,创建有利于普通话学习的校园文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学校开设的普通话必修课、选修课这样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显性课程的知识的广度毕竟是有限的,加强普通话课程隐性教育也就势在必行。如举办语言知识专题学术讲座、演讲、朗诵、语言艺术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将提高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2.改革教学方式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对普通话的要求各有不同,因此,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高校普通话教学的有效途径。大学新生人学后即可举行普通话摸底测试,参照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给学生分级。针对初级水平的学生语音难点音多、方音明显的问题,教学中更加侧重基础发音的训练。教师可借助图示法、手势法等,让学生首先掌握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韵母的发音条件以及声调的调值,然后加强学生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难点音的辨音训练,对这部分学生以夯实基础,纠正发音,养成习惯为主要教学目的。对中级水平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律,有针对性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发音,加强语流音变训练,把提高普通话水平作为教学重点,使之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高水平的学生往往表现为语音缺陷和语调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并纠正语音缺陷,重点放在语流训练和语感把握下,并通过科学发声、吐字归音、共鸣等训练,改善语音面貌,从根本下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要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普通话教学应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因为“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依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要担当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3)建设网络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教育界公认的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平台,网络所承载的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是空前强大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照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因而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非常有利。笔者所在学校率先在全省本科院校中进行网络空间教学试点,已初见成效。语言教学本身是很枯燥的,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拓宽教学资源的来源、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内容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的展示,把枯燥的说教变成趣味的影像,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普通话的教学活动中来。
 
  3.改革教学评价手段
 
  普通话课程评价不应等同于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认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所达等级的一种标准参照性考试,普通话课程的评价更应全面综合考察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要改变“一考定全局”的传统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可通过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课堂回答问题、学习讨论及学生参加各类语言活动的成绩等综合认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为高校普通话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做出积极的探索。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柳斌.加强语文教育为提高国民语文素质而努力[J]语文建设,1998(2).
  [2]周作宇,熊春文.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田‘现代大学教育,2002(1).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美]厄内斯特·博耶.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M]‘徐芫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话论文